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678

[ 英昌磊 文选 ]   

别开生面的“酸碱中和”论

◇ 英昌磊

  九年级《〈陈毅市长〉选场》:陈毅妙解“化学”原理,用自身之“碱” 中和齐仰之之“酸”,成功促使齐仰之发生“化学变化”
  
  《陈毅市长》是作家沙叶新于1980年创作的,荣膺当年话剧创作一等奖。该剧为纪念上海解放三十周年而作,主要以陈毅在解放初期上海市市长任上的故事为创作题材,热情歌颂了陈毅的睿智和胸怀。全剧共十场,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场,写了陈毅市长夜访化学家齐仰之的故事。“共产党人的化学家”遇到了只潜心于研究的齐仰之,一场没有硝烟却反应激烈的“化学变化”悄然发生。
  在邀请齐仰之参加政府会议遭到拒绝后,陈毅夜访齐仰之。令人颇为意外的是,齐仰之先是将陈毅拒之门外,接着要求 “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其潜心学问、不涉政治由此可见一斑。再看陈毅,先是靠执著敲开齐仰之之门,再用激将法打破三分钟常规,最终以真情让齐仰之走出思维禁锢,从吃闭门羹到秉烛长谈,可谓一步一冲突,一行一智慧。
  陈毅摁铃造访被拒之门外,再摁。面对齐仰之的“又是你”,陈毅以四川方言理直气壮作答,毫无局促,率真性情显露无遗。而对齐仰之“你究竟是干什么的”一问,陈毅的回答也非常个性化:“我倒是干大事的,鄙人是上海市的父母官,本市的市长。”一句话,豪爽、风趣跃然纸上,十分契合陈毅的性格特征。
  进屋之后,看到齐仰之居室简陋,随即以“我倒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来……则是‘苔痕上墙绿,草色室中青’”句,一下子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也表达了对主人潜心化学研究的敬意,显示了陈毅良好的文化修养以及高超的谈话技巧。而对于齐仰之这样一位不尚空谈、极珍惜时间、潜心科研的知识分子,陈毅是如何打破他所设立的规矩的呢?从选场中我们可以看出陈毅用的是“激将法”。“齐先生虽是海内外闻名的化学专家,可是对有一门化学,齐先生也许一窍不通!”此话让齐仰之这个态度严谨的化学家实在难以接受:“学者以无知为最大耻辱,我一定要问个明白。”“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遂破于无形,两人“尽情尽意言之”入情入理。
  其三,齐仰之是化学家,喜欢以化学语言交流,陈毅匠心独具地巧借化学语言来表达政治观点,使齐仰之欣然接受。其中与齐仰之谈“共产党人的化学”——社会变化之学是本场最精彩的部分。陈毅先阐明“社会若不起革命变化,实验室里也无法进行化学变化”的道理,接着又用齐仰之的经历予以佐证:“想当初,齐先生从海外学成归国,雄心勃勃……齐先生之所以英雄无用武之地,岂不是当时腐败的社会所造成的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彻底打动了齐仰之的心。话至此,陈毅又幽默地用“我的身上倒有不少碱性,你我碰到一起,不就中和了”一句巧妙地使二人关系进一步发生化学变化。陈毅的幽默、智慧和胸襟终于使齐仰之完全接纳了他,同时也博得了对方的尊重和信任。
  普通话中夹有方言、文言,放得开、收得拢,挥洒奔放,看似随口说来,实则意味深长。在这一选场中,机敏、幽默的陈毅妙用化学语言,以共产党人的“碱性” 成功地将知识分子身上的“酸性”化解,从而最终实现了“酸”和“碱”的中和,成功促使多年不问政治、不问世事的齐仰之先生发生了“化学变化”,欣然答应出山相助,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
  
  课文背后的故事:
  沙叶新,1939年生于南京,回族。当代剧作家。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次年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1961年大学毕业后进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创作研究班学习,1963年秋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任编剧。主要剧作有:《一分钱》(1966年)、《焦裕禄》(与人合作)、《陈毅市长》(1980年)等。《陈毅市长》获全国优秀话剧创作奖和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别开生面的“酸碱中和”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