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697

[ 梁文道 文选 ]   

当阅读成为一种运动

◇ 梁文道

  语 丝
  编者按:《语丝》是20世纪初期由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16位著名文人主办的综合性文学期刊。“语丝文体”的创作风格是:排旧促新,纵情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个小栏目取名“语丝”也正是源于此。这里的文字都力求新颖而有创意、优美而能启人深思,希望能引发你的思考与共鸣。
  
  梁文道,1970年出生于香港,因为主持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以及《开卷八分钟》等节目赢得了无数粉丝。自谦为“知道分子”的文道以读书多著称,他在节目里旁征博引,各类书籍信手拈来。我们时常感叹,如何才能有这么大的阅读量?读书似乎已经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我们自己离阅读却仍是那样遥远。在下面这篇文章里,作为一个读书人,梁先生告诉了我们阅读在生活中应有的位置,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淡无奇,无需当运动推广。思考一下,他的话不无道理。阅读高尚,但刻意营造的高尚感本身会成为更多人进入的门槛,而阅读其实可以从我们感兴趣的任何地方开始,而一旦开始,我们就已经踏入阅读世界的大门了。
  
  每当被问起最理想的阅读应该是什么状态,我就用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拍的《机场客运站》做例子。在这部通俗讨喜的电影里,大美人凯瑟琳·泽塔琼斯是个漂亮的空姐,男主角汤姆·汉克斯的伴侣。有一场戏,两人在机场里的书店碰上了,男的问:“咦,你买了本什么书,这么厚?”女的答:“噢,一本拿破仑的传记。我最喜欢看和他有关的东西了。而且这本书厚成这个样子,可以够我看上几天,也才不过六块九毛九,多划算!”请注意这是位有专门兴趣的读者,她不是找一本人人叫好的畅销书,也不是漫无目的地瞎挑,而是情有独钟地追随拿破仑的足迹。其次,她买书的态度很轻松,主要是一个字——“值”。厚厚的一本书才卖七美元不到,就能帮她打发好一段无聊的日子了。最后,她没有故作严肃地先清一清喉咙,再隆重介绍:“嗯,这是本《拿破仑传》,我研究拿破仑。”而且汤姆·汉克斯也不惊讶,只是淡淡地讨论两句就算。
  看见这个场面的当时,我就想象要是换了一位香港卖座导演来拍,会怎么处理它呢?他会不会来一个大特写镜头,让那本《拿破仑传》的封面占据了整个画面,再转向汤姆·汉克斯,拍他讶异到合不上嘴的表情?又会不会有什么特别的音效处理,显得我们这位空姐格外脱俗出众呢?我这么想,丝毫没有轻视本地电影人的意思,纯粹只是从香港的风俗习惯来推测罢了。
  我们的习惯是什么?那就是把书看得格外崇高而神圣,认为读书是一种很离世很出尘的行为。因此为了让它回到人间,让它有点烟火味,我们得不时出动大家都认得的名人推介好书;甚至集合一大批小孩集体朗诵(最好能有破世界纪录的人数),好叫电视台看看我们都正在读书呢。劝人读书,介绍好书,我们一概称为“推动”阅读风气,仿佛不推,它就动不起来了。简单地说,我们把读书搞成了一种运动。
  然而,我总以为这样的运动不只“推动”不了阅读风气,还会把它推下海淹死。所以在过去这么多年以来,不论是在电子传媒做节目,还是写书话专栏,我都很清醒地告诉自己,不要推动什么,更不要煞有介事,只要尽量好好地配合时势,讲点故事,有意无意地提醒一下:“瞧,说到世界杯,这本书有一段故事……”或者“民主当然重要,某某人的某本书里曾经说过……”这样就好。因此当我重读这个专栏刊过的文章,把它们结集出书的时候,就发现虽然看似一本书话,原来却都是借题发挥。
  但愿有一天,看我们的娱乐八卦杂志做明星专访,能像《People》那一类外文刊物,不只列出受访者的年龄、星座,以及最喜欢的食物和音乐等等,还加上一条“最近正在看的书”。这表示名人不再负担推动读书的任务了,因为每个人平时就有阅读的习惯。而书之于人,就和食物音乐一样,必要但是日常,不足为奇也不足称道。情形就像凯瑟琳·泽塔琼斯买了一本《拿破仑传》,于是汤姆·汉克斯很自然地与她聊起拿破仑与约瑟芬的往事。这是戏剧的一段情节,但它本身不是一出戏。

当阅读成为一种运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