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977

[ 王玉琳 文选 ]   

牵挂

◇ 王玉琳

   小时候,牵挂是一扇门。我在里头,母亲在外头。自从进入了小学,我便对母亲多了依恋,总希望能在她身边多待一会儿,哪怕一秒钟也会使我得到很大的满足,可天不遂人愿,小学总是有一扇沉重的大门隔开了我和母亲。于是,每天早上上学时我总是在老师的声声督促中,满含着泪水,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开母亲,看着沉重的大门一点点遮住母亲的笑脸,而母亲也总是一边冲我招手,一边说:“在学校好好学习,我一直在门外等着你出来。”究竟母亲后来有没有走我不知道,只知道,每天放学打开校门。第一个站在门口等我的一定是母亲,于是半天的思念与牵挂在那一刻和我一起全扑进了母亲的怀里。大门还是那扇大门,但它始终隔不断两颗牵挂的心。
  长大后,牵挂是一条长长的山路。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渐渐的我长大了。不再需要母亲每天的接送,上学与放学,我不会再有两种强烈反差的情绪,我会在母亲殷切的目光下沿着那条山路一路狂奔至学校,带着兴奋,带着母亲的希望。我会在母亲迫切的目光下伴着欢声与笑语踏着一路阳光而归,母亲会站在村口急急地迎上来,拍拍我身上的灰土,搂着我笑呵呵地说:“快点回家吧!”究竟母亲每天在路上送了多久,等了多久,我不知道,只知道日子一天天流逝,母亲牵挂的心已伴着那不离我左右的目光化作了她眼角那始终数不清的鱼尾纹。山路还是那条山路,山路的两头系着两颗牵挂的心。
  后来呵,牵挂是一张窄窄的车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上了中学后,虽然学校离家不是很远,但由于住宿,每星期总是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从家拿到学校,从学校拿到家,于是便习惯了坐车上学回家,一张窄窄的车票便成了我回过家的唯一依据。长时间的住校,我便习惯了独立,习惯了不再与父母交流。从车上下来,母亲接过我身上沉重的书包,本想和我亲昵一番。我一脸漠然,身子一转径直走进了自己的房间。要上车时,母亲似讨好般递给我那张窄窄的带着她体温的车票,想换来我的一个微笑,而我接过车票,毫无表情头也不回地挤上了车,而身后只是母亲不停的招手:“把票拿好啊!”究竟多少次做了类似这些动作,我不知道,只知道,面对这些,母亲依旧不减对我的万分牵挂。车票还是那车票,温热的车票上一颗心牵挂着另一颗心。
  而现在,牵挂是一座座巍峨的青山。我在山外头,母亲在山里头。转眼便上了高中,离开了伴着我成长的小山村来到了山外的一座小城。长时间的分隔,再加之渐渐成熟丰富的心灵,我开始牵挂着山里的母亲,开始为自己以前的做法感到羞愧,开始理解并感同身受着那股同母亲一样的噬心的牵挂。每每这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向家乡望去,而那一座座青山总会阻隔我的目光。我不知道母亲会不会一次有一次地向我所处的小城张望,可我知道那一座座青山也同样阻隔了母亲的目光,我们应该都渴望着,渴望着彼此的目光在青山的上方交汇,表达着彼此的牵挂。青山还是那一座青山,但它挡不住我和母亲彼此的牵挂,更挡不住天下千千万万游子与慈母间最深挚的牵挂。
  
  学校:湖北房县第一中学
  导师:杨锦全
  
  点评:何为牵挂?作者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将牵挂比作一扇门,一条山路,一张车票,甚至是一座青山,它们所联系的,正是母亲和我。因为暂时的别离,空间的阻隔,产生了牵挂,它象征着母爱,更是游子内心割舍不断的亲情。这种情怀,伴随每个人的一生。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平常小事中发现生活的美好。(晴空)

牵挂
目录

  •  / 王剑冰
  •  / 王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