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启示
据说,鲁迅好几篇小说中出现的咸亨酒店,就在周家大门对面,是鲁迅的族叔周仲翔开办的。可到了鲁迅先生的笔下,就变成了旧中国的一个缩影。
短衣帮只能站着喝酒,长衫客則可走进屋里的雅座;掌柜对小伙计一副凶脸,小伙计要看顾客的不同行事;掌柜唯利是图,以在酒中掺水牟取利润;孔乙己穷困潦倒,任人欺凌,掌柜、长衫把他践踏,短衣帮对其也冷酷无情,嘲讽讥笑,连地位低微的小伙计也对他反感,认为他是“讨饭的”,不配考他……
形形色色的人物、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压迫与被压迫、侮辱与被侮辱、愚昧麻木、自私冷酷……都浓缩在这小小的咸亨酒店里,咸亨酒店就成了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可以说小小的咸亨酒店里承载着一方大天地。
其实,写文章也是如此,我们要善于小中见大,知微见著,从小处着手,深入开掘,常能别有洞天,正所谓“小”处做出“大”文章。
佳作邀赏
陪伴她成长的照片
湖南怀化一考生
那是一个小女孩,自从她有记忆开始,身边便只有白发苍苍的奶奶和拿着水烟袋的爷爷,还有一张泛黄的照片伴随着她。
小女孩一直在想:我的爸爸妈妈在哪儿?他们长得什么样子?想着想着,她从口袋里取出那张皱巴巴的黑白照片。照片上一对年轻夫妇抱着一个婴儿,笑得很开心。小女孩想,那个时候她也应该很幸福吧!嘴角便露出一丝甜甜的微笑。
小女孩到了上学的年龄。有一天下午,大雨滂沱,小女孩站在校门口,看见别的小孩都有爸爸妈妈来接,唯独她孤零零地站在那儿。邻居也来接小孩,顺便递给她一把小伞,说道:“你奶奶叫你和我一起回家,你爸爸妈妈今天回来了,暂时没有时间来接你。”
小女孩听到爸爸妈妈回家的消息,高兴得几乎跳起来,顾不上拿伞,冒着雨,踏着泥泞的山路往家里飞奔。在路上跑的时候,她心里想,待会儿到家了,一定要用自己最甜美的声音叫一声“妈妈”。此时小女孩觉得幸福像潮水般向她涌来,平时很短的回家路此时却显得特别特别的长。
回到家,看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此前她想好的话却一个字也说不出口。面对这“熟悉的陌生人”,小女孩茫然了,用手捏了捏手中的照片,便走进了自己的房间。夜深了,小女孩还没有睡觉,也没有一点儿睡意,那个“陌生的”妈妈走进了小女孩的房间。小女孩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在梦中曾经无数次出现过与爸爸妈妈见面的场景,如今真的见到爸爸妈妈却是这般情景。那个晚上,小女孩和妈妈说了许多话。小女孩很开心,后来在妈妈的怀抱中睡着了。妈妈的怀抱和奶奶的就是不一样,妈妈的怀抱温馨而甜蜜,比奶奶的更温暖,更让小女孩有幸福感。因为那是她想念了八年的怀抱,那晚小女孩睡得很香很甜。
第二天一大早,小女孩便早早地起床,给爸爸妈妈做好了早餐。她一直想有这么一天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早餐。下午,小女孩放学回家后,她藏起了那张泛黄的旧照片,因为爸爸妈妈回来了,她有爸爸妈妈了,再不用像以前那样每天光看照片想念爸爸妈妈了。可是第三天,小女孩醒来的时候,家里又只剩下她和奶奶两个人了……为了生活,爸爸妈妈凌晨四点多钟,在小女孩还熟睡的时候,背着行囊又向远方出发了。
时间过得真快。当初那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如今已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而代替那张老照片的則是一张漂亮的彩色照片,放在相册里。看着照片,她又想起了爸爸妈妈,不过思念程度已经不像小时候那样强烈了。因为她长大了,她理解了爸爸妈妈,理解了他们的苦衷。
从泛黄的黑白照片到现在的彩色照片,它们一直陪伴她长大,陪伴她走向成熟。是那两张照片,让她学会生活,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也是那两张不起眼的照片,让她学会理解人、宽容人,让她进一步认识了什么叫生活。
点评心得
叙事角度“小”而“巧”——选取两张不起眼的照片(特别是小时候泛黄的那张)作为写作的角度,对其进行细致叙述和描写,情感自然而不失真切。这就是“小”的好处和妙处。
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从小处着手,常能收到良效,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应学会从“小”处来处理诸多的写作要素。
方法指导
1. 从小处着手写作的含义。
从小处入手写作,是指就立意、选材、布局、角度诸多的写作要素都力求从“小”处着手,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深入开掘,“小”中见其“大”,用“小”的手段集中而鲜明地表现文章的中心主题。
2. 从小处着手写作的重要性。
考场作文,要求学生在短小的篇幅内做到材料翔实丰富、人物立体丰满、情感真切丰盈,确实不易。短小的篇幅要想承载大容量、有思想的内容,惟有从“小”字做起。
确立的中心要“小”,这样才能深刻鲜明;选材要“小”,这样才能写透彻;角度要“小”,这样才容易深入;场景要“小”,这样才会形象可感……相反,如果老是想表现“大”主题,驾驭“大”题材,选用“大”视角,常会浅尝辄止,因没有深入开去而肤浅无物,适得其反。
“小”处能做足,自然能见其“大”——人物形象的鲜明、情感表达的真切、材料内容的翔实、结构安排的得当等全都能得以很好地呈现。
一叶报春,“小”中见“大”,以有限表达无限,以短小的篇幅表达深长的情感,“小”的重要性就显现了出来。
3. 从小处着手写作的写作技巧。
“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篇幅虽小,却意蕴丰富。短小的文章能包含作者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对人生价值的真切探索。这就是“小”的魅力。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再大的题材我们也只能选其一点深入来写,让“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善于“大”题“小”做。
从小处入手写作,常用的写作技巧有:中心单一法、大题小作法、大材小用法、妙选角度法、场景表现法、线索安排法、文体改装法等。
(1)中心单一法
要想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从大的方面泛泛而谈是不行的,必须选择某一个“小”的、单一中心来写,才有可能将其写得深入、透彻,做到“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切入点越“小”越好,越单一越好,不能因“意多而乱文”,否則文章容易庞杂而中心不明。
