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1期 ID: 356004

[ 牛严济 文选 ]   

两种特殊的文言复词例释

◇ 牛严济

  文言词汇中大多数是单音词,也有一定数量的双音词。有些文言单音词在特定语境下连用,可以构成一个同义复词或偏义复词,这两种实词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出现的较多。先看以下几个例子:
  ①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醉翁亭记》)
  ②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门宴》)
  ③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五人墓碑记》)
  ④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⑤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行(并序)》)
  以上加点的文言词语,有些同义或者近义的单音词连在一起使用时,常常取其共同的意义而忽略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这就是同义复词。如例①;伛,驼背;偻,背脊弯曲。“伛偻”同义相连,是“弯腰曲背”的意思,文中借指老人。又如例②;督,责罚;过,过失,引申为责备。“督过”近义相连,为“责备”义。
  所谓偏义复词,是指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单音词构成的复词,这类词使用时仅取其中一个表词汇意义,另一个虚化无实义,当作陪衬。如例③,“首领”并用,句中是“头颅”义,指“首”不指“领”;再如例④,“公姥”词义相对而侧用其一义,只有“姥”的意思,“公”作为陪衬;例⑤“去来”是反义词并举,句中实指“去”,“来”的意思消失,成了衬词。
  所以,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实际上也造成了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现象,我们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决不能以今训古,贸然把这类文言词语当作两个普通的单音词或一个一般的双音词来理解。
  
  [作者通联:甘肃白龙江林业管理局中学]

两种特殊的文言复词例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