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课程实施中的常见病
新课程改革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主张和倡导“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全国各实验区的同仁,尤其是青年朋友们,对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了不容否定的成绩。在很多竞赛课,甚至是常规课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及活力。但是,在翻检课改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进行了理性的反思,发现在实施新课标的课堂上仍存在着以下常见病:
1.空泛偏移。如,一次听一位青年朋友上《丑小鸭》,在多媒体的伴读下,学生们“欣赏”了系列动画片,教者最后设问:“你从丑小鸭身上学到了什么高贵品质?”学生虽极力“配合”,却难如老师之意,最后教者只好亲自上阵:“我们要学习它(丑小鸭)的坚韧不拔、不怕挫折、勇于斗争、不畏艰险、善良正直的高尚品质。”学生默然!接着,教师以“你应如何学习丑小鸭”为题组织交流,学生次第发言:“我要不怕挫折”、“我要克服困难,勇敢地解数学难题”、“我要与同学团结友爱,做善良正直的人”等。面对这些与“丑小鸭”不相干的“决心”、“保证”,听课者只能哑然
2.重知轻情。一次听竞赛课,选上的是《你一定会听见的》。读了一遍课文后,教者诱导式地发问(其实并非“问题”):“这篇课文的语言美不美呀?”学生齐声呼应:“美!”“那么,大家就看看,哪一句最美。”于是.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一句话美的原因判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于“明喻”、“暗喻”、“拟人”、“比拟”等概念进行了甄别与争论,在下课铃声中教者匆匆作结:“所以我们要多读好作品,多关心周围的世界。”遗憾的是这句略具情感导引作用的话却飘在课堂上空,怎么也落不下来,更进入不了学生的心田。
3.固守僵化。在某教师上的《散步》课堂上。师生读了一遍课文后,教者发问:“你们有什么感受?能用一个词概括吗?”生①:“我读出了‘温馨’。”师:“大家再想想。”生⑦:“宽容。”生③:“爱”。生④:“理解。”生⑤:“和谐”。生⑥:“责任。”师:“大家想想,是不是幸一”生(恍然)齐:“信任。”“幸——”生又齐:“信赖。”师:“对!我们读出了‘幸福’。”学生们终于舒了一口气,但却失望地低下了头。
其他还有如“应对失措”、“启而不当”、“旁逸不归”等病症,本文就不一一赘述了。如果对以上诸种病状进行归因分析,“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新课程改革要求太高”等结论固然不错,但却失之于“概括”、“笼统”.如果认为仅仅是因为“课堂变数太多,难以应对”,虽然也有道理,却仍未探究出根本。因为这些病状虽都发生在课堂上,但究其实,病状①的“架空、误读”。病状⑦能“以语言分析代替文本阅读”,病状③的“僵化完成教案”等等无不反映了课前预设的错误或不足。因此,在“聚焦课堂”的研究热潮中,我认为要再次重拾“教学预设”(或叫“备课”)这一话题,进行与时俱进的探究。也就是说,对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着眼于生成.着力于预设。
二、教学预设的理论诉求
1.教学价值观的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教学的本质看成是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如何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其他方面都是传授知识过程中的副产品。这正是上文病症②教者设计的出发点。这种教学价值观必然导致教学教育功能的窄化,因为人的态度、情感、信念、性格等方面的形成与发展本是教学的题中之义,而非附属的、由认识活动所带来的。其次,主客关系的异化,由于这种价值观以认识论为哲学基础,教学活动不可避免地打上主客两分的烙印,学生所处的地位已由主体沦为客体。再次,教学过程的刻板僵化。由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教学价值观秉持一种精确化的科学世界观,它视教学过程为确定的、线性推进的封闭系统,使得教学过程僵化、板滞,缺乏生机与活力。从上文病症③,我们已清晰地窥见了它的表征。最后,这种教学价值观视教学为实现外在目的的手段,凸现了教学价值的未来功利化。
2.生成性教学价值观的重建
反思的目的是为厂重建,正如波斯纳所说,人在反思中走向成长,事业在反思中走向发展。在新课程精神的指引下,我们需要改变已经习惯了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教学、思考教学,以关注人的生命的高度,构建一种新的生成性的教学价值现。
