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1期 ID: 355988

  

新课标下高中新诗写作教学的理性思考

◇ 孙陆江 曹尉军

  校园是孕育诗歌的肥沃土壤,青春是创作诗歌的黄金时光。高中学生正处于诗的年龄,他们血气方刚,豪情万丈,想象丰富,敢于创新,写诗,合乎他们的天性。笔者担任校报文学版编辑,在大量的学生来稿中,新诗数量要占到稿件总数的2/3,尽管这些诗作水平参差不齐,但足见校园里存在一个阵容庞大的新诗写作群,他们对新诗写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新课程标准强调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开展新诗写作教学,既是对我国延续数千年的诗教传统的继承,又是对新诗这一当代文化艺术的必要关注:既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又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和阅历层次。遗憾的是,当前高中阶段的新诗写作教学在大多数学校并未被摆到适当的位置,有先行者搞了一些尝试也似乎仍未找到出路,新诗写作教学的整体状况可谓一片荒芜,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避免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新诗写作教学被彻底放弃。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受高考的影响。近几年,一部分省市的高考作文的文体是开放的,但还有很多省市的高考作文明令禁止学生写诗,试想高考不让学生写诗,还会有多少老师平时愿意去做指导学生写诗的无用功呢?就是在那些取消对诗歌体裁限制的省市,学生一般也不会在高考时写诗,因为写诗在评阅时很容易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在决定前途命运的考试中,显然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更为保险,如此情形下,新诗写作教学也显得毫无必要。二是教师自身的原因,这里又有两点:其一,很多教师急功近利,看不到开展新诗写作教学的隐性收益和长远意义,轻视新诗写作教学;其二,部分教师缺乏必备的新诗写作知识,要进行教学,自己必须先下苦功去钻研新诗,而高中阶段的新诗写作教学本来就可有可无,教者如果没有新诗写作的兴趣,谁愿意去自讨苦吃呢?三是学生的原因,在一个班级里,爱好写作且爱好写新诗的说足了也最多占到一半吧,写得不错的将来可望成为诗人的更是屈指可数,因此,教师也不便于在班级里开展集体教学,对爱好写诗的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听其自然发展,不加过问。
  另一个极端是,少部分教师夸张理解新诗写作教学的意义,甚至抱着振兴诗歌的目的,向学生强行推广新诗,要求学生动笔就要写诗,希望学生人人都成诗人。殊不知,写诗的确需要几分天赋,一个学生的成绩再好,智商再高,但他不一定能被塑造成诗人;再者由于新诗在语言上强调违背常规的“陌生化”,思维上重形象轻逻辑,如果过于强化新诗写作训练,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基本文体和语言规范的掌握,甚至会影响数理化等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的学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诗歌与散文的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教师对有兴趣尝试诗歌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在作文课堂上放弃新诗写作教学,显然是与新课程精神相悖的,但想借作文课堂来培养大量诗人,以此来振兴诗坛也是不切实际的。笔者以为,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把新诗当作一种普通常见的作文体式加以训练,达到打磨学生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操、消除学生对新诗的隔膜的目的则可;如果发现了写诗的苗子,可以着力培养。同时,笔者还呼吁高考作文要为新诗打开一条绿色通道,不要再拒绝诗歌。
  
  二、教师加强自身新诗素养建设的必要性及途经
  
  学习新诗常识,可能教师会觉得比较困难。首先身边资料匮乏,一般书店不易买到相关的书籍;其次同事大多亦为“诗盲”,有问而无从问,有疑而不得释。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不得不“积极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了。以笔者体会而言,只要我们放开视野,勤问多思,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上蕴藏着丰富的新诗知识,可以为你解答许多教与学的困惑。其次,可以向周边或者外省市学校的一些对新诗有所研究的教师请教,大家都在一线教学,很多困惑都是极具共性的,有些问题或许他们已经作了思考并形成较好的见解,请教他们,可以事半功倍,少走弯路。再次,我们还可以向当地有名的诗人、入选课本诗歌的作者、诗刊的编者、大学里长于新诗的教授等人请教,这些大方之家应该说都具有深厚的新诗学养,很多问题他们可以为你提供权威的解答。笔者在教学中,曾与《扬子江》、《星星》等诗刊的编辑老师以及入选课本诗歌的一些作者做过多次电话交流,与名校的特级教师和部分大学里的教授经常保持联系,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请当地的一些诗人到学校来和学生“面对面”交流,为学生现身说“诗”。笔者发现,也许大家都出于对新诗的关注吧,谈到新诗教学,他们都很乐意和我们做一些讨论,并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通过向他们学习,真的受益匪浅。
  
