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言表达题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是句式的变换、仿写、续写、概括或扩写.还有广告、推荐、答谢之类应用性质的考查。在平常的学习与应考训练中,大部分同学往往重视多练,由于没有抓住突出的问题和问题的关键,往往是事倍功半。
为更好地说明问题,笔者先摘录几题各地高考中的语言表达题。
①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字(4分)。
新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学。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测,乘客寥寥,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无人问津成了摆设,学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2006年北京卷)
②写一张给亲属的节日或生日贺卡。要求:感情真挚自然,语言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出现真实姓名。正文50个字左右。(2005年江西卷)
③请拟一条“食品安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语言简明。(2005年山东卷)
④请你向张老师推荐一本书,说明推荐理由。要求不超过60字。(2005年天津卷)
现在有一位你最喜欢的作家来学校举办文学讲座。作为听众,请你完成下面两题。(1)同这位作家谈谈你读了他某一作品的感受。(不超过100个字)(2)向这位作家提一个能引起师生兴趣的问题。(2006年浙江卷)
主要的问题与对策:
一、脑中缺货,对策:应注重积累与拓展
总有不少同学认为写不好是不会写,表达不行。其实,根本的是脑中没有必要的积累。平时太关注于“做题”,没有看报,没有看新闻,也没有接触“食品安全”之类的内容,凭着些许“感觉”,自然难以下笔。有的同学没有很好读过一本课外书,自然难以向老师推荐一本合适的书,更不用说哪里来的理由。其实,推荐书,不能没有对象意识,对象不同,推荐的书与推荐理由也不同,“张老师”不等于“语文老师”,也不同于社会上的一般人,向“张老师”推荐的书应该是有选择的,脑中没书,就无法作恰当的选择。如“这本《青少年心理咨询》主要介绍了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也许可以给你带来帮助,便于我们师生间的交流,希望您能喜欢”,这对“老师”较合适,说得也得体。而“我向老师推荐的金庸先生的封笔之作《鹿鼎记》,这本小说的主人公韦小宝可以说是继鲁迅笔下人物阿Q之后的又一伟大人物”中,推荐《鹿鼎记》似乎没有什么不妥当,但理由中对韦小宝的评价明显失当,这样的说法如果向一般社会上没读到多少书的人来说可能还过得去,向“张老师”言说必然被认为是笑话,还不如写“愿老师在百忙中或有一览,可以调节自我,或许还能悟出些道理”之类。至于“我给张老师推荐一本《语文读本》”,“张老师,这本复习用书,综合前几版的优点,内容丰富,题型全面,价廉物美”,等等,实在是想不起有什么书可荐,理由也显得很荒唐。
因而,不用说平时,即使是到了高三最后阶段冲刺的时候,仍然要坚持多读多看,多关注生活;至少是每天翻翻报纸,关注一下国内外大事,留心一些社会热点问题。
二、常识缺乏,对策:应注重联想整合
与脑中无货相联系,不少同学缺乏生活常识的同时,还缺乏答题的基本常识。如上②要求写贺卡,把握分寸很重要,考试不像平时生活中的表述那样较随意,措辞要得体,还须有一定的格式。上题参考答案如下:
亲爱的妈妈;
您那温馨的话像春风一样,抚平我心中的伤痛;您那慈祥的爱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的心田,伴我成长。祝您生日快乐,青春永驻,健康永远!
您的儿子
年月日
因而,即使脑中有些东两,也要注意常识性的东西。语言要得体等,看似是语言问题,其实在许多情况下是常识的问题,这常识包括生活常识和相关知识。有时候,不是我们脑中没有东西,而是缺少联系与整合。平时要注意多交流、多实践,这样才能在交往中学到常识,学到活的语言。
三、策略缺失,对策:应注意入格出新
应该说,语言表达是与生活接轨的,但是它毕竟是一种检测,为了重点测试某种能力、为了评分的可操作性,语言表达题有一些或明或隐的要求与限制,因而,在应试策略上不能脱格,应先人格再求个性。
如②,不少同学容易忽略“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这一要求,应答时首先要“有”这一种修辞手法,至于用得怎样好,还要看平时的功夫,不要只顾求“感情真挚自然”,而忘记了基本要求。
再如③,“主题鲜明”最重要,广告接触多了,电视中的广告易成答题定势,但电视中的广告往往有画面等相配,不是单纯地用语言来表达。考试时只有文字,如果把电视中的广告单纯地拿出“语言”来看,有许多往往莫名其妙。所以语言表达应答时,就应注意“主题”,让人一看就知道是“食品安全”的,否则再“形象生动”也没用;像“为了您和您的家人,请从细节做起”,语言可以,但主题却让人摸不着头脑,还不如直通通说“请注意食品安全”。
再如⑤,虽然题目是虚拟性的,但你的“感受”必须有实在的关于作品的看法,还要注意对象意识,即“感受”是说给作家听的。同时,你向作家提的问题千万要注意“能引起师生兴趣”这一基本要求,不能自说自话。
[作者通联:浙江桐乡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