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675

[ 张宁生 文选 ]   

山雨欲来风满楼

◇ 张宁生

  《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文中,高尔基以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气势磅礴的艺术笔触,通过对暴风雨即将来临时的客观景象的生动描绘,深刻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夜“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昭示了革命暴风雨的即将到来,革命事业的必然胜利。
  作者依据自己的美学选择,赋予笔下的自然物象以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并借助拟人、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使象征的主客体之间达到自然和谐的统一。虽然描绘的是大海上暴风雨要来之前的景象,但透过表象,我们看到的却分明是一幅革命与反革命殊死较量的战斗画面。
  作者巧妙地设计了三幅暴风雨到来前愈来愈紧迫的画面和大革命风暴特有的情态,在层层递进的描绘中,组成了三个乐章。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指挥家,左手指挥着感情,右手指挥着节奏,层次分明、波澜壮阔地将乐曲一步步推向巅峰。
  序曲——暴风雨在酝酿。大海浩渺苍茫,天空乌云密布,海面上正孕育着一场暴风雨。大海与乌云初次交锋,革命力量与反动势力两军对垒。在这乌云翻滚、大海咆哮的环境里,海燕像“闪电”“高傲地飞翔”。它英姿飒爽,搏击风浪,俯冲上下,叫声欢乐。它像一个弄潮儿,勇敢地投入大海的怀抱,又如锋利的箭矢射向乌云的胸腹。作者借助于正面描摹和侧面烘托,把海燕坚强无畏、勇敢乐观和热烈渴望暴风雨的性格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与此同时,海鸥、海鸭、企鹅则象征害怕革命、目光短浅的资产阶级社会阶层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面对暴风雨的即将来临,海鸥“恐惧”“呻吟”,试图逃避,“掩藏到大海深处”;海鸭“呻吟着”,被“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企鹅也无比“愚蠢”“畏缩”,以为“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就能避开暴风雨的冲击。这些动物心惊胆战、张惶失措的情态,正是资产阶级和改良主义者害怕革命、贪图安逸、只想保全自己的心态的真实写照,字里行间寄寓着作者无情的嘲讽和蔑视。
  发展——暴风雨在迫近。海浪与狂风生死激战,本段以壮阔的背景再次烘托海燕的战斗英姿。这时海面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乌云越来越暗”,直压海面,雷声轰鸣,肆意逞威。反动势力在聚集力量,越来越猖狂,妄图以黑云压城之势摧毁革命力量。然而,面对乌云、雷声的肆虐,大海澎湃,高声歌唱,冲向高空,迎接雷声,表现了革命群众不畏强暴、积极乐观的反抗精神。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激烈搏斗中,尽管反动势力处于暂时的优势,但是海燕这个“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了困乏”,看穿了反动派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它敢于蔑视和嘲笑反动势力,“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革命一定会胜利。海燕在风云变幻中显露出来的超凡情怀,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积极乐观的大无畏精神。
  高潮——暴风雨即将来临。这是一场云海激战。风、云、雷、电一齐出动,以此背景来烘托海燕那战斗号召的豪迈激昂、振奋人心。狂风吼,雷声鸣,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刀光剑影,电闪雷鸣,反动派气焰更加嚣张。而愤怒的大海,吞噬闪电,迎击乌云,不屈不挠,勇猛抗争,反映了革命力量愈战愈强,预示了最终必胜的信念。在这一触即发的紧迫时刻,海燕以其充满着决战欲望的激情呐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强烈的渴望、无畏的精神突出了海燕迎击暴风雨的顽强斗志。
  俄国大革命前夜的各种势力激烈交锋的场景便在这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的描绘中呼之欲出。
  
  课文背后的故事:
  《海燕》是一首著名的散文诗。当时的俄国社会受着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高尔基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革命斗争形势,写出了《海燕》,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这首散文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山雨欲来风满楼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