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1期 ID: 355994

  

《赤壁赋》教案

◇ 杨 宏

  [教学设想]
  
  《赤壁赋》文笔优美,文采飞扬,骈散结合。写景部分精警凝练,形象鲜明。议论部分自由豪放,恣肆雄健。许多句子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特别便于学生诵读,因此,我准备从读入手,把欣赏品味语言作为重点,与学生进行赏析性交流,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体现学生“自主一探究一合作”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在全文写景、抒情、议论的巧妙融合中体会到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第一步:导读。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整体感知,领悟品味,寻找自己喜欢的句、段,并稍作分析。这一步目的是为了熟悉课文,并且为下一步的鉴赏活动做准备。
  第二步:自读。学生多角度赏读,品味细节,为理清全文思路作铺垫。
  第三步:忆读。当堂背诵精彩语句,检验理解程度,为品鉴文章深层情感和思想旨趣预设伏笔。
  第四步:研读。通过悟读关键语句,体会贯穿全文的意象,把握文章的深刻主旨。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之美,把握旨趣之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千年以前,在震惊北宋政坛、文坛的著名冤案——“乌台诗案”中,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无端受屈、含冤入狱,出狱后被贬谪到了湖北的黄州,在黄州,苏轼写下了传颂干古的名篇——前后《赤壁赋》。“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余秋雨语)今天,就让我们沿着这位北宋文坛领袖的笔触,走进他的《赤壁赋》中,看看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东坡?
  
  (二)教师背诵全文。
  
  (三)学生逐段朗读,品味欣赏。
  1.品读第一段中写景的名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品味第二段中写箫声的句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品析第三段中抒情的句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品鉴第四段中议论说理的句子:“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四)鉴赏情感,研习旨趣。
  一问:为什么在第一段如此优美的景色描写之后会有箫歌之悲产生?全文的情感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二问:苏子扣舷而歌中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在全文中起何作用?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
  三问:苏子“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五)课堂延伸,拓展思维。
  学习了《赤壁赋》一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东坡?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赏秋江月夜之美景 乐景
  听箫歌相和之哀声
  叹吾生须臾之悲情 悲情
  悟变与不变之妙理
  享豁达超然之人生 喜 理
  
  [文本解读]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又一位领袖人物,他在诗、词、文、赋、绘画、书法等领域的造诣极高,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罕有匹敌的全能作家。
  在震惊北宋政坛、文坛的著名冤案——“乌台诗案”中,作为主角的苏轼,无疑是众所关注的焦点人物。“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无端受屈、含冤出狱的苏轼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实际上是个闲职,有职无权,相当于把他软禁在黄州地界,而正是这种政治上的迫害打击,人生的苦闷不得志,造就了苏轼震古烁今的名篇——前后《赤壁赋》的诞生。“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苏轼的《赤壁赋》,从内容和形式上讲,都有非常显著的艺术特色。从内容上说,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在《赤壁赋》中,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即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发表议论、阐明哲理为主,以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从形式上说,赋是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是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来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厚的诗意。苏轼是这种新体赋的开创者,他既没有按照汉魏六朝时代的作家写赋时那样大量堆砌辞藻,也没有完全脱离传统赋体“主客问答”的格式.而是通过形象、比喻、想象、联想以及凭吊古人和耽赏风月等方式来讲抽象的道理。
  文章开篇以写景起笔,“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优美的句子一下子就把读者拉入了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月夜泛舟图就呈现在我们眼前,正是在这由清风、明月、江水、山川所搭建的舞台上,我们才和苏子与客一起有了“冯虚御风”、“羽化登仙”的感受。这样的氛围,也最能激起人世沧桑的感慨,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好了充分的铺垫。面对这样的美景,正应把酒临风,扣舷而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们凝神细听,苏子的心迹也初现端倪,这一篇赋立意的主句全在此歌的后二句,即“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可以比君,可以比人生的壮志理想,或比向往的美好生活等。这两句写出了苏轼的忠君之殷切。苏轼思为世用,希望为宋王朝分忧,对功业有所建树。而遇到小人谗谤,自然有“哀”的一面。但如果从此消极颓唐,不思振作,那就谈不到完成忠君的目的。于是当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便力求胸襟豁达,顺乎自然,以适应逆境:同时并不放弃忠君用世的一贯精神,即使在身遭贬谪之际也还要“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正是苏轼的主要的、始终如一的生活态度。作者的歌词中并没有“哀”的成分,是在“饮酒乐甚”的情况下无心流露出来的。但吹箫的“客”用箫声倾诉内心的哀怨,这样一来,矛盾就公开亮出来了,于是引起下文,借主客对话把复杂的思想活动和盘托出,本篇赋的旨意也就得以初显。
  细品文字,我们就会发问:如此美妙的夜色中,是什么引发了这种由乐景转入的悲情呢?为什么景愈美,情愈哀,哀到“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如此月朗风清之夜,客人却触景伤怀,大放悲声?文章也就顺势在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忧伤和人生如寄的慨叹。当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的曹孟德,“而今安在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代枭雄,一世霸业,终于付之东流,何况你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如画江山,多少英雄人物都已随波逐流,而平凡的你我,只能“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了。要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行文至此,苏轼借这位“客人”之口.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仕途上的坎坷、命运的多舛、生活的困苦以及人生的困惑,这种种牢骚愤懑,一股脑儿地倾吐出来,如庐山烟雨翻腾滚   [教学设想]
  
