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8910

[ 王志强 文选 ]   

个性化阅读案例:《父亲》课堂实录及反思

◇ 王志强

  阅读教学是最能够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活动。一方面,教学所选用的阅读材料,既包容古今中外,涉及天文地理,又饱含作者的知情意理、喜怒哀乐,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一,思维情感活动样式各异,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深浅不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阅读后获得的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
  新课标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个人经验和积累,主动积极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因此我们应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以生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下面就笔者的一个案例,谈谈关于个性化阅读的尝试。课文取材于《现代散文选读》中“活生生的‘这一个’”专题。
  师:老习惯,开始5分钟说话训练。今天要学习的散文题目叫“父亲”,看到这个字眼,你有没有什么体验?说一说吧。
  教室里一下炸开了锅,学生七嘴八舌、欢声笑语。
  1:朱自清的《背影》,写父爱,令人鼻子发酸,想哭。
  2:外国的父亲节是每年的六月第三个星期日,父亲节这一天一样要送玫瑰。
  3:小时候,父亲喜欢把我扛在肩上,还爱用热烘烘的大嘴亲我的脸蛋。(众生大笑)
  4:上二中时,我父亲找的人最多,交钱最积极。(又大笑)
  5:来一段崔京浩的歌曲《父亲》:“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把我养大……”(教室里一片寂静,紧接着爆发掌声)
  ……
  师:好了,时间差不多了,教室里依旧手臂如林,看来父亲是个道不尽的话题。
  【反思】经验表明,成功的阅读始于“兴奋点”。心理学认为,兴奋过程是与有机体某些活动的发起或加强相联系的神经过程。上课伊始,先来个“5分钟说话”, 从学生自身的生活感受、个体认知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情感酝酿、心理准备。
  师:接下来读课文,看看作者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敬意。先检查预习,看看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生1:文章不复杂,先写了引子,然后记事写人,重点记叙一件事“父亲送我上大学”。
  师:好的,先看看“引子”。
  2:开头就写乡下父亲为“写了些东西”的儿子自豪,迅速转入回忆父亲,展开文篇。
  3:“父亲的影响”是第一段的重要内容。正是父亲苦涩、温馨的人生片段让我对生命、亲情有了深切体验,是我书写“父亲”的动力。
  4:我补充一下。从位置以及和全篇关系来看,该句起到了总领下文的作用,是全文的中心句。(一些学生点头赞同)
  5:紧承中心句,第二段用简笔“片段”的形式勾勒父亲风神,概括人物艰辛的人生,凄美。
  师插嘴:凄美?——这个词用得到位。你看,风雪中赤脚跋涉;日暮枭啼里,艰难地荷薪而归;风雨交加之际,依然披蓑戴笠地田作:这里包含的尽是生活的贫苦辛酸,惨啊!光写这些不够,不足以表达儿子的心情,因此作者配之以壮美的山川,这样看情感就有了变化,多了赞扬、讴歌的成分。用“凄美”形容,非常恰当。(学生鼓掌)
  6:父亲贫苦的出身,用世俗之眼来看的确可怜;但他身上洋溢着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光辉,又是美的,值得称颂,这就是作者的审美取向。
  7:我有一个疑问。第三段中写道“人是土物,离不开泥土的”,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8:这是长年劳作的父亲对土地的质朴认识。
  9:我认为这里的“泥土”应理解为这方水土,体现了父亲对它深厚的感情。他生长于斯、劳作于斯、将来还要长眠于斯。土地是摇篮,孕育出父亲的生命,让他一生劳作;土地又是坟墓,让劳苦的灵魂终获安宁。
  10:联系上下文,也可看出父亲的性格由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山赐予父亲生命,也给了他坚韧、宽厚、淳朴等大山一样的性格。
  11:我反对,父亲的性格像大山,文章可没有这样说呀。
  师插嘴:文章有没有说?
  12:同学这样说,是有依据的。你看,第一段中写道“在面对土地一样的你的一生时……”,在作者看来,父亲的性格早就烙上了乡土的铬印。
  13:从下文来看,也可以找到“痕迹”。如写老父亲“在泥土里劳作一生”,身上难脱“土味”。所以他送儿子上大学,途中才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和担忧,面对现代文明才显得那么自卑,也希望儿子能够混出个人样儿。多淳朴的乡土人呀!
  师插话:乡土人,我赞同这个说法。为了突出父亲的“土”,文章在称谓的安排上也是有深意的,加了不少的修饰语,请大家找一找。
  生杂答:“远在乡下的”“从未出过远门、在泥土里劳作的”“庄稼人,布衣草履的”“与泥土、风雨结缘”,这些都脱不了一个“土”字,离不开一个“乡”字。
  师:感谢同学的发言。(学生齐刷刷鼓掌)
