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8902

[ 史素青 文选 ]   

在“舍”“得”之间求精彩

◇ 史素青

  什么样的课才是精彩的?怎样才能让课精彩起来?曾经一段时间内,我都为备课的尽善尽美和上课的行云流水做着不懈的努力,以为惟其如此才可以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精彩。
  回想自己当初刚接触新课程,要开市直公开课《品质》时,是这样分析教材的:本文情节简单易懂,其主人公的品质也是很突出很感人的,作者对主人公倾注了极大的悲悯情怀,所以如何将底层人物的品质的光芒彰显出来就是我处理这课的重点。上课开始,导入、复述情节一直到分析“靴品”,一切都如我事先预设的一样,课上得很流畅,有着行云流水的感觉。但是当我问及:“仅仅是因为他有着一流的手艺,就能做出一流的靴子吗?”我预设的答案是“不,还因为他那一流的人品”,然后再进入对主人公一流人品的把握、分析和概括,但出人意料的是,有一位男生竟大声地叫起来:“老师,我觉得他很笨。”我一愣,怎么办,是让这个问题过还是给这位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还不等我发话,他又“噌”一下站起来说:“你看他都有着一流的手艺,能做出一流的靴子,不仅赚不了钱还把自己活活饿死,这不是很笨是什么?”我心里暗自叫苦不迭,课前预设与如今课堂上的生成产生了如此大的冲突!有那么几秒钟,我在想招“制服”他或是把他的思想拽回到我的思路上来。然而同样出乎我意料的是底下已经有很多学生坐不住了,他们急于参与解决这个“意外”,我赶紧示意学生踊跃发言,学生们纷纷从文本中找出很多语句全力证明主人公是把他“全部的热情和爱都投注在了他的靴子上”,都想着给那位男生以狠命的一击。有位学生甚至反问那位男生:“你是认为格斯拉很笨很不值,但反过来想,他如果没有对靴子的这种执著,他又怎么能做出全伦敦最好的靴子呢?他是死了,可是他却因为他的靴子而被人记住了,这还不值吗?他的人品就体现在他的靴品里,我们应该肯定他,尊重他,仰视他!”等他话音落下的时候,教室里已响起了一片掌声。我知道,已经没必要再让一个个七零八碎的问题牵着他们挖掘课文,他们一场“争论”已经把课文挖得很深很透了。
  在评课的时候,市教研员专门就这个环节做了点评,他说:“有时我们越是期待课上得顺,得得多,课就越会平淡无奇;反之,不拒绝‘意外’,有勇气‘舍’掉一些自认为很完美的预设,让课堂多一些超越预设的生成反倒会更出彩。是这个环节成就了这堂课……”过后我又对自己的课进行了反思,如果当时我还在意要让课上得行云流水,容不得不同声音的出现,那么最后只有死守预设的东西,而根本不可能生成精彩。
  当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出现冲突时,我告诉自己有舍才有得,要在“舍”“得”之间求精彩。
  去年,我听了特级教师肖培东的《山羊兹拉特》,肖老师对课的处理非常大胆也非常独特,除了开头让学生很简洁地复述一下故事(大约两三分钟)以外,其他的所有课堂活动都是为让学生感受作者“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一中心问题服务的,由“拯救兹拉特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开始引出“情感”和“爱”这两个关键词,继而引导学生探讨“遭遇暴风雪前后,人对山羊的情感有何变化”,再到“找出最能感受到情感在山羊和主人之间的双向流动的细节描写”,到最后问学生“从兹拉特那唯一的声音‘咩’中,你还能听懂怎样的情感怎样的呼唤”,整堂课问题很集中,上得很大气,教师和学生都怀着极大的热情,带着满腔的爱意在跟文本对话!不难看出,肖老师舍弃的是通常教小说时围绕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进行分析的套路,得到的是对文本深入的挖掘和对学生语文素养及人格修养的提升,如此“大舍”“大得”的处理深深地震撼了我。
  再后来又听了特级教师韩军老师的《诵读辨写》课,韩老师依托《南来北往》这篇散文组织教学,整堂课让我感受得很深的也是“大舍”“大得”,他没有对文章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也没有专门对写作技法的分析,但却很巧妙地在自己的朗诵中做了“手脚”,提醒学生找自己朗诵中的错误,而每一处错误都是事先的精心设计,而每一个问题解决之后都是达到阅读与写作的双赢。比如,故意将“奇妙”读成“美妙”,让学生明白写作要辨词义,要锤炼语言;故意将点题的句子漏读,让学生明白写作要点题旨……在“舍”“得”之间,韩老师成就的是另一种精彩!
  有机会多听名师大家的课后,我越发明白:要想在课堂上有所“得”,有独到之“得”,那就必须在课前准备阶段勇于“舍”,“舍”去普通、平庸,语文课堂应该在“舍”与“得”之间求精彩。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325000)

在“舍”“得”之间求精彩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