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落实新课标的这一“教学建议”,开展探究学习似乎已成为语文教改的方向和潮流。无论是理论探讨、经验交流,还是课堂展示,都呈现出一片热烈的形势。探究学习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实践性和个性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任何学习(教学)方式都有其长,也有其短。在开展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否则就会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错误。在语文教改的舞台上轰轰烈烈地登台冷冷清清地收场的事例已是屡见不鲜了。就目前各地开展语文探究学习的情况,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开展探究学习不能否定接受学习
“探究学习”的提出,正如新课标所言是为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状况,这就清楚表明新课标也并未否定和排斥作为重要学习方式之一的“接受学习”,只是以提出要重视探究学习的建议来纠正“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不当。探究学习实源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而在各种学习理论的探索中,美国另一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则明确提出:“学校应主要采用意义接受学习,尤其是意义言语接受学习。”他认为:“如果教师讲授教学得法,并不一定会导致学生机械接受学习,同样,发现学习也并不一定是保证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的灵丹妙药。”①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燕国材在其《我国教育改革不理想的症结》一文中也指出:“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一会儿推崇这个方法,一会儿又推崇那个方法,令人莫衷一是。近些年来,又全面地推行研究性学习,不少人把研究性学习看作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教学(学习)方法,甚至将学习、课程与教学集中于‘研究性学习’之一身。”②由此可见,国内外教育心理学家都没有把发现学习(亦即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看作是唯一最好的教学(学习)方法。事实上,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根据教学对象和内容结合使用方可扬长避短。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国内外教育心理学家认为,程序性知识可多用探究性学习,而陈述性知识则宜重意义接受学习。比如,语文课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就应以意义接受学习为主,有关理解、分析、综合、评价、鉴赏的内容则可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探究学习。如果不顾教学对象和内容,什么都来开展一番“探究”那只能是凑热闹而已。
二、开展探究学习要以练习思维方法、培养创造精神为目的
作为学习方式的“探究”是有别于一般的科学探究的。科学探究的目的是探寻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学习探究旨在锻炼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布鲁纳曾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日本教育心理学家大桥正夫说得更明了:“发现学习就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的,以基础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⑤由此可见,我们开展探究学习的着眼点必须放在这种学习(教学)的过程上,力求过程的扎实有效,而不在成果的琳琅满目。语文教学中,如果一讲探究,就一定要学生拿出一份什么探究报告什么论文等“成果”来,这既不实际,也有悖于探究学习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讲成果也可以是多样的。比如,学生学习《阿Q正传》以后,考察分析一下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精神胜利法”,应不应该有这种“精神胜利法”,这可以形成一种探究成果,然而,就是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阅读文本,探讨交流他们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认识评价,不也是一种探究的成果吗?
三、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学习规律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学习重在习得,重在感悟积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一种感悟体验的过程中实现的。事实证明,过去那种架空式的分析讲解是难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探究是一种思维创造活动,任何思维创造都离不开一定的条件和途径。语文学习探究的重要条件和途径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该是“读”。学生只有在细致深入的阅读中,在对文本的语言、意蕴、形象的体悟中,方能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学生在阅读中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阅读中生疑、质疑、辨疑、释疑。如果读得不深不透,感性积累不足。探究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四、要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为前提
布鲁纳认为,教学活动如何进行,取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探究学习应该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当然,这并不排除老师的组织指导。在这样的活动中,尤其要克服盲目性,要克服学生在认知水平不够知识积累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地开展对一些问题的探究。任何探究都要以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为平台。比如,学生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等几篇节选自《红楼梦》中的课文后,就来开展一些“红学”问题的探究,我看那就有些揠苗助长了。像这种脱离学习实际的“探究”倾向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的。我们只有全面认识准确把握各种学习(教学)方式的特点,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才能使教学改革得到健康稳定的推进。
参考文献
①施良方《学习论》第23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②《新华文摘》2006年第12期。
③李伯泰、燕国材《教育心理学》第171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通联:湖北武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