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2期 ID: 356020

  

熟悉基础上的陌生

◇ 孙 月

  “陌生化”,是19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提出的艺术原则,他指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陌生化技巧就是将习惯了的客观物象、既定的符号“陌生化”,是重视传统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质疑。陌生是相对于习惯、传统而言,其主张是通过加工把人们熟悉的东西变得不熟悉,使读者产生陌生、新鲜、奇特感,从而对它发生兴趣,产生去进一步了解的强烈愿望。本文中提到的语文教学“陌生化阅读”的基本意思就是:使语文阅读教学变得陌生一些。因此,语文教学的陌生化阅读,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年龄特征等对阅读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等所作的让学生产生一定距离感和新鲜感的教学策略”。
  
  一、陌生化是阅读教学的鲜活动力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处于首要位置,也是提高能力和修养的重要过程。但长期以来,阅读教学遵循固定的教学模式,老师、学生在某种程度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厌倦,尤其是老师,每一轮教学都好像是在搞重复建设,只要把以前的教案翻出来便一切就绪了。长期如此,阅读教学容易变成机械地程式化运动,老师也容易由此产生审美疲劳。众所周知。老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老师的审美疲劳很容易传染给学生。这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陌生化阅读可以给出一个很好的答案。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艺创作不能够照搬所描写的对象,而是要对这一对象进行加工和处理。把这一方法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新颖别致。遵照形式主义的理论,阅读活动的根本目的不是要达到一定的审美认识而是要达到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就是在陌生化阅读中得以实现的。
  陌生化阅读有助于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为阅读教学充注新鲜的活力和元素。教师是阅读教学的主导者,在阅读过程中起到重要的疏导引领作用,这一理念的实施主要依靠教师的几个转变。具体来说:
  第一,由依附教参转变为参考教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文本是一种客观的呈现,为对话提供了对象,而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这种对话被称为“垂直性互动”,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知识和职能上又处于不同的等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处于总领地位。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熟知课文,了解作家作品、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教参是个很好的辅助工具。但完全依靠教参,将导致教师丧失自主解读文本的兴趣与能力,人云亦云,毫无新鲜感。教师抛开自我鉴赏的过程,无法内化文本的深刻涵义,不能很好地领略文本。如果抛开教师的自我解读过程,一味地依靠教参等资料,那么势必会影响阅读教学的效果。
  当然,让教师完全脱离教参也是不现实的,但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在先期阅读文本时,应该跳出“先见”之外,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带有一种陌生的眼光去审视文本,每一次审视都是一次全新的对话,每一次新的对话都是新发现的过程。这样,每一次阅读对话过程。就不仅仅是备课的过程,而且也是一次文学赏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获得一种全新的审美享受,同时,教师也往往能从切身的体会中完成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把教师的鉴赏移植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活动。
  第二,在分析文章的方法上打破陈规,由固定化、单一化向开放化、多元化转变。受背景因素、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文本的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文本解读甚至还可以发掘出作者所没有意识到的潜在创作意图,那么,对文本的理解也就存在着多元性,所以,教师应打破陈规,从新的角度、新的理念着手。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也不能用一个模式套牢,对于不同的文本运用不同的解读方法,比如诗歌和小说就不能用一种模式来讲解,即使同是诗歌或同是小说,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方法。教师的分析讲解也应该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突破。当然,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过于主观随意地解读,对此,教师还应该有把握课堂、正确引导的能力。
  第三,语言的表达由主观性向客观性转变。教师的语言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学生能从教师的语气、语调中体会到教师的意图,所以教师应避免这种潜意识的主观引导,把自己置身于客观的位置,让学生从文本中而不是教师的话语里找到问题的答案。有时还可以留有适当的语言空白,让学生觉得教师的话语有点“陌生”。不把话说尽不失为一个引领学生兴趣的好办法,学生往往会感觉意犹未尽,引发了他们进一步思考的兴趣,甚至有时会主动找老师探讨这一未尽的问题。
  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阅读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这个主体而存在的。阅读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审美感受获得的过程。基于陌生化阅读理论,学生在阅读学习方法上也应该有所转变,体现为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观获取。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自读,先与文本对话,再与专家对话。陌生化的“陌生”,并不是生活的陌生,而是对作品而言,是对认知上先入为主、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式的陌生,是对感知的惯性心理的陌生。在接触文本之前,学生对所读文本是完全陌生的,第一印象是深刻的,在没有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影响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自我的,不搀杂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左右。完全依靠自己已有知识重新建构理解,使个体阅读获得充分阐释和张扬的空间,对“旧我”发生冲突、碰撞,最后形成自我知识、情感的重建。张志公先生说:“教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透彻理解全篇思想内容……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在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之上,再与专家学者进行对话,这样就更能发现自己理解上的不足,从而也就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了一篇作品,觉得淡而无味……于是去听听别人的话。听了别人的话,再去看作品,觉得意味深长了……这是读者常有的经验。”与专家学者教师对话有着重要作用,一定不能忽略这一步,学生受到知识、年龄、阅历等条件的限制,在文本的理解方面势必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带着对文本的见解与问题再去进一步和权威对话,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能力。
  
