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2期 ID: 356039

[ 徐世玉 文选 ]   

新课标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设计

◇ 徐世玉

  [单元教学设想]
  
  这个单元的入文主题是求知。大多数课文是阐述求知问题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讲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问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讲的是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实验精神问题;《短文两篇》谈的是读书问题。学习这个单元,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积累进行阅读;注重整体阅读,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论证方法,梳理文章的思路;注重读写结合;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
  
  [单篇教学方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理读
  主要教学步骤:
  1.找要旨。弄清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什么问题。2.理思路。结合下列提示,开展小组讨论:①课文是怎样谈到要论述的话题的。②关注课文中的过渡句。③用完整的语言表述此文的写作思路:首先…其次…讨论后归纳理清课文思路的方法。(注意寻找衔接课文内容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在本文中要特别注意一些设问句,因为它很自然的引出了下文,又启发了读者的思考。)3.析论证。仔细阅读4—8段,把它看作一篇独立的小议论文,找出论点、论据,简析其论证方法。4,联实际。让学生从课文中读出怎样做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然后对照这个标准自查自己的情况。清醒地认识自己;最后再让学生讨论: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有何意义?
  [方案二]
  教学角度:多角度悟读
  主要教学步骤:
  1.趣味性导入。①出示题一:出示四个几何图形,学生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2)出示题二:出示由两个人头构成的高脚酒杯图象,说说图中画了些什么?③背诵《题西林壁》。④得出结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就不同。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2.多角度悟读。①读出文章思路:首先由问题提出要论述的话题,然后论述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接着谈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根据,最后谈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基本条件。②读出你的收获。角度提示:写作方法。内容启示,修辞运用,结构过渡,论证方法等等。
  3.积创新名言。由学生大声背诵自己课外收集积累的有关“创新”的名言警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穿插助读材料,加深学生理解
  主要教学步骤:
  1.整体感知。读文寻脉。通读课文,课文只要谈的是什么问题?试拟出行文的思路。
  2.穿插材料,加深理解。①学生根据观点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找论据,析论证方法。②穿插助读材料——关于儒家重伦理而轻科学的论述。③学生根据观点B“中国学生大多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而不愿动手”找论据。③穿插助读材料——丁肇中教授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用中文发表演讲,寄语故国的青年们。希望他们重视科学实验工作,在未来的年代里为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④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对实验的认识,
  [方案二]
  教学角度:探究性学习
  主要教学步骤:
  1.根据问题寻读。什么是格物致知?传统的中国教育是否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中国学生现状如何?什么原因造成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2.布置探究话题:①举例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发展史上的作用。②试谈实验精神在个人行动上的作用。③中国学生动手能力真的比外国学生差吗?④浅析中国教育的弊端。3.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教师指导研究方法:确立话题;查询资料;得出结论,撰写论文。小组成员必须分工协作,认真查询,资料来源要广,文后要注明出处。4.交流探究小论文。5.出一期探究小论文的黑板报。
  
  《谈读书》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积累品读
  主要教学步骤:
  第一个教学板块:朗读
  1.第一遍,读准字音,积累一批二字词语和一批四字词语。2.第二遍,读懂课文,如有不懂的,结合发放的何新译的版本《论求知》,比照阅读。
  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
  1.课文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请在书上划标记。2.两人一个小组,共同品读这些名言警句,说说这些句子的妙处。发言时,要求两人合作,一个大声朗读,一个深入品味,看哪组合作愉快。品读角度可以多样。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运用一组排比写出了读书的三种目的。又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运用比喻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三个教学板块:竞背
  试试看,给你们3分钟,看能记下多少名言警句。
  [方案二]
  教学角度二:仿写
  主要教学步骤:
  第一个教学板块:质疑。认真读课文,把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拿出来在小组共同讨论解答,还不能解答的再由全班同学共同探讨解答。
  第二个教学板块:仿写。课文中有很多优美的名言警句,让学生找出来,赏析其妙处,然后指定有特色的句子让学生仿写。
  品读: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提示:运用一组三列式的句子写出“运动”或者“绘画”“弹琴”“书法”等的不同目的。
  品读:狡诈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
  提示:运用一组排比句子,写出不同的人对待“时间”(或者“机会”“失败”“生命”)的不同态度。
  品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提示:运用先分述后归纳的分总结构模式写一段文字。
  
  《不求甚解》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渐进式阅读
  主要教学步骤
  1.课题导人。①解释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意思。②一般的人们是怎样理解的?作者又是怎样理解的呢?找出“不求甚解”在文中的含义。认真读课文。
  2.浅析论据。为了进一步强调“不求甚解”的含义,课文中运用了很多例证、引证。试找出来,说说这些例证和引证有什么作用。
  普列汉诺夫(例证):强调读书要虚心,还要活读书,理解其精神实质。
  诸葛亮(例证):说明读书要广泛阅读。全面了解。
  陆象山(引证):告诉我们读书不能因小失大,不懂的地方暂且放过。
  3.学生发问。①不求甚解是不是就表示读书可以马马虎虎?(2)陆象山说“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如果这样读书,是否会让我们失去一股不怕困难的钻研精神?③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会不会是走马观花式的读书?
  4.总结思路。用完整的文字表述此杂文的写作思路。
  [方案二]
  教学角度:助读
  主要教学步骤:   [单元教学设想]
  
