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1期 ID: 356012

[ 张学德 文选 ]   

关注赋分要

◇ 张学德

  综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翻译题的分值一直上升,这两年全国卷的分值高达lO多分,这不能不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从阅卷的实际情况来看,此题的得分率并不很高。那么怎样突破这一高分值的重点难点呢?文言文翻译,考生不仅要遵循信、达、雅,即忠实原文,准确无误、通畅顺达、自然得体的原则,还要关注命题者对翻译文句的选定特点。命题者常选定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来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给分点。由此可见,考生如能在考试中迅速把握住试题中的给分点,无疑就能提高此题的分数。
  在文言文翻译中,以下几个方面尤其值得关注。
  
  一、关注重要实词
  
  实词的给分点主要体现在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方面。对于这些关键实词的意义及语法特征,一定要在特定的语境中直译,逐字落实,准确翻一译,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如:
  ①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2006年全国卷)
  ②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2006年江苏卷)
  ③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2006年四川卷)
  例①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词,分别翻译为“妻子儿女”。例②中的“大雨”和“衣冠”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译作“下大雨”、“穿衣戴帽”。例③中的“申”是通假字,同“伸”,意为“实现”;“富”与“贫”均为使动用法,应为“使……富贵”、“使……贫穷”。
  
  二、关注必要的虚词
  
  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有的是语气助词,有的是凑音节,有的表停顿,有的起连接作用,这些在翻译时就可以删去不译。相反,有些虚词在句中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翻译时一定给予关注。如:
  ①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2006年湖南卷)
  ②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一为也。”乃悉罢之。(2005年全国卷I)
  例①中的第一个“而”是必要的虚词,表示转折,意为“但”。例②中的虚词“以”(为了)、“所”(……的事)、“乃”(于是)、“悉”(全部)和“之”(他们)都是本句的重点,可谓虚词不虚。
  
  三、关注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和判断句等。因为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句式上,在翻译时一定要有明确、具体、规范的体现,这样才能不至于失分。如:
  ①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2006年全国卷I)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2006年重庆卷)
  ③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2006年浙江卷)
  ④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2006年江苏卷)
  例①中的“未之有”是“未有之”的倒装,译做“从未有这种事”,例②是省略句,根据上下文可知省略了主语,翻译时一定要在开头加上“我”。例③中的“为”表被动。例④中前一句是“……,……也”形式的判断句,翻译时必须翻译成“……,是……”,否则就要丢分。
  
  四、关注固定结构
  
  古代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常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在翻译时,一定要关注它的结构,掌握其翻译方法。如:
  ①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2006年天津卷)
  ②闻同类之相措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2006年浙江卷)
  ③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例①中的“无乃……乎”是固定结构,表示委婉的商榷或反问语气,相当于“恐怕……吧”、“难道不是……吗”。例②中的“岂……耶”也表示反问,翻译为“难道是……吗?”例③中“(其)……之谓也”,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格式,表示总结性的判断,相当于“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关注句间关系
  
  文言文复句中的句间关系,有的通过关联词语表现出来,但有些没有使用关联词语,没有关联词语的,在翻译时,就需要把复句中暗含的句间关系用关联词语补出。如:
  ①汤、武非受命,乃弑也。(2006年山东卷)
  ②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2004年全国卷Ⅲ)
  ③唯罴信著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2004年辽宁卷)
  例①中的关系是并列关系,是通过“非……乃”体现的,翻译为“不是……而是……”。例②中的四个分句根据文中意可知,四个分句从两方面假设说理,关系是通过“而……则”体现,翻译为“如果……就……”。例③句中的“唯罴信著于人”与后面的句子暗含因果关系,翻译时要补出,否则,句意不连贯,让人不明白。该句译为:只(因为)王罴能取信于民,(所以)没有隐匿的人,他征收的粮食不比各州少。
  总之,在全面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以上几个方面就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作者通联:河北观义二中]

关注赋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