生成性教学,即“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在动态中生成的。所谓“动态”。即“运动变化状态”,课堂中的运动变化是由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老师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的。这种教学价值观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协调,注重动态的变化、创造,把教学看成预定与非预定的统一,尊重个性,赞赏差异,关照生命的和谐发展,主张情智并生,德能共长。
针对“生成”的如上特点,我们今天所探究的“教学预设”必须具有动力化、弹性化、立体化的功能。一个好的教学预设必须具备促进课堂生成的动力化特征,必须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为不同个体、不同兴趣的学生搭建积极活动的平台:为各种信息多方位、多维度的碰撞创设机会。其次,好的教学预设必须具有弹性,必须为随时到来的精彩生成留出空间,为意外的美丽园景留出通道。同时必须为“万一”的实施作出“一万”的准备,使教学过程立体化地推进。概言之,生成因预设而丰富,预设因生成而精彩。
三、“为生成”的教学预设要点
1.文本的解读与发现
对教学进行预设,决不能停留在形式、技巧上,不能为“出新”而出新。“预设”的第一要务仍是读书,读文本。教师首先要当好一个“先学者”,一个“学长”,对教材要经历一个由认识、进入到统摄的过程,要进行从读“薄”到读“厚”的反复循环,进而在脑海里拓展出一个充裕的空间,这样才能准确、深刻、创新地解读文本,体认文本,才能在课堂上正确地指导阅读,自如地应对一切,可以这样说,教师自己对教学文本体验、感悟和解读的深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节课的质量。
其次,还应对文本进行研究和发现,发现文本中蕴含的三维目标的生长点。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长点,包括时代精神、人文智慧、人生价值的感悟;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如词语的理解与积累,篇章的把握与诵读等;学习方法的生长点,如揣摩词语的言外之意的方法,质疑探究的方法等。特别要寻找、发现精神与语言同构共生的最佳结合点,决不能以“传输情感”而僭越语言的学习,当然也不能为习得语言技能而无视文本所承载的作者对生命、对社会、对自然的观照和感悟。反观上文病症①.教师如能在预设时深入解读文本,了解到作者是以“丑小鸭”自喻,想表达的是自己虽受到环境的冷遇,却始终没失去梦想和追求,最后“做回了自己”,就不会为
一、新课程实施中的常见病
新课程改革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主张和倡导“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全国各实验区的同仁,尤其是青年朋友们,对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了不容否定的成绩。在很多竞赛课,甚至是常规课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及活力。但是,在翻检课改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进行了理性的反思,发现在实施新课标的课堂上仍存在着以下常见病:
1.空泛偏移。如,一次听一位青年朋友上《丑小鸭》,在多媒体的伴读下,学生们“欣赏”了系列动画片,教者最后设问:“你从丑小鸭身上学到了什么高贵品质?”学生虽极力“配合”,却难如老师之意,最后教者只好亲自上阵:“我们要学习它(丑小鸭)的坚韧不拔、不怕挫折、勇于斗争、不畏艰险、善良正直的高尚品质。”学生默然!接着,教师以“你应如何学习丑小鸭”为题组织交流,学生次第发言:“我要不怕挫折”、“我要克服困难,勇敢地解数学难题”、“我要与同学团结友爱,做善良正直的人”等。面对这些与“丑小鸭”不相干的“决心”、“保证”,听课者只能哑然
2.重知轻情。一次听竞赛课,选上的是《你一定会听见的》。读了一遍课文后,教者诱导式地发问(其实并非“问题”):“这篇课文的语言美不美呀?”学生齐声呼应:“美!”“那么,大家就看看,哪一句最美。”于是.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一句话美的原因判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于“明喻”、“暗喻”、“拟人”、“比拟”等概念进行了甄别与争论,在下课铃声中教者匆匆作结:“所以我们要多读好作品,多关心周围的世界。”遗憾的是这句略具情感导引作用的话却飘在课堂上空,怎么也落不下来,更进入不了学生的心田。
3.固守僵化。在某教师上的《散步》课堂上。师生读了一遍课文后,教者发问:“你们有什么感受?能用一个词概括吗?”生①:“我读出了‘温馨’。”师:“大家再想想。”生⑦:“宽容。”生③:“爱”。生④:“理解。”生⑤:“和谐”。生⑥:“责任。”师:“大家想想,是不是幸一”生(恍然)齐:“信任。”“幸——”生又齐:“信赖。”师:“对!我们读出了‘幸福’。”学生们终于舒了一口气,但却失望地低下了头。
