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665

[ 蒋兴超 文选 ]   

叙议结合 相得益彰

◇ 蒋兴超

  编者按:记叙文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文体,但如何写好它却又常常让我们不知所措。从本期开始,《作文技法指路专栏》将邀请名师,从如何让叙述更有条理、如何让语言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如何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如何让叙述的重点更突出等几个方面论述写好记叙类文章的要领,同时将辅以实用鲜活的例子,深入浅出。期待通过这几个专题的学习,你的作文水平能够更上一个台阶。若有问题可以和我们联系,将由名师为你作答。(联系方式请见目录页)
  
  名家启示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在金陵安东寺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可走近一看,会发现美中不足的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的眼睛点上。张僧繇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哈哈大笑起来,都认为他是个疯子。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不得不答应给龙“点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点过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
    这就是成语“画龙点睛”的由来,今天用来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处加一两句重要的话,就能使内容更加生动。
    写作亦是如此,精当的抒情和议论常能给记叙锦上添花。记叙和描写是文章的主要构成,而议论和抒情则是必要的点缀,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佳作邀赏
  
  身边的故事
  ◎ 张海生
    那杯香茶像退了潮的大海,虽然已不再汹涌澎湃,但它把贝壳留给了沙滩;那个故事像落了山的太阳,虽然不能光芒四射,但它把星辰送给了苍穹。
  ——题记
    一扇不大的窗把一个世界分成两半:窗内,悠悠的灯光那么清澈,洒满了整个书桌,也洒了一地,分不清是月光还是灯光;窗外,已是一片漆黑,不知是哪个画家把黑色的染料倾倒了一地,偶尔也有几点光亮,分不出是星光还是灯光。面对眼前几本厚厚的书本,心里不免有些厌倦,但想起九年的苦读就为这一次中考,我又打起精神,埋头苦干……
    忽然,只觉得耳膜一阵振动,一串细细的脚步声,那么碎,那么轻,生怕打搅了我。这声音再熟悉不过了,它承载了无数的爱,日夜奔走在两扇门之间,也连接在两颗心之间。“吱!”门轻轻地开了,妈妈走到我旁边,轻轻地说:“不早了,睡吧,别累坏了。”“要睡你去睡,没看我忙着吗?”我没好气地喊道,似乎这一声能把所有闷在心里的气都发泄掉。随后又是一阵脚步声,还是那么轻,那么碎,不同的是,声音越来越远……
    又是一个人独处。唉,我怎么能这样呢?这样和妈妈说话,妈妈会很伤心的。我眼前一阵模糊,两滴悔恨的泪水落在眼前的书上。
    这时,又响起了一阵脚步声,只是比刚才更轻,更碎……这回,她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放到书桌上说:“孩子喝杯茶吧,提提神。”“妈妈,”我情不自禁地叫出声来,“刚才是我不好……”“傻孩子,妈妈怎么会怪你呢?马上就要中考了,妈妈当然希望你取得好成绩,但只是怕你累坏了身体,所以特地给你泡了杯茶……”
    妈妈的话像一丝清风抚平了我心中的郁闷。茶要冲三次才能散发出香气,人要承受无数次挫折,才能有所成就。一股茶香沁人心脾,它融入了我的嗅觉,融入了我的内心,融入了我的血液,我整个人都被这香气包围着……细想,这像茶一样幽香的,不正是母爱的味道吗?
    我沉浸在一片香气中,分不清是茶香,还是母亲的味道。
  
  点评心得
  细致而有感染力的叙述和描写,言简意赅却不失精当的抒情,情真意切,中心鲜明,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记叙中合理地穿插议论和抒情,常能收到奇效,我们应学会这一方法。
  
  方法指导
  1. 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含义
  记叙文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能起到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的作用。记叙和描写犹如“画龙”,抒情和议论则是“点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两者结合才相得益彰。
  
