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2期 ID: 356029

  

史怀泽告诉了我们什么?

◇ 文 勇

  1875年,阿尔贝特·史怀泽(又译阿尔贝特,施韦泽)诞生于德、法边界阿尔萨斯省的小城凯泽尔贝格。在二十世纪。此地数易其主。史怀泽前半生持德国护照,现在人们称其为法国思想家。阿尔萨斯人素操德法双语,因此,他惠益于德、法两种文化。史怀泽出身于牧师家庭,他的父亲、外祖父、舅舅都是基督教新教的牧师,在宗教环境中长大。童年时代。父亲每天晚上真诚朴实的祈祷。给予他终生的精神支持,使他毕生坚持基督教道德信仰。
  少年阿尔贝特·史怀泽天性敏感善良,在小学时代他就强烈地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依存关系。他曾因鞭打一条企图伤害邮差的狗而深深忏悔,他经常因怜悯受虐动物而陷入沉思。他成年后回忆,每天晚上结束祈祷之后,他暗地里还用自己编的祷词为所有的生物祈祷:“亲爱的上帝,请保护和赐福于所有生灵,使它们免遭灾祸并安宁地休息。”在青春期,他就表现出追求真理的狂热,多思好辩,富于叛逆品性。史怀泽18岁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同时学习神学、哲学和音乐。在24岁时,他以《康德的宗教哲学——从(纯粹理性批判)到(纯粹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一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次年成为神学博士,论文题目是《19世纪学术研究和历史报道基础上的圣餐问题》。其后。他先后担任圣尼古拉教堂的助理牧师与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新教神学教师。史怀泽的思想深受那个时代的启蒙主义影响,强调理性精神。他以科学的方式分析《圣经》,将耶稣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进行实证的考察,他认为,耶稣的独特之处是强调了爱的伦理。而伦理才是基督教的本质。对上帝的爱必须在对人的爱中证实。史怀泽的观点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半个世纪以后,著名神学家巴拉德这样概括史怀泽的神学研究成果:“史怀泽的著作完全否定了基督教正统。他只保留了对其父亲布道的共鸣,即突出宗教的伦理要求。史怀泽难以想象任何有关人格神的观念。”在理性主义的指导下,史怀泽将伦理看作文化的本质。
  阿尔贝特·史怀泽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人类的精神巨人”、“非洲之父”。史怀泽的伟大,不在于他的天才——他是杰出的神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和医生:38岁那年,史怀泽以医生和教士的身份远赴非洲蛮荒之地,为生活在病痛和绝望中的黑人带去健康和希望。直到九十岁的高龄去世,史怀泽后半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非洲沙漠中鞠躬尽瘁地奉献,经他救治的病人数以万计。“隐藏在期满之后的暴行,正威胁着全世界,造成空前烦闷的气氛。虽然如此,我仍然相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我们最愚昧的错误就是不肯认真去冒险为善!”“我相信必定有不少人挺身出来,怀着牺牲精神替这些受难的人服务!”史怀泽就是以这样的精神开创了他的工作,践行了伟大的人道主义!加上他所倡导的“敬畏生命的伦理”,他以无可争议的声誉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并且为人类未来的精神走向提供了崭新的坐标。
  史怀泽令人崇敬的伟大事迹大都发生在非洲。有一天,当他读到巴黎一宣教机构总裁写的一篇文章,提到非洲法属刚果当地黑人非常迷信,且疾病蔓延,死了许多人,很多医疗宣教人员死于传染病。看完这篇报道,他无比感动。觉得神似乎要呼召他出去。他说:几个小时后我就清楚地知道神要我去刚果帮助当地的人们。所以他又进入医学院,花了八年时间,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刚刚领到医学博士学位证书,他就和妻子一起出发,于1913年10月15日抵达加蓬。那时候,加蓬还没有独立。在法国殖民统治下的中部非洲,几乎就是人间地狱:各种流行疾病疯狂肆虐,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饥荒时时发生,沾染上酗酒恶习的人们在酒精的麻醉中悲惨地死去。他前住的地方——法属赤道非洲的兰巴伦,是一片原始林区,迎接他们的是无涯的参天巨木、毒烈的阳光、特大的蚊蝇和土著人的病痛与贫穷。传教办事处的破败鸡舍是他最初义诊的地方,心脏病、肺病、精神病、脱肠、橡皮病和脓伤的患者极多。热带赤痢、麻疯、昏睡病、日晒症及疥癣更是普遍而可怕。然而最难对付的强敌却是土人对病痛的错误观念,以及慵懒、偷窃和浪费的习性。在这样的地方建筑一所现代化的医院,就如同建筑一座金字塔般的困难。史怀泽拿出自己所有的财产,自己身兼建筑师、工人、会计、采购所有的职务,得以在荒漠中创建了一所“挪亚方舟”。这个不断扩大的医院成为当地土著的天堂,在这里他们不仅医治了身体的病痛,还获得史怀泽各方面的帮助。在尽医生的职责的同时,史怀泽还调解部落纷争、教授种植知识,承担了文化教育、信仰传播的诸多艰巨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史怀泽的背后,有一位伟大女性的身影,那就是他的妻子海伦夫人。在长达50多年的时间里,海伦夫人分享了丈夫所有的辛劳、苦痛和幸福。我们能够想象,作为一位大学教授的女儿,年轻的海伦来到与现代文明隔绝的非洲沙漠时,所经历的种种考验和磨难。在二战的硝烟中,海伦夫人突破重重封锁来到非洲与史怀泽团聚,使得奄奄一息的医院重获新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海伦夫人也就没有史怀泽的事业。
