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外语文教材中的文化教育
国外一些语文教材的编写者认为: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所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语文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
英国的教育领导者认为,英语之所以能成为“国际语言”,是与英国的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的。英语能让学习者在美的享受中培育、感受着它所宣扬的民族精神、文化习性,并学习到文化知识,这一宗旨明显地体现在英国语文教材中。英语教材的选择范围就包括诗歌、戏剧、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文选、信件、游记、参考书和电子数据库。所选作品既有当代的,也有20世纪以前的,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其文化教育主要体现在要学生对来自不同文化和不同时期的作品有广泛的接触,强调文学作品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
美国语文教育中明确地体现了不同种族、文化和民族的特性。共同点都是把文化因素作为“学术标准”之一。纵观美国的语文教材,一是文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相一致;二是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宽广性;三是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文精神;四是突出文学作品却又不限于文学作品。
日本在初中母语学习指导纲要中并未提出文化教育目标,但在须考虑的“事项”中却明确提出要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关心”;而高中的母语学习指导纲要中却把“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化的关心”作为一项重要目标。
二、海外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安排
国外语文教材都有系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听说方面的知识,一般都重视本国(本族)语言的特点。教材对语文知识主要三种处理方式:一是在比较语言因素的处理时注意反映语言的功能与演变。法国的语文教材在选文中注意反映出语言的不同功能和语言的进化。教材中尽量收录含有各种语汇的作品。同时也注意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如日本光村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个单元的“语言之窗”中,说有个人从东京到大阪,因听不懂大阪的话而引起误会,接着介绍“咸味”这个词在各地方言中的几种不同说法,又解释了文学作品中用的一些方言的意思,后面还附了“咸味”这个词的各种方言分布图。像这样的知识短文对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就很有价值。二是在整体安排方面,对语法知识和语言知识,各国一般都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将他们有序地分布到读写听说的学习活动中,到初、高中毕业时,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三是在语言训练形式上不同,外国教材中训练量比较大,方式灵活多样。
国外语文教材非常重视知识的应用。例如讲想象力,德国的母语教材连什么是想象力的知识都不讲,只是说“地球某个地方或者宇宙深处某个地方存在着一个不知名的国度,叫乌托邦,那里的一切都与我们地球不一样,到底怎么样呢?这就靠你们去想象:那里的房子、道路是什么样子?那里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怎样活动?学校里有没有成绩和考试?我们地球人怎样才能去访问他们?”这些问题答完了,什么叫想象力也就清楚了。国外语文很重视知识的探源。如英、法、德等国的母语教材,初中阶段以学好当代本国语言为主,到高中就要学拉丁语、希腊语,让学生知道当代本国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学习文学以“史”为序,使新讲的文学知识有历史的纵深感。
发达国家的语文教材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语法、语言知识教学能力化,各种语言因素围绕语言教学这个中心实现综合化,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整合化,其目的就是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提高其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三、海外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选择
选文是语文教材编写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国外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以多元文化的视角与多学科融合的方略选编文章,所以国外语文教材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是多元文化的兼容。比如英国的一种语文教材中,选了一篇题为《美国人的吃相》的记叙文,用一个中国小朋友的口气,讲述了刚移民到美国的一个中国家庭,与一家美国友人共同用餐的故事,表现了中美两国普通百姓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以及在这种文化碰撞中各自的心理活动。课后,又安排了一项作业,要求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类似的情景和当时的心情。学完这篇课文,学生便对英国、美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不同的生活方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编者把多元文化渗透在课文之中。
二是多科知识的融会。日本教材中有一篇题为《灰姑娘的时钟》,由童话故事灰姑娘中说到的“时钟”,引出一系列的疑问,自然而然地介绍了有关机械时钟发展历史的物理学知识,进而说明不定时法则向定时法则转化所造成的雇佣劳动制的出现,以及随着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时间等于金钱”的经济伦理观念等等这样一些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像这样多学科知识融于一篇的课文,在国外母语教材中屡见不鲜。
四、海外语文教材中的导学设计
国外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导学内容,意在促进学生理解教材,思考问题,拓展实践。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导学的语言风格是以学生的口吻提出的,很有亲和力,贴近孩子的心理。
例如,英国初中英语教程第一册中有一篇题为“农夫的妻子和老虎”的课文,为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文后这样导学:“农夫的妻子显然善于处理问题。想想她的性格,她是如何处理难题的。现在再想想,她可能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地主的儿子在其父亲去世后,告诉农夫和他的妻子,他们必须付四倍于原先的地租,如果不付,他就要收回田地卖给一个有钱的朋友。他们怎么办呢?如果被撵走就要挨饿了。”这段导学把农夫的妻子善于处理问题放在前面,把根据农夫妻子的性格想象解决这个难题放在后面,从“获知”到“练能”,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学习规律。
导学方式多样:有引导读书思考的,有引导动手实践的;有引导单项训练的,有引导综合运用的;还有的引导向课外延伸。导学形式多样;有的在课前引导,有的在课中引导,有的在课后引导。尤其课文中的导学设计有新意,把握适度。不过,有一个共同点:一般都把知识要点、作业要求、作业方法、作业评判等一系列活动勾连起来,通过学生的思考与学习,达成学习目标。
五、海外语文教材中的作业安排
国外语文教材中的作业设计,非常重视生活情景与语文实践。凡是重要的作业,都尽可能设计成各种生活情景,很少安排单纯的听、说、读、写作业,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活情景中进行语文实践。有时化虚为实。如作文训练,要求写一篇读后感,写作前往往会安排学生学习读书卡片的制作,写作中安排提供模仿与参考的范文,写作后提出几个思考题,指导学生检查文章是否符合要求,然后提供常用的修改符号,要求修改(或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大大降低了难度,而且使学生真正在作业中有所得。讲究趣味性是相当多的国家的母语教材中作业的一个特点。例如,一种英国教材,在一项作业中列出10幅照片,并说明这是从一本关于发型的图书上选出的一种法国式编辫发型,可惜每幅照片的说明丢失了,要求学生给每幅照片写出一段该怎么做的说明文字给那些对这种发型一无所知的女伴。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邗江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