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收入了郑振铎的散文《海燕》。文章语言优美,颇有情趣,很适合初中生阅读。一开头,作者就对小燕子的形态作了生动的描写:“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读过之后,觉得其中的“积伶积俐”一词实在无法理解。关于“积”,查了几种辞书,解释大同小异,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方面的意思:①积累;②堆积;③长时间积累下来的;④留滞;⑤乘积的简称。无论取其何意,这“积伶积俐”似乎都是说不通的。
联系上下文来看,作者的本意可能是在赞美小燕子十分伶俐。如此说来,“积”就应该是“极”。那么,是不是“积”可以通“极”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又查阅了《辞源》和《辞海》,也没有找到“积”可以通“极”的说法。
可是,即使是将“积”换成了“极”,笔者的心中也还没有彻底释然。“伶俐”是个单纯词,它与“机灵”、“灵巧”这类词不同,若将其拆开,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因此,只能说“极其伶俐”,不能说“极伶极俐”。
本文可以提出来讨论的地方,还不仅仅“积伶积俐”一处。再如:“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依我们的理解,两句中的定语“皎洁”,都与后面的中心语“蔚蓝色”搭配不当。既然是“蔚蓝色”,怎么还能“皎洁无比”呢?“皎洁”的意思是“明亮而洁白”,而且一般专指月亮对此,我们却不好判定对错,只好存疑。
由此,笔者认为作为学术研究,存疑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教材来说任何疑问则都是不应回避的,应有明确的解释或说明。特别是对于各种规范尚不完善的草创阶段的现代文更应如此。比如,同样是在本册,还收入了鲁迅先生的《鲁迅自传》,因为文章写于1930年,标点符号从国外引入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其中多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够规范。对于这些使用不够规范的标点符号,我觉得修改一下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当然对选文的硬伤,如果一旦确定,编者也应抱着不避贤者讳的态度,通过一定的方式指出来,以真正确保教材的权威性、规范性。
[作者通联:云南宣威教育局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