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指的是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或词句。它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就是现在,它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基本方法。背诵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背诵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2000年及其以后颁布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各阶段需背诵的古诗文篇目还作了具体推荐。那么,语文教科书中有关背诵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应该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体现其精神。由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背诵的重视,相应地,语文教科书中也增加了背诵的数量。例如,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六册)共有155篇讲读课文,要求背诵的就有59篇(段),约占38%;如果再加上“诵读欣赏”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47篇,那么,总数将会超过100篇(段),这是以前教科书中所没有的。尽管背诵的数量增加了,但是关于背诵的话语,尤其是指导性的话语在课本中并没有增加多少,仍旧是那么冷冰冰的,如“背诵从某某到某某部分或背诵全文”;即使有些指导性的语句,也无非着眼于文章的思想情感层面,大多是“背诵时请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之类的话,而较少注意到对其他背诵知识的介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片面。因此,我们认为在语文教科书中应建立一种科学的背诵知识体系以指导教学实践。
建立科学的背诵知识体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①它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当今信息社会,学生需要背诵的东西很多而不仅仅是语文方面的。面对如此多的材料,学生迫切需要背诵知识的指导以提高效率。那种认为反正中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强用不着指导的看法是要不得的。尽管我们的学生记忆能力强,且存在着最佳记忆期,但是,如果在这一阶段不加强指导而任其自然发展的话,一旦学生的记忆能力减退,那么,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势必受到影响。②它也是教师发展的需要。由于各种原因,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存在着较大差异,那些程度较低的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方法的指导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在那些比较偏远、贫穷的地区,教科书又几乎是师生们全部的教材,所以这一体系的建立将使教师的教学有章可循,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③它还是语文学科自身的需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各科的基础。这一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背诵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从而更好地发挥语文的基础功能。④建立这一科学的背诵知识体系也是可能的。我国古代就有许多背诵方面的精辟论断,现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学习心理学、脑科学等的深入研究,人们对背诵又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这就使此项工作有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如何建立科学的背诵知识体系呢?
1.我们要科学地确定出语文背诵知识的数量。古今中外的背诵知识不计其数,我们不可能把它们都吸收到教科书中,必须作出一定的选择,将那些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知识安排进来。数量也不要太多,大概能满足一课一到两个知识点的要求即可。数量太多,学生的吸收、消化将会受到影响。
2.我们应对这些知识进行分类,画出一幅“语文背诵知识树”。背诵从实质上说就是记忆,因为你只有先将文章和词句记忆起来,到背诵的时候才能念出来。记忆是一种心理活动,涉及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参与而不仅仅是记忆力一种因素。按照心理学的说法,心理因素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那么,我们就可将背诵分为智力性背诵和非智力性背诵,前者指有智力因素参与的背诵,后者指有非智力因素参与的背诵。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联想力等基本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基本因素。那么,智力性背诵就可分为注意型背诵、观察型背诵、记忆型背诵、思维型背诵、想象型背诵、联想型背诵等几项;非智力性背诵就可分为动机型背诵、兴趣型背诵、情感型背诵、意志型背诵、性格型背诵等几项。如果再分的话,我们还可将每一项分为几个点。如注意型背诵可再分为无意注意型背诵、有意注意型背诵和有意后注意型背诵。如果在背诵时所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多,则为无意注意型背诵;如果背诵时所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多,则为有意注意型背诵;如果背诵时处于一种高度注意的状态,则为有意后注意型背诵。动机型背诵也可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例如我们在背诵时可能是处于一种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动机;也可能是一种为了向同学表现自己的动机;还可能是一种为了提高自己语文素养的动机等等。经过这样的层层分类之后,我们就可将这些部分、项和点,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画成一幅“语文背诵知识树”。这样处理的好处是能使我们对语文背诵知识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深刻,有利于以后的修改完善。
3.将这些背诵知识点科学合理地分配到每篇背诵课文中,使之成为一个序列。对语文背诵知识进行分类以及对其画树,我们所做的还只是一种理论层面的工作,得出的内容也只是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我们还应将它们科学合理地分配到每篇背诵课文中,形成一个知识序列。在分配这些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第一,尽量照顾到每篇课文的特点。若是文学性较强的作品,我们可以安排一些想象型、联想型背诵的知识;若是一些抒情性较强的作品,我们可以安排一些情感型背诵的知识;若是一些枯燥无味的作品,我们可以安排一些意志型背诵的知识。第二,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一般说,小学和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偏重于感性记忆,他们机械记忆能力强,富于想象和联想;初中高年级和高中的学生偏重于理性记忆,他们理解记忆能力强,富于逻辑思维。因此,歌曲记忆法、视觉记忆法、联想法等较适合前者;提纲记忆法、缩句扩句法、多重编码法等较适合后者。第三,编写背诵指导语时,话语要富有人文色彩。背诵指导语至少应包括此种背诵法的含义、特征、功用、具体操作等;语言要简洁明白,通俗易懂;语气要温和,富有人情味。以“歌曲背诵法”为例,我们可以这样编写指导语;歌曲记忆法是以歌曲的形式把背诵的内容唱出来,以此达到记忆的目的。它能将抽象的、静态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的音符,富有音乐美。请你试把本课的诗词以你熟悉的曲调唱出来,相信你一定会有一种新奇的感受。
这一体系的建立至少有以下好处:第一,它有利于语文背诵教学的科学化。语文背诵知识体系的建立将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章可循,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无序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第二,它会使这一体系自身更加丰富和完善。在背诵教学实践中,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对知识进行检验、修改或创造,从而使其更加丰富和完善。这也有利于师生更新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一些平时熟视无睹的小东西也能成为研究对象,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作者通联:山东聊城大学语文教学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