  这个单元的入文主题是求知。大多数课文是阐述求知问题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讲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问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讲的是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实验精神问题;《短文两篇》谈的是读书问题。学习这个单元,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积累进行阅读;注重整体阅读,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论证方法,梳理文章的思路;注重读写结合;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
  
  [单篇教学方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理读
  主要教学步骤:
  1.找要旨。弄清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什么问题。2.理思路。结合下列提示,开展小组讨论:①课文是怎样谈到要论述的话题的。②关注课文中的过渡句。③用完整的语言表述此文的写作思路:首先…其次…讨论后归纳理清课文思路的方法。(注意寻找衔接课文内容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在本文中要特别注意一些设问句,因为它很自然的引出了下文,又启发了读者的思考。)3.析论证。仔细阅读4—8段,把它看作一篇独立的小议论文,找出论点、论据,简析其论证方法。4,联实际。让学生从课文中读出怎样做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然后对照这个标准自查自己的情况。清醒地认识自己;最后再让学生讨论: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有何意义?
  [方案二]
  教学角度:多角度悟读
  主要教学步骤:
  1.趣味性导入。①出示题一:出示四个几何图形,学生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2)出示题二:出示由两个人头构成的高脚酒杯图象,说说图中画了些什么?③背诵《题西林壁》。④得出结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就不同。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2.多角度悟读。①读出文章思路:首先由问题提出要论述的话题,然后论述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接着谈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根据,最后谈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基本条件。②读出你的收获。角度提示:写作方法。内容启示,修辞运用,结构过渡,论证方法等等。
  3.积创新名言。由学生大声背诵自己课外收集积累的有关“创新”的名言警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穿插助读材料,加深学生理解
  主要教学步骤:
  1.整体感知。读文寻脉。通读课文,课文只要谈的是什么问题?试拟出行文的思路。
  2.穿插材料,加深理解。①学生根据观点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找论据,析论证方法。②穿插助读材料——关于儒家重伦理而轻科学的论述。③学生根据观点B“中国学生大多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而不愿动手”找论据。③穿插助读材料——丁肇中教授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用中文发表演讲,寄语故国的青年们。希望他们重视科学实验工作,在未来的年代里为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④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对实验的认识,
  [方案二]
  教学角度:探究性学习
  主要教学步骤:
  1.根据问题寻读。什么是格物致知?传统的中国教育是否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中国学生现状如何?什么原因造成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2.布置探究话题:①举例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发展史上的作用。②试谈实验精神在个人行动上的作用。③中国学生动手能力真的比外国学生差吗?④浅析中国教育的弊端。3.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教师指导研究方法:确立话题;查询资料;得出结论,撰写论文。小组成员必须分工协作,认真查询,资料来源要广,文后要注明出处。4.交流探究小论文。5.出一期探究小论文的黑板报。
  
  《谈读书》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积累品读
  主要教学步骤:
  第一个教学板块:朗读
  1.第一遍,读准字音,积累一批二字词语和一批四字词语。2.第二遍,读懂课文,如有不懂的,结合发放的何新译的版本《论求知》,比照阅读。
  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
  1.课文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请在书上划标记。2.两人一个小组,共同品读这些名言警句,说说这些句子的妙处。发言时,要求两人合作,一个大声朗读,一个深入品味,看哪组合作愉快。品读角度可以多样。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运用一组排比写出了读书的三种目的。又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运用比喻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三个教学板块:竞背
  试试看,给你们3分钟,看能记下多少名言警句。
  [方案二]
  教学角度二:仿写
  主要教学步骤:
  第一个教学板块:质疑。认真读课文,把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拿出来在小组共同讨论解答,还不能解答的再由全班同学共同探讨解答。
  第二个教学板块:仿写。课文中有很多优美的名言警句,让学生找出来,赏析其妙处,然后指定有特色的句子让学生仿写。
  品读: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提示:运用一组三列式的句子写出“运动”或者“绘画”“弹琴”“书法”等的不同目的。
  品读:狡诈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
  提示:运用一组排比句子,写出不同的人对待“时间”(或者“机会”“失败”“生命”)的不同态度。
  品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提示:运用先分述后归纳的分总结构模式写一段文字。
  
  《不求甚解》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渐进式阅读
  主要教学步骤
  1.课题导人。①解释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意思。②一般的人们是怎样理解的?作者又是怎样理解的呢?找出“不求甚解”在文中的含义。认真读课文。
  2.浅析论据。为了进一步强调“不求甚解”的含义,课文中运用了很多例证、引证。试找出来,说说这些例证和引证有什么作用。
  普列汉诺夫(例证):强调读书要虚心,还要活读书,理解其精神实质。
  诸葛亮(例证):说明读书要广泛阅读。全面了解。
  陆象山(引证):告诉我们读书不能因小失大,不懂的地方暂且放过。
  3.学生发问。①不求甚解是不是就表示读书可以马马虎虎?(2)陆象山说“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如果这样读书,是否会让我们失去一股不怕困难的钻研精神?③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会不会是走马观花式的读书?
  4.总结思路。用完整的文字表述此杂文的写作思路。
  [方案二]
  教学角度:助读
  主要教学步骤:

新课标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