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965

  

败笔还是妙笔

◇ 沈 琼

  
  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第四单元的《窦娥冤》,是元代著名作家关汉卿的经典之作,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剧。它的思想性已无可非议,但是,对于它的文章构思,我个人则不敢苟同。
  文章的开头,在“滚绣球”一节中,面对冤屈,窦娥大骂天地,指责鬼神,酣畅淋漓,字字似针,滴滴见血,天地也成了不辨好坏、错看贤愚的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在窦娥看来,天地是让人痛恨的,她对天地充满了不信任,甚至是彻底的绝望——要从天地那里得到公平与正义,简直是不可能的。
  然而,不知道是作者的有意为之还是无意疏忽,到了文章的最后,作者竟然让窦娥向她怀疑乃至是彻底绝望的上天许下了三桩誓愿,更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看似不可能的誓愿最终还真应验了!这可真是让人费解了!试想,一个刚刚还认为天地是不公平的人,前前后后不过才一会儿的时间,竟然还能让天地还她一个清白吗?仔细想想,似乎不能,不然天地还是能辨别好坏的,还是公平的。但这样一来,窦娥则是否显得有点“思维混乱”呢?而这,也与我们所熟知的窦娥形象是否大行径庭呢?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很明显,这是一个矛盾。
  从心理学上来看,窦娥一前一后的180度的心理大转弯,这让人费解。要知道,窦娥不是什么才女,也不可能懂得太多的文化与道理,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劳动妇女,这样的临场发挥似乎也太出色了吧!她先将天地推到了一个万恶的浪头,让世人与自己一起痛骂天地,揭穿天地这个伪君子。但是,话锋一转,又寄希望于天地,这前前后后心理的波动是否太大了呢?真不知,一个弱女子是如何承受这样的转变的!
  我们都知道,文学是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是现实的浓缩。但是,它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能违背了逻辑,至少是艺术逻辑,不能不合乎作品的合理性。否则,那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窦娥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窦娥冤》确实是一部优秀的巨作,关汉卿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他是大家就一味地去被动接受,而丧失了自己的理解能力。毕竟,“尽信书,不如无书”。
  以上就是我个人在学习《窦娥冤》之后的一点想法,仅说出来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同时,也想告诉大家,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具备一种独立思考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学校:湖北襄樊第四中学
  导师:刘明国
  
  点评: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作者采用逐层深入的方式,首先提出对《窦娥冤》“文章构思”存在的疑惑,接着详细分析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并采用了心理学的知识加以佐证,说理透彻。文章结构清晰,精练的语言中透露出作者独立思考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实属难能可贵。(残空)
  
  

败笔还是妙笔
目录

  •  / 王剑冰
  •  / 王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