  爱因斯坦曾热情洋溢地赞扬道:“像阿尔贝特,史怀泽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史怀泽凭借基督似的虔诚、谦卑与勤劳赢得了土著人的接纳与热爱,他被土著人唤作“欧刚加”——神人。他日以继夜医治他们的身体,关怀他们的灵魂。他也是土著人的严父、兄长、工头和密友。在丛林中,他亲自和土著人一起建筑医院,自制砖头、配药方、开拓农场。两次世界大战之中,史怀泽夫妇因为他们德国人的身份而被拘禁,或被关入法国俘虏营,他们也因此感染赤痢和日晒症。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饱受病痛的折磨。也经常面临饥荒和资金短缺。他到欧洲各国举办演说和演奏会筹款,他的热情终于引起主教和世界各国爱心人士的回响。他不断扩充设备,重建医院,以便照顾更多的病人。
  在蛮荒之地,他不但行医救人,也弹奏巴赫的音乐,读歌德的诗,写《文明的哲学》,他领悟出“敬畏生命”的真理,他说:“如果对生命的尊重不能及于其它一切生命,那就是不彻底。”他不但完成自己的理想,也没有放弃个人的兴趣,他以无比的毅力,开展出丰富动人的生命篇章!
  阅读史怀泽,谁都不能不被他的崇高心灵所感动!他无私的爱的光辉。遍及土著,还包括一切其它生命,以至于他的医院成为了宠物之家。他在诺贝尔奖的讲坛上呼吁:“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有如很多伟大的人物,他的伟大,不在滔滔不绝的言论,而在艰苦的身体力行。他让我们看到实践人道主义的伟大。看到知行合一的伟大!看到一种逼人的朴素与信仰的伟大!
  “除非你能够拥抱并接纳所有的生物,而不只是将爱心局限于人类而已,不然你不算真正拥有怜悯之心。”“除非人类能够将爱心延伸到所有的生物上,否则 人类将永远无法找到和平。”“如果我要别人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也必须尊重其他的生命。道德观在西方世界一直就仅限于人与人之间。这是非常狭隘的。我们应该有无界限的道德观,包括对动物也一样。”这就是作为当今世界和平运动、环保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的生命伦理学的核心理论——“敬畏生命”。它是史怀泽世界观的基石。他说:“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
  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甚至植物,是史怀泽生命观的重要特征。他认为,“只涉及人对人关系的伦理学是不完整的”。“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体验到对一切生命负有无限的责任,只有这种普遍的伦理才有思想根据。”我们不仅与人,而且与一切存在于我们范围之内的一切生物存在着联系,对一切生命予以尊重。关心它们的命运。这较只涉及人的伦理学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活力。
  史怀泽的“敬畏生命”理念有其深厚的基督教文化根基,有人说这是中世纪圣弗兰西斯科,冯,阿西斯(1182—1226)思想的复活,史怀泽也深以为是。阿西斯早就宣告,“人类与生物建立兄弟般的关系正是来自天国的福音”。但在长时期内。他的听众不打算在地球上实现这一福音,史怀泽帮助他推进了这一使命的完成。
  “敬畏生命”理念同样呼应着东方的古老智慧。至少在2500年前的印度,尊重一切生命就已经是普遍的道德原则,这就是佛教的“不杀生”戒。佛教戒律是佛教徒实际生活的准则,通过守戒,佛教徒成就自身,奉献社会。“不杀生”是佛教生命观的集中体现。
  令人敬佩的是史怀泽还对印度思想作了专门研究,写了《印度思想家的世界观》一书,对印度伦理学的普遍性予以高度评价。史怀泽摘记了一条箴言:“决不可以杀死、虐待、辱骂、折磨、迫害有灵魂的东西、生命。”他至为赞叹印度思想所强调的人的伦理行为不仅与同类有关,而且必须与所有生命有关这一原则,他批评欧洲哲学直到今天还在回避伦理要求的无限性问题。
  然而,千百年来,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信奉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将人之外的事物当作纯粹的手段,并把整个世界当作待享的资源仓库。从某种意义上说,史怀泽的出现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反动,他为当今世界开出了一剂救世的文化良方!因为他让我们最终明白:在这个世界,人与自然需要和谐,人与动物需要友谊。只有学会尊重大自然,敬畏自然界中的大小生命,人类才会有光明的坦途。
  
  [作者联通:华中师大一附中]
  参考文献
  1,陈泽环、朱林:《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弗洛姆:《为自己的人》,三联书店1988年版。
  4,陈泽环译:《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史怀泽告诉了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