  《赤壁赋》文笔优美,文采飞扬,骈散结合。写景部分精警凝练,形象鲜明。议论部分自由豪放,恣肆雄健。许多句子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特别便于学生诵读,因此,我准备从读入手,把欣赏品味语言作为重点,与学生进行赏析性交流,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体现学生“自主一探究一合作”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在全文写景、抒情、议论的巧妙融合中体会到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第一步:导读。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整体感知,领悟品味,寻找自己喜欢的句、段,并稍作分析。这一步目的是为了熟悉课文,并且为下一步的鉴赏活动做准备。
  第二步:自读。学生多角度赏读,品味细节,为理清全文思路作铺垫。
  第三步:忆读。当堂背诵精彩语句,检验理解程度,为品鉴文章深层情感和思想旨趣预设伏笔。
  第四步:研读。通过悟读关键语句,体会贯穿全文的意象,把握文章的深刻主旨。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之美,把握旨趣之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千年以前,在震惊北宋政坛、文坛的著名冤案——“乌台诗案”中,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无端受屈、含冤入狱,出狱后被贬谪到了湖北的黄州,在黄州,苏轼写下了传颂干古的名篇——前后《赤壁赋》。“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余秋雨语)今天,就让我们沿着这位北宋文坛领袖的笔触,走进他的《赤壁赋》中,看看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东坡?
  
  (二)教师背诵全文。
  
  (三)学生逐段朗读,品味欣赏。
  1.品读第一段中写景的名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品味第二段中写箫声的句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品析第三段中抒情的句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品鉴第四段中议论说理的句子:“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四)鉴赏情感,研习旨趣。
  一问:为什么在第一段如此优美的景色描写之后会有箫歌之悲产生?全文的情感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二问:苏子扣舷而歌中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在全文中起何作用?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
  三问:苏子“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五)课堂延伸,拓展思维。
  学习了《赤壁赋》一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东坡?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赏秋江月夜之美景 乐景
  听箫歌相和之哀声
  叹吾生须臾之悲情 悲情
  悟变与不变之妙理
  享豁达超然之人生 喜 理
  
  [文本解读]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又一位领袖人物,他在诗、词、文、赋、绘画、书法等领域的造诣极高,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罕有匹敌的全能作家。
  在震惊北宋政坛、文坛的著名冤案——“乌台诗案”中,作为主角的苏轼,无疑是众所关注的焦点人物。“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无端受屈、含冤出狱的苏轼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实际上是个闲职,有职无权,相当于把他软禁在黄州地界,而正是这种政治上的迫害打击,人生的苦闷不得志,造就了苏轼震古烁今的名篇——前后《赤壁赋》的诞生。“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苏轼的《赤壁赋》,从内容和形式上讲,都有非常显著的艺术特色。从内容上说,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在《赤壁赋》中,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即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发表议论、阐明哲理为主,以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从形式上说,赋是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是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来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厚的诗意。苏轼是这种新体赋的开创者,他既没有按照汉魏六朝时代的作家写赋时那样大量堆砌辞藻,也没有完全脱离传统赋体“主客问答”的格式.而是通过形象、比喻、想象、联想以及凭吊古人和耽赏风月等方式来讲抽象的道理。
  文章开篇以写景起笔,“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优美的句子一下子就把读者拉入了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月夜泛舟图就呈现在我们眼前,正是在这由清风、明月、江水、山川所搭建的舞台上,我们才和苏子与客一起有了“冯虚御风”、“羽化登仙”的感受。这样的氛围,也最能激起人世沧桑的感慨,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好了充分的铺垫。面对这样的美景,正应把酒临风,扣舷而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们凝神细听,苏子的心迹也初现端倪,这一篇赋立意的主句全在此歌的后二句,即“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可以比君,可以比人生的壮志理想,或比向往的美好生活等。这两句写出了苏轼的忠君之殷切。苏轼思为世用,希望为宋王朝分忧,对功业有所建树。而遇到小人谗谤,自然有“哀”的一面。但如果从此消极颓唐,不思振作,那就谈不到完成忠君的目的。于是当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便力求胸襟豁达,顺乎自然,以适应逆境:同时并不放弃忠君用世的一贯精神,即使在身遭贬谪之际也还要“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正是苏轼的主要的、始终如一的生活态度。作者的歌词中并没有“哀”的成分,是在“饮酒乐甚”的情况下无心流露出来的。但吹箫的“客”用箫声倾诉内心的哀怨,这样一来,矛盾就公开亮出来了,于是引起下文,借主客对话把复杂的思想活动和盘托出,本篇赋的旨意也就得以初显。
  细品文字,我们就会发问:如此美妙的夜色中,是什么引发了这种由乐景转入的悲情呢?为什么景愈美,情愈哀,哀到“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如此月朗风清之夜,客人却触景伤怀,大放悲声?文章也就顺势在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忧伤和人生如寄的慨叹。当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的曹孟德,“而今安在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代枭雄,一世霸业,终于付之东流,何况你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如画江山,多少英雄人物都已随波逐流,而平凡的你我,只能“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了。要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行文至此,苏轼借这位“客人”之口.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仕途上的坎坷、命运的多舛、生活的困苦以及人生的困惑,这种种牢骚愤懑,一股脑儿地倾吐出来,如庐山烟雨翻腾滚

《赤壁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