  2. 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议论,就是对所叙之事发表的意见和看法。在记叙中恰当地议论,可以揭示本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内容由肤浅变得深刻,主题由朦胧变为清晰。
  记叙中的抒情,则是对其人其事直接地、鲜明地表达情感,让人物的情感自然真切地流露,让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议论和抒情放在不同位置,起到的作用不同:放在开头,起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统帅全篇的作用;放在结尾,可归纳全文、突出中心、让人回味;放在中间,能承上启下;前后皆放,则前呼后应、凸显中心;反复使用,更能让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3. 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方法
  抒情和议论、记叙是三位一体、水乳交融的。只有选择典型的、感人的事件来记叙,才能做到情缘事而发,议由感而生。
  (1)画龙点睛法
  指在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用言简意赅的议论或抒情直接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的写作方法。
  冯骥才先生在《珍珠鸟》一文中就为我们做了这样的示范。作者用大量笔墨写“我”与珍珠鸟间的友好相处,文末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一语惊人,顿显生机,让文章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再如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中写了阿长很多件事,也只在文末抒情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语虽简而情甚浓,堪称画龙点睛的典范。
  运用画龙点睛法应注意,议论或抒情要言简意赅,切中要害。
  (2)首尾呼应法
  指在记叙中穿插的议论或抒情,在文首和文末以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出现,形成首尾呼应。
  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是这种写法的代表:
  文首: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文末: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在文章前后反复强化,让人动容。
  运用首尾呼应法,文首和文末的语句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意思要相近,要扣紧主题。
  (3)叙议(抒)结合法
  指以叙为主,边叙述边议论(或边抒情)的写作方法。记叙和议论、抒情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补,共同为文章的中心主旨服务。
  例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作者每描写一次白杨树后就自然抒情: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记叙描写和抒情之间结合得非常完美,突出了白杨树朴素、高贵而伟大的品质。
  叙议(抒)结合法,强调记叙描写为主,而议论抒情为辅,后者要与前者紧密贴合。
  (4)妙用过渡法
  指在记叙描写中用议论或抒情来完成文章前后部分过渡的写作方法。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这是我们学过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的文字。作者用了三个简洁的议论句完成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到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过渡。
  运用过渡时,不要拘泥于句式,只要自然顺畅,议论句或抒情句都可以。
  (5)线索安排法
  指将议论句或抒情句当作文章的线索,在记叙和描写中穿插使用的一种写作方法,它能让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严谨,表达方式的运用更加合理规范,文章的中心更加鲜明突出。
  例如满分作文《承受是一笔财富》以议论句“承受是一种涵养,一种处变不惊、处乱不慌的气度和坦荡”为文章线索,将前后的材料串联起来,使得行文思路清晰,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6)渲染气氛法
  指在文章具体的叙述和描写后,用议论或抒情来刻意渲染某种气氛的一种写作手法。
  例如课文《最后一课》:
  作者写到“看到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时,便议论道:“只要想想,40年来,他一直在这里……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这段议论渲染出浓烈的悲情气氛,表现出小弗朗士对老师告别家园时依依不舍心情的理解与同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 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注意事项
  (1)记叙和描写要具体生动
  记叙和描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只有把所叙之事写得具体生动、所写之人写得立体丰满,议论和抒情才会水到渠成。
  (2)议论和抒情要贴切自然
  记叙文中的议论与抒情都是建立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的,因此议论和抒情一定要能紧扣住叙述与描写,力求贴切自然,水到渠成。切不可突兀生硬,更不能空喊口号,乱发议论或无病呻吟。
  (3)议论和抒情要精练、精当
  记叙中的议论与抒情,是叙述与描写的总结与升华,应是“点睛之笔”,能一语破的,可启迪读者,可引起共鸣。因此,议论和抒情要言简意赅,恰如其分,话不在多而在精。切忌长篇大论或肆意抒情,以至喧宾夺主。
  
  记叙描写和议论抒情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分开。在记叙中恰当地穿插一两句议论或抒情,有时就能使一篇貌似平常的文字变得精彩生动,就像画在壁上的龙,一经点上眼睛,就立刻电闪雷鸣,腾云而去。
  试牛
  
  小试牛刀
  请以“你还会______________吗”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自选材料,自定主题,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尽可能做到记叙中较好地穿插议论和抒情(可运用上面所讲的方法)。
  
  期待着你精彩的表现!
  优秀文章将有机会在本刊发表哦!快快拿起笔,书写属于你的精彩吧!

叙议结合 相得益彰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