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672

[ 纪苹 文选 ]   

从浅易中读出典范

◇ 纪苹

  文字的力量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消减,每一篇文章总能带给我们独特的人生感悟和生命悸动。
  
  七年级《赵普》:行文浅易,取材于“小事”,但细读全文却能生颇具匠心之感
  
  《赵普》是一篇比较易读的文言文,从文章内容到遣词造句都不艰深。但纵览全文,浅易中却蕴藏深意,“浅易、典范”可谓本文的最大特色。
  首先从文章选材上看。
  赵普不仅是陈桥兵变的重要参与者,还直接促成了宋太祖赵匡胤导演的 “杯酒释兵权”,是宋初政坛上的风云人物。作为人物传记,本文并没有选择重大事件来写,而是选取了生活中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别具特色。
  从古至今,读书向来是文化人的生活必需,因读有所成,为世人称道者不胜枚举。作为宰相的赵普,读书颇有过人之处,“每归私第”读,“阖户”读,“竟日”读,手不释卷,虽至晚年,依然如故。文中一个“每”字,颇能凸显赵普读书之勤奋;闭门即为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阖户”“竟日”则充分显示他读书的恒心和毅力;能够排除世俗纷扰,心定神凝地读书,则说明赵普沉醉于读书,非常人可比。正因如此,才有了后世“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吧!
  为国荐才是臣子分内之事,但赵普荐才却不同凡响,他“奏荐”“复奏”“又奏”“复奏如初”,在赵普看来,只要是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就得反复举荐,即使是丢了官职、牺牲性命,也要坚持,完全置个人利害于度外。正是被这份忠君报国的赤诚之心所感动,帝在“大怒”后仍“卒用其人”。文章着墨不多,赵普的可敬形象却跃然纸上,恰如《文心雕龙》所言:“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看似平凡小事,实则并不平凡,这就是浅易中的典范。
  其次从语言上看。
  本文虽然是文言文,但通篇语言深入浅出,都是常用词语和典型句式,并不艰深晦涩。譬如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以及“跪而拾之以归”中的“而”所表示的意义关系等,极具典型意义。再说句式,文中诸如“太祖常劝以读书”句等,既典型又不艰深,学生读来不会觉得很难,于是把握文意也就难度不大了。通览全篇,浅易性和典范性兼具,形象性和深刻性共存。
  行文着实浅易,语言却很典型,这就是浅易中的典型。
  
  课文背后的故事:
  1.赵普独相凡十年……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七》)
  2.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七》)
  两则并不艰深的文字,足以表现赵普的胸怀天下。始终把国计民生放在心中,他才会这么执著,也才能有如此睿智之行止。

从浅易中读出典范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