  二、熟悉化,陌生化存在的不竭源泉
  
  “现代哲学认为,阻碍我们前进的往往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已知的东西一旦变成习惯,就步履维艰了。”这种认识具有深刻性、透彻性,已知一旦成为习惯便会阻碍认识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在此基础上就得出否认已知认识的结论。众所周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已有的“先见”基础上进行的,“先见”是我们了解其他事物的前提条件。试想,如果完全没有   “陌生化”,是19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提出的艺术原则,他指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陌生化技巧就是将习惯了的客观物象、既定的符号“陌生化”,是重视传统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质疑。陌生是相对于习惯、传统而言,其主张是通过加工把人们熟悉的东西变得不熟悉,使读者产生陌生、新鲜、奇特感,从而对它发生兴趣,产生去进一步了解的强烈愿望。本文中提到的语文教学“陌生化阅读”的基本意思就是:使语文阅读教学变得陌生一些。因此,语文教学的陌生化阅读,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年龄特征等对阅读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等所作的让学生产生一定距离感和新鲜感的教学策略”。
  
  一、陌生化是阅读教学的鲜活动力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处于首要位置,也是提高能力和修养的重要过程。但长期以来,阅读教学遵循固定的教学模式,老师、学生在某种程度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厌倦,尤其是老师,每一轮教学都好像是在搞重复建设,只要把以前的教案翻出来便一切就绪了。长期如此,阅读教学容易变成机械地程式化运动,老师也容易由此产生审美疲劳。众所周知。老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老师的审美疲劳很容易传染给学生。这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陌生化阅读可以给出一个很好的答案。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艺创作不能够照搬所描写的对象,而是要对这一对象进行加工和处理。把这一方法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新颖别致。遵照形式主义的理论,阅读活动的根本目的不是要达到一定的审美认识而是要达到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就是在陌生化阅读中得以实现的。
  陌生化阅读有助于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为阅读教学充注新鲜的活力和元素。教师是阅读教学的主导者,在阅读过程中起到重要的疏导引领作用,这一理念的实施主要依靠教师的几个转变。具体来说:
  第一,由依附教参转变为参考教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文本是一种客观的呈现,为对话提供了对象,而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这种对话被称为“垂直性互动”,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知识和职能上又处于不同的等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处于总领地位。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熟知课文,了解作家作品、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教参是个很好的辅助工具。但完全依靠教参,将导致教师丧失自主解读文本的兴趣与能力,人云亦云,毫无新鲜感。教师抛开自我鉴赏的过程,无法内化文本的深刻涵义,不能很好地领略文本。如果抛开教师的自我解读过程,一味地依靠教参等资料,那么势必会影响阅读教学的效果。
  当然,让教师完全脱离教参也是不现实的,但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在先期阅读文本时,应该跳出“先见”之外,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带有一种陌生的眼光去审视文本,每一次审视都是一次全新的对话,每一次新的对话都是新发现的过程。这样,每一次阅读对话过程。就不仅仅是备课的过程,而且也是一次文学赏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获得一种全新的审美享受,同时,教师也往往能从切身的体会中完成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把教师的鉴赏移植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活动。
  第二,在分析文章的方法上打破陈规,由固定化、单一化向开放化、多元化转变。受背景因素、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文本的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文本解读甚至还可以发掘出作者所没有意识到的潜在创作意图,那么,对文本的理解也就存在着多元性,所以,教师应打破陈规,从新的角度、新的理念着手。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也不能用一个模式套牢,对于不同的文本运用不同的解读方法,比如诗歌和小说就不能用一种模式来讲解,即使同是诗歌或同是小说,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方法。教师的分析讲解也应该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突破。当然,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过于主观随意地解读,对此,教师还应该有把握课堂、正确引导的能力。
  第三,语言的表达由主观性向客观性转变。教师的语言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学生能从教师的语气、语调中体会到教师的意图,所以教师应避免这种潜意识的主观引导,把自己置身于客观的位置,让学生从文本中而不是教师的话语里找到问题的答案。有时还可以留有适当的语言空白,让学生觉得教师的话语有点“陌生”。不把话说尽不失为一个引领学生兴趣的好办法,学生往往会感觉意犹未尽,引发了他们进一步思考的兴趣,甚至有时会主动找老师探讨这一未尽的问题。
  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阅读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这个主体而存在的。阅读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审美感受获得的过程。基于陌生化阅读理论,学生在阅读学习方法上也应该有所转变,体现为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观获取。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自读,先与文本对话,再与专家对话。陌生化的“陌生”,并不是生活的陌生,而是对作品而言,是对认知上先入为主、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式的陌生,是对感知的惯性心理的陌生。在接触文本之前,学生对所读文本是完全陌生的,第一印象是深刻的,在没有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影响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自我的,不搀杂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左右。完全依靠自己已有知识重新建构理解,使个体阅读获得充分阐释和张扬的空间,对“旧我”发生冲突、碰撞,最后形成自我知识、情感的重建。张志公先生说:“教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透彻理解全篇思想内容……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在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之上,再与专家学者进行对话,这样就更能发现自己理解上的不足,从而也就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了一篇作品,觉得淡而无味……于是去听听别人的话。听了别人的话,再去看作品,觉得意味深长了……这是读者常有的经验。”与专家学者教师对话有着重要作用,一定不能忽略这一步,学生受到知识、年龄、阅历等条件的限制,在文本的理解方面势必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带着对文本的见解与问题再去进一步和权威对话,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能力。
  
  二、熟悉化,陌生化存在的不竭源泉
  
  “现代哲学认为,阻碍我们前进的往往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已知的东西一旦变成习惯,就步履维艰了。”这种认识具有深刻性、透彻性,已知一旦成为习惯便会阻碍认识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在此基础上就得出否认已知认识的结论。众所周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已有的“先见”基础上进行的,“先见”是我们了解其他事物的前提条件。试想,如果完全没有

熟悉基础上的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