其他还有如“应对失措”、“启而不当”、“旁逸不归”等病症,本文就不一一赘述了。如果对以上诸种病状进行归因分析,“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新课程改革要求太高”等结论固然不错,但却失之于“概括”、“笼统”.如果认为仅仅是因为“课堂变数太多,难以应对”,虽然也有道理,却仍未探究出根本。因为这些病状虽都发生在课堂上,但究其实,病状①的“架空、误读”。病状⑦能“以语言分析代替文本阅读”,病状③的“僵化完成教案”等等无不反映了课前预设的错误或不足。因此,在“聚焦课堂”的研究热潮中,我认为要再次重拾“教学预设”(或叫“备课”)这一话题,进行与时俱进的探究。也就是说,对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着眼于生成.着力于预设。
二、教学预设的理论诉求
1.教学价值观的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教学的本质看成是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如何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其他方面都是传授知识过程中的副产品。这正是上文病症②教者设计的出发点。这种教学价值观必然导致教学教育功能的窄化,因为人的态度、情感、信念、性格等方面的形成与发展本是教学的题中之义,而非附属的、由认识活动所带来的。其次,主客关系的异化,由于这种价值观以认识论为哲学基础,教学活动不可避免地打上主客两分的烙印,学生所处的地位已由主体沦为客体。再次,教学过程的刻板僵化。由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教学价值观秉持一种精确化的科学世界观,它视教学过程为确定的、线性推进的封闭系统,使得教学过程僵化、板滞,缺乏生机与活力。从上文病症③,我们已清晰地窥见了它的表征。最后,这种教学价值观视教学为实现外在目的的手段,凸现了教学价值的未来功利化。
2.生成性教学价值观的重建
反思的目的是为厂重建,正如波斯纳所说,人在反思中走向成长,事业在反思中走向发展。在新课程精神的指引下,我们需要改变已经习惯了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教学、思考教学,以关注人的生命的高度,构建一种新的生成性的教学价值现。
生成性教学,即“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在动态中生成的。所谓“动态”。即“运动变化状态”,课堂中的运动变化是由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老师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的。这种教学价值观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协调,注重动态的变化、创造,把教学看成预定与非预定的统一,尊重个性,赞赏差异,关照生命的和谐发展,主张情智并生,德能共长。
针对“生成”的如上特点,我们今天所探究的“教学预设”必须具有动力化、弹性化、立体化的功能。一个好的教学预设必须具备促进课堂生成的动力化特征,必须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为不同个体、不同兴趣的学生搭建积极活动的平台:为各种信息多方位、多维度的碰撞创设机会。其次,好的教学预设必须具有弹性,必须为随时到来的精彩生成留出空间,为意外的美丽园景留出通道。同时必须为“万一”的实施作出“一万”的准备,使教学过程立体化地推进。概言之,生成因预设而丰富,预设因生成而精彩。
三、“为生成”的教学预设要点
1.文本的解读与发现
对教学进行预设,决不能停留在形式、技巧上,不能为“出新”而出新。“预设”的第一要务仍是读书,读文本。教师首先要当好一个“先学者”,一个“学长”,对教材要经历一个由认识、进入到统摄的过程,要进行从读“薄”到读“厚”的反复循环,进而在脑海里拓展出一个充裕的空间,这样才能准确、深刻、创新地解读文本,体认文本,才能在课堂上正确地指导阅读,自如地应对一切,可以这样说,教师自己对教学文本体验、感悟和解读的深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节课的质量。
其次,还应对文本进行研究和发现,发现文本中蕴含的三维目标的生长点。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长点,包括时代精神、人文智慧、人生价值的感悟;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如词语的理解与积累,篇章的把握与诵读等;学习方法的生长点,如揣摩词语的言外之意的方法,质疑探究的方法等。特别要寻找、发现精神与语言同构共生的最佳结合点,决不能以“传输情感”而僭越语言的学习,当然也不能为习得语言技能而无视文本所承载的作者对生命、对社会、对自然的观照和感悟。反观上文病症①.教师如能在预设时深入解读文本,了解到作者是以“丑小鸭”自喻,想表达的是自己虽受到环境的冷遇,却始终没失去梦想和追求,最后“做回了自己”,就不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