  师小结:让我感受深的是,对于这种“土”味,作者若干年后身居都市依然备感亲切,可见“故乡”“父亲”已深埋进作者的心底。十年前,当作者开始最难忘的旅程时,当他无比眷恋地挥别故乡时,心里充斥着多么炽热、多么痛苦的游子情怀啊,那时他才16岁。16岁——花季的年龄,这少年却过早地成熟、“黯然销魂”了,这一切是故乡、父亲给的。
  【反思】本环节,学生独立阅读意识较强、阅读“个性”鲜明。学生有效发言13次,大多抓住文本“要害”作出分析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层面进行阐发、评价、质疑、争论。其中阐发、评价的有11次,质疑、争论的2次。个性阅读的疑难主要在品味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和艺术方面。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质疑不要简单否定,而要作好引导,继续营造互动、互激的课堂情境,把问题还给学生来解决。从中可以看出,个性化阅读教师的作用同样不可替代。除了引导启发外,适时的讲解和点拨也是十分必要的。本环节,教师讲解2次,引导、点拨各1次,使得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获得新的提高,有效地保证了教学效率。
  师:好,精彩继续,下面进入主体部分的阅读。父亲可写的地方太多,写什么好呢?
  生:莫过于抒写父亲深沉的爱。
  师:具体写什么呢?给作者印象最深的是——
  生齐答:父亲送我上大学。
  师:好。这件事的经过由哪些部分组成呀?
  生集体讨论:①包谷地里: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②当晚:乡邻祝福、充满喜气;③去大学:挥别故土、父亲落泪、父子面对城市惶惶不安;④父子分离:父亲解衣给钱、再次落泪。
  师: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地方。
  1:第11段“回旅店的时候,我发现父亲两眼红红的……一个人默默流泪”,你看,记忆中从未流泪的父亲因担忧儿子会“被人欺侮”独自落泪了,这里描写得特别真实、特别感人,让我感到:天下的父亲都是爱儿女的,严父不同的,是把爱深藏。
  2接:儿行千里“父”担忧,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呀。“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独自一个人流泪到天亮”,“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唱歌曲《心太软》)
  (学生自发鼓掌)
  3:第19段“啊,父亲,他在流泪……”,在这短短的三四天,从不落泪的父亲,因为即将离开,又一次让泪滂沱成河。父爱像风中播扬的歌,它洋溢在我们的心头。
  4:第14段“车上人太多,挤得厉害,又值酷暑……依然被挤过来挤过去”,我……(女生话没讲得出来,小声地抽噎起来了)
  (同学间一片默然)
  师:“此时无声胜有声“,她用肢体语言向我们传递信息。在她们父女之间,也许发生过一个相似的场景。老师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十三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去上海,在靖江八圩渡船过江。时至傍晚,满船的渡客和归人。江上暮色茫茫,大风猎猎,波涛滚滚。父亲紧紧拽着我的手,把我往人堆里推,自己背靠在船舷上护卫着我;当时天气冷,他脱下单薄的外衣裹住我,自己却任由江风抖瑟。
  (再次默然,学生陷入沉思)
  5:第18段“从贴肉的衬衣里撕开密密缝住的小口袋……抽出三十元”。父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他在深山密林中肩扛背挑、流血流汗攒来的;是他在拿性命与狂野的江流、凶险的礁石拼斗换来的。这是血汗钱、搏命钱,也是一家老小的柴米油盐。可如今为了上大学的儿子“体面”,父亲顾不了了,咬咬牙,颤抖着手拿出来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呀,无法用词语来形容!我忽然有种想哭的感觉。
  6:我的父亲同样伟大。为了我上学方便,我们一家挤在校外十来平米的出租屋里。父亲是名搬运工,白天很累,因此睡下就鼾声大作,可是怕影响我晚自习,每天他总是强打精神,到十二点左右才能入睡。
  7:这篇文章是面镜子,让我后悔以前的莽撞。我真的太不懂事了,今后我要好好地爱父亲,再也不和他拌嘴了。
  ……
  (下课铃响了,师生意犹未尽)
  师:真是精彩。请同学们课后拿起笔,像作者那样铭记父爱,感激父爱,并把它转化为今后前进的动力,写好青年一代的人生华章!父爱万岁!
  【反思】对照新课标要求,个性化阅读要关注、挖掘文本的“形象信息”和“情感信息”、实现人文教育的价值。“形象信息”中的日月山川等自然风物以及历史烟云、人生际遇、命运精神等生命屐痕,能让阅读主体自由驰骋于思想的原野,体认感觉,寻找自我;而“情感信息”为阅读教学的人格教育和人文品格养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强化了学科的德育功能。任何徒具形式、过度理性、情感阙如的阅读都无法与学生心灵契合,都是苍白无力的。在这里,教师可为的有两点。一是努力提供文本形象的语境,提供使形象意义得以生动显现、重演的话语场所,甚至延伸拓展、逸出课堂内容,如本环节“教师对自我经历的讲述”。二是以文本情感着力点为抓手,提供学生激活情感体验的契机。这一环节中教师提问“说说体会最深的地方”,无疑打开了学生情感、记忆的闸门。
  
  (姜堰市第二中学;225500)

个性化阅读案例:《父亲》课堂实录及反思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