  三、补足教材缺失,满足学生渴求
  
  目前,几套不同版本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能较好的体现新课程精神,遗憾的是在现行的几套新课程教材中依然很难找到新诗知识的介绍。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在必修一“向青春举杯”这个专题后面的写作指导中,编者只用了千余字介绍了“如何激活诗情”,至于新诗的其他知识一概不谈,学生根本无法从书本上更多的了解新诗,要想学会写诗何其难矣!要开展新诗写作教学,必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与新诗有关的知识,而诸如什么叫新诗、新诗有哪些特点、新诗的写作技巧、新诗的发展历程、新诗的各种流派、当代诗坛的动态、中外诗歌之比较等知识,教材如果不作专门介绍,教师整理起来也很困难,教学定然十分不便。因此,现行的教材亟需补足缺失的新诗知识。
  在新诗写作教学中,教师也切不可因为对新诗懂得较多,而向学生过多地讲解那些深奥的理论知识。笔者了解到,在所有新诗知识中,学生最渴求掌握的是新诗的具体写作技巧;他们希望教师多用诗例讲解,多搞“实战演练”。例如谈到新诗的意象,我们不能光跟学生讲什么叫意象,关键要教学生学会选择意象;再如,新诗写作时常用的省略、跳跃和倒装,感觉挪移,悖谬与突反,博喻与铺陈等修辞手法以及诗歌如何拟题,如何分行,怎样加标点等知识,都应该让学生弄个明白。有了这些知识铺垫,学生再来读读或者写诗就会容易多了。
  
  四、关注网络诗歌
  
  关注网络诗歌,说到底就是对当代诗坛现状的关注,进入21世纪,网络以其便捷、公允、开放的技术属性对文学创作进行了空前的介入和僭越。由于网络具有自由性和包容性,当前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发表诗歌,网络诗歌一时呈现出云蒸霞蔚的景象。在新课程背景下,网络也已经成了高中学生的一个重要课外学习资源了。如果我们忽略网络诗歌还仅仅抱着书本上写于90年代以前的那几首新诗来教学,就真有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
  当前,网络上的诗派可谓林林总总。在多元发展与探索的旗帜下,“三指派”、“波波派”、“立根派”、“先锋派”、“后卫派”、“QQ派”、“梦幻派”、“流浪派”、“智性派”、“非非派”、“口语派”、“垃圾派”等等,众仙过海,各显神通。在那些不同流派的作品中,有大胆奔放直达主题的,有晦涩朦胧逃避现实的,有分行齐整却不知所云的,有口水诗,有下半身诗,不一而足。需要承认的是,网络上也有许多,尤美而蕴意深刻的新诗,但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的网络诗歌整体上呈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我们又该怎样引导。为此,我们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倍加关注新诗的发展动态,保持清醒的认识,既不要总拿传统的论诗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诗歌,也不能让学生不顾诗性盲旧创新,走入歪门邪道。
  让新诗走进高中作文教学的课堂,走进学生的文化生活,以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诚然,新诗写作教学上的很多问题不是发发牢骚,喊喊口号便可解决的,作为教者,我们一定要苦下功夫,掌握新诗知识,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与新诗同行。学生有了三年写诗的实践,他们的人生将会多一种收获,生活也会多一些情致,文学或许也会多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通联:江苏响水中学]

新课标下高中新诗写作教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