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2期 ID: 356034

[ 兰燕妮 文选 ]   

引导学生主动感悟文学作品中的美

◇ 兰燕妮

  “君子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开而弗达,强而弗抑;导而弗牵则和;开而弗达则思;强而弗抑则易;和、思、易。则可谓善喻也。”《学记》上的这段话给我的启示很大,这说明在我们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应当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最佳的角色是一个导引者。作为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诱导学生,打开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感悟文学作品中的美。在文学作品的不同文体教学中,我想,诗歌的教学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诗歌是感情最强烈的喷发口,诗人的喜怒哀乐、对世事、对人生、乃至对整个人类社会、对整个宇宙的认识、感想乃至哲学性的反思。都凝缩到这些简短的诗行中,小空间、大容量。涵盖了丰富的感情。给予我们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心灵震撼。在这种激烈的心灵碰撞中产生美的火花。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学习鉴赏诗歌、感受诗歌中传达的美的意味,在诗歌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赏析诗歌也是为鉴赏整个文学门类作品打好基础。
  在准备《死水》一课的时候,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
  众所周知,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中体现了爱国主义伟大情怀。读他的诗,不仅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享受,而且给人以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死水》一诗看上去是在揭露黑暗的旧中国社会,实际上隐藏其中的是他深深的爱国情怀之美。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看了一篇网友写的《纪念闻一多先生遇难五十六周年》的文章,深深地为闻一多先生伟大的爱国赤子之心所震撼。
  闻一多先生对祖国的爱,体现在他的《红烛》中: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体现在他的《发现》中: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那不是你,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喊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体现在他的《七子之歌》中: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请叫孩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给我们的可是一般的心灵撞击?
  在单元备课的时候,我曾设想将这篇课文作为主体来讲授这堂课。可是讲了前几首诗后,我改变了这种想法。因为我发现。我高估了学生对于诗歌的领悟能力和主动获取美感的需求。几次放朗读带的时候,我注意观察了学生们的表情,多数同学都没有主动投入地去听。一次,放过《再别康桥》的朗读录音之后,问同学们的感想,很多学生居然异口同声地说:“好像催眠!”
  再看看诗歌积累的情况。很多著名的诗句、段落,大家都对不上来。
  诗歌朗读也是个问题,在进入诗歌单元学习的时候,我还特意给学生做了简短的诗歌赏析介绍。其中赏析的第二个步骤就是朗读,以有声的语言再现诗歌中的意境。无论是放朗读带,还是作范读之前。我都要求大家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而学生们在朗读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主要是没有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这就造成没有恰当的停顿,并且忽略了重音,以至于朗读缺乏抑扬顿挫的感觉,
  “诗和读者的关系是心灵间直接的呼唤与应和,无须借助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所以读者有时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当成了诗人。我们登上庐山,情不自禁地吟诵‘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此时自己仿佛成了李白。我们给远方的朋友写信时,信手引了陶渊明的‘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仿佛这两句诗是从自己肺腑中自然流出的。当然,小说中的人物也可以引起读者的同情,但那是小说家让他所创造的人物去叩打读者的心扉。而诗人却是亲自前来,并把自己的心直接贴在读者心上。所以当读者沉浸在诗里的时候,和诗人已是浑然一体不分彼此了。阅读任何文学作品都需要感受,都可能产生共鸣。而诗的特点规定了诗歌鉴赏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感受能力和共鸣效果。”(袁行需《研究中国诗艺术的点滴体会》)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做多一点的尝试,尽量改变学生只记笔记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能够从文学作品中感悟到美,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作者通联:浙江诸暨市涅浦中学]

引导学生主动感悟文学作品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