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我们家的男子汉》:对一个健康成长的生命的礼赞
作家王安忆以小说见长,其实她也是散文创作的高手。《我们家的男子汉》就是以成年人的情感视角来写孩子趣事的散文名篇。
情节叙述的戏剧性。在散文创作中,王安忆喜欢通过情节表情达意。不过,那并不是简单的情节罗列,而是通过营造矛盾冲突来表现戏剧性的情节。“他对食物的兴趣”这一段中,先写“他”吃饭的特点:“量很多”“范围很广”,而且“吃得极有滋味”。补写吃青菜,概述吃小笼包子、编谜语、吃大拇指三件事,最后详写想去少林寺一事。“用肉汤拌饭可以吗?”“不可以。”“那么棒冰可以吃吗?”“那山上恐怕是没有棒冰的。”读着这几句对话,我们早已经忍俊不禁。“他”向往着去少林寺当和尚,这是一个小男子汉的英雄情结。可是当去少林寺当和尚与吃好吃的食物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时,我们看到了小男子汉的一再退让,忍痛割爱不吃冰淇淋、雪糕,只提出吃棒冰的请求。最后连这个要求也得不到满足,小男子汉实在是不能接受了,吃的诱惑力最终战胜了一切。这一段情节的叙述跌宕有致,充满戏剧性,特别能激发起读者的阅读热情。
细节描写的生动性。王安忆认为散文的“情节是原生状的,扎根在你的心灵里”。(《漂泊的语言•情感的生命》)她反对观念化的表达,注重写实,善于抓住体现人物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的生活片段、生活场景,用原汁原味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他对独立的要求”这一段中,写“他”不愿意让人搀着手,“一只胖胖的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对“挣扎”情状的细腻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他”想要独立的愿望非常强烈、非常坚决。第一次买东西是酝酿了好久的,先是提出要求,要自己说;虽然有点胆怯、紧张但还是勇敢地开了口,这些描写都生动表现了“他”要求独立的愿望。失败后,“好久没说话,潦草地吃着山楂片”。“潦草地吃”,这个细节描写极为传神,我们可以由此想象:一个“对所有的滋味都有兴趣”的孩子意兴阑珊地吃着山楂片,沉浸在失败后的沮丧情绪里,甚至对山楂片的酸甜滋味毫无感觉。作家细腻生动的描写不仅表现出了人物的情状,也带动了读者的情绪,驱遣了读者的想象,唤起了读者的生活记忆和情感共鸣。
议论阐释的深刻性。王安忆在《我读我看》中写道:“在散文字面的简洁之下,必有着深厚的内容……在散文的日常面貌下,有着特殊的精神。”用心去品味王安忆的散文,你会感到此言不虚。本文中能够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的,恰恰是那些依托生活片段、生活场景而生发的议论性文字。譬如开头,叙述抱“他”时“他”要走,会走时“他”要抱这一情节后,作者就恰到好处地加上了点睛式的一句:“历史真是螺旋形地上升。”这不仅幽默风趣地概括了孩童时代要“走”要“抱”的特点,而且直接揭示出一个道理:历史在前进的过程中总有着相似之处,但这种相似决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前进了、上升了的相似。再如文末,写他“一点一点长大”“一点一点鲜明”“这真是比任何文学还要文学,比任何艺术还要艺术”。一个生命的健康成长比任何文学作品更富有文学性,比任何艺术作品更富有艺术性。作者鞭辟入里的议论也启迪读者:只有深切地体味平凡生活,才能从平凡生活中品出不一般的滋味来。
王安忆以独特的情感视角观察生活,通过生动的情节叙述、传神的细节描写和精当的哲理阐释,将散文的感性描述与理性议论和谐地结合起来,才使得潜心体味的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平中见奇、弦外有音的阅读效果,充分领略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散文的艺术魅力。
课文背后的故事:
在写作《我们家的男子汉》后,时隔12年,王安忆又写了《男子汉成人》。这篇散文描述了“他”——“我”姐姐家的孩子12年曲折的成长过程。这12年里,“他”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经历了几百次大小考试。因为“他”不属于优秀的学生,所以这12年的教育还意味着补课、补考、训诫、自我检讨、被劝退学,外加父母的棍棒。在文章结尾,王安忆写道:“就这样,一个孩子长成了青年,还将继续长大,成为我们大人中的一员。”
八年级下《敬业与乐业》:经典的文字诠释对职业的理解,质朴的语言强调责任的重要,生动的事例明确趣味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