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1期 ID: 355981

[ 王敬波 文选 ]   

作文教学研究与创造性思维的培育

◇ 王敬波

  作文教学研究的提升
  
  钱梦龙先生曾经把语文教学从低到高,分为四种境界: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此第一境也。这一境属于实践操作的层次。处于这一层次的老师能够踏踏实实地备好课、上好课,能够组织有效的训练。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他们也不怕吃苦。因此,他们所教的学生一般都成绩优良。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此第二境也。这一境属于经验积累的层次。处于这一层次的教师开始重视总结和积累自己的成功经验,因而能够比较自觉地从自身的实践中把握事物间一定的因果联系。他们有时发表文章,内容大多是回顾和介绍教学过程中某些被实践证明有效的做法和招式。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第三境也。这一境属于理论探索的层次,是教学中较高的层次。达到这一层次的老师,能够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理论思考;他们不满足于仅仅如实地描绘个人的体验和心得,而是力图透过表层的现象、经验,寻求事物内在、普遍的规律。他们的教学实践,他们的教学论文.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的理论追求。他们对语文教育的理解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第四境也。这一境属于形成思想、风格或体系的层次。达到这一层次的老师,完全进入了语文教育的自由王国。他们并不刻意表明自己追求某种理论,因为他们理论的精髓完全来自于他们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他们的视野开阔.个性鲜明,教学上则挥洒自如,游刃有余,随心所欲不逾矩——这“矩”,就是他们对语文教育内在规律的深刻认识。他们也许并不明确宣布构建了什么“体系”,营造了什么“风格”,但是人们从他们全部的教育实践和言论中,可以分明感觉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存在。这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多少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的老师企求达到的境界!
  钱先生借用王国维治学“三种境界”说的办法,把语文教育概括为四种境界,非常精当。它为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奋斗努力的方向。回顾自己的教科研历程,自己主观上也是努力想由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
  我的教科研主要是从事作文教学的研究。发表的论文,都与作文教学有关。
  我的作文教学研究的历程经历了两个阶段:先是致力于材料作文系列的专题研究。针对学生习作的失误,每次抓住一个突出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评讲,系统地概括地总结出材料作文写作的一般规律、指导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做到科学性、实用性、时效性、可操作性的统一。《“明体”“合体”是前提》、《分清类型选角度》、《谈材料作文的拟题》等论文都是每次评讲后整理而发表的。
  后来,我又把作文教学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其主攻方向调整为“作文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作文教学不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断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高中看图分解系列题型》、《考场易见文题题解及构思示范》、《作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借鉴是为了创新》、《联想——打开记忆宝库的金钥匙》等论文反映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2003年9月我正式向学校请求并获批准领衔主持校本课程开发,编写并出版了25万字的校本课程教材:《激活灵感——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读本》,率先把思维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在此基础上,我又做了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向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立项,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评审,并报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省教育厅审查批准,确定为2004年度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经过两年多的实验研究,首轮实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06年9月24日,课题接受省级课题鉴定专家组的评审验收,如期结题。
  尽管我努力向第三境界冲刺,但由于才疏学浅,至今收效甚微。但追求的过程,让我回味,使我充实,令我无怨无悔,乐此不疲。何况,追求的过程,作为一种经历,作为一种体验,也是一种享受,对自己何尝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关于激活思维的课题研究
  
  问题即课题,教师即研究者。一线中学教师的科研与科学家、专业研究人员的科研不同,中学教师关注的是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它立足于校本,行动研究是主要形式。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或难题,就是一线教师的研究课题。通过实践探索,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加以概括提炼,使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这就是教科研成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搞科研,边做边研究.这就是行动研究。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把问题的解决以案例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叙事研究。我领衔主持的《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课题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倡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合作交流、质疑探究为原则,以主体思维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启迪智慧,激活思维。课题构架如下图:
  
  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
  
  一个目标:培养创造型人才
  两大信念:一是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二是坚信教育可以激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条原则:在活动中自主建构;在交流中合作发展;在质疑中探究发现。
  四个步骤:问、想、做、评。
  五个结合: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的结合;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的结合;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结合。
  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
  “三条原则”、“四个步骤”、“五个结合”,是操作性极强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运用。其目的就是要让农村中学单调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实质性地参与课堂教学进程。学生不敢问、不愿问、不会问,教师就精心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封闭性认知性的问题,让基础差一些同学发言,学生只要认真看书、听课,就不难回答;开放性思考性的问题,让基础好的同学回答,引导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级的问题,因材施问,基础差的同学找回了自信,激发了兴趣,同时也激励基础好的同学探究创造。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把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问,老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直至相互质疑问难,辩驳反诘。课堂气氛大为改观,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所激起的思维火花,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发展,老师也获益匪浅。
  “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活动”既包括课堂上的“问、想、做、评”四步骤,也包括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动脑、动手、动口;“在交流中合作发展”,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愉快地体验、发现、交流、分享、合作;“在质疑中探究发现”,即以问题为中心,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以与生活知识、学生经验、旧知相矛盾的问题设疑激疑,进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多角度、全方位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引起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活动中自主建构,使农村中学生战胜了羞涩胆怯,在课堂上想说、敢说、会说;综合实践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做中学,体味了失败的苦涩,感受了创造的艰辛,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在交流中合作发展,克服了封闭、孤独、冷漠、自私,学会了倾听、尊重、交往、合作;在质疑中探究发现,改变了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思维僵化等现象,学会思考、质疑、探究。农村中学生思维缺陷一定程度上得到矫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首轮实验研究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一大亮点,与其他必修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没有教材。农村中学如何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准备把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作为下一个探索研究的课题。
  
  [作者通联:安徽潜山野寨中学]

作文教学研究与创造性思维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