例如《木兰诗》一文,作者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归来,而略写战争过程,都是为了表现木兰的孝顺善良这一个方面的特征。
(2)大题小作法
大题小作就是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
我们要学会从看似平凡烦琐的事情中理出思路,通过对细“小”的生活加以叙写,来揭示“大”的主题。“大题小作”,往往可以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
例如课文《散步》,选取了“我”背起母亲、妻背起儿子的“小”事,悟出人到中年肩负重责的大主题。
写作不求面面俱到,力求从某一个点、某一个侧面、某一个感人片段进行精心“小”作,写得充实些,生动些。烦琐小事,也能领略人生的大况味。
(3)大材小用法
文章与时代的、社会的脉搏同跳动,在文中关注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常会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而冠压群芳。
只有用好社会生活中的这些大材料,才会博得喝彩。如果直接写事件本身,定然杂乱无章;如能另辟蹊径,从大事件中只选一个“小”的点来写,就能获得称道。
如在美伊战争时就有考生写一个伊拉克的小女孩目睹一个家庭的惨状,汶川地震时写温总理那温暖的话语、老师那定格的姿势……这些都不直接写事件本身,而是将人物放置在大的事件中来写,用大材小用的方式来写,特别能见出学生的思考广度和综合素质。
(4)妙选角度法
就选取写作的角度而言,能找到一个“小”而巧妙的角度来写,常能事半功倍。文章就会新颖别致,中心突出,胜人一筹。一篇成功的文章,必有一个理想的、“小”的角度。
这个角度一定要“小”,才能见微知著,“能于极小中独见其大”。
例如,课文《范进中举》,吴敬梓先生就是通过一介书生范进的一出闹剧向我们展现古代读书人的酸楚,以一斑而窥全豹,这得益于角度选得“小”,选得好。
又如,我们学过的《最后一课》,作品的主题严肃而宏大,较难表现,但都德先生却选择了一个淘气的小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的心理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这仍是角度“小”的好处。
再如,满分作文《妈妈的手》,小作者就抓住了“手”作为特殊角度详加描写,而我们学过的《背影》,朱自清先生抓住爸爸的“背影”作为特殊角度深入来写,这还是角度“小”的好处。
在平时写作时,很多同学不注意选取写作角度,随便抓住一个随手就写,其内容落入俗套,其中心也不能鲜明。我们只有选取最有利于表现中心的角度,才能充分地表现主题。
(5)场景表现法
我们在写作时,如果善于选择“小”的生活场景,常能将话题作文的“大题小做”演绎到极致。
鲁迅先生借助“咸亨酒店”的场景,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淡漠、冷酷与麻木;老舍先生通过“茶馆”的场景,来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思想的腐朽。
对“小”的生活场面加以描写,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它就像生活中的特写镜头一样,省去了繁琐的背景交待,也略去了不必要的结果陈述,直接抓住最具表现力度的场面加以描写,写作的重点自然鲜明突出。
因此,在写话题作文时,我们也应有意识地用“小”场景来折射大题材,它可使你的作品极具巧妙性,从而以精巧打动阅卷者。
(6)线索安排法
安排“小”而精巧的线索,将素材、角度、描写、布局、情感等一系列的写作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使诸多写作要素和谐统一地为中心服务,非常必要。
文章因有了线索而变得有章法、有顺序,思路更加清晰明了。在安排线索时,常以时间、地点、具体事物、人物交往或情感为线索,
例如满分作文《难忘妈妈的眼神》,就以“妈妈的眼神”为线索,从题目到开头、中间主体、结尾多次穿插描写妈妈的眼神,全文条理清晰,井然有序。“小”而周到的线索,就大大提升了文章的层次。
4. 从小处着手写作的注意事项。
从小处着手写作,要遵循这样两个原則:
①“有利于中心表现”的原則。
无论用哪种方法、从哪个“小”的方面着手,都必须把“中心表现”放在第一位。
②“有利于重点突出”的原則。
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思维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扩大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
因此,不管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化大为小,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集中笔力写细写深写透写具体,力求做到“小中见大”,突出文章的写作重点。
世界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在《最后一片树叶》中描述了穷困潦倒的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用自己的生命在墙上画下了一片绿叶,这可能是他最微不足道的作品,却是他最有意义的最伟大的杰作,因为它拯救了一个因贫穷和疾病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年轻人琼西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几幅作品能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呢?文中充满了人文精神的闪光,启示着读者去思索生命的价值。
篇幅的短小、情节的简单,但做到篇幅短小与内容博大、意旨深远的完美的统一。
有时,“小”可以成就“大”,“小”的力量和作用是惊人的。
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不失为写作的良策,正所谓“小”中做出“大”文章。
小试牛刀
请以“听听________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材料,自定主题,自选文体;(3)字数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5)尽可能做到从小处着手写作(运用上面所讲的方法)。
期待着你精彩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