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989

[ 杨红燕 文选 ]   

咬定青山放眼量

◇ 杨红燕

  一下子审准题意,并以最好的语言状态申发出自己对文题的理解,是每一个走进考场的学生的愿望。但考场作文往往玄机暗藏,无论是中考作文还是高考作文,都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次大检阅,包括心理素质、平时积淀、信息把握能力、结构驾驭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等方方面面。对每个学生而言,它要求的既是一次完美策划,又是一次对临场应激的挑战。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有可能使行文有跋涉之感,感觉力不从心。想要审好题目而一味地只注重审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结果却并不总会尽如人意。在“咬定青山”的同时,我们还需尝试学习“放眼量”。
  以2010年湖北高考作文为例。“幻想”的出题,对于不少考生来说可以说是措手不及的。审题难度是并不大的,但由于他们平时对这方面的内容关注不足,很多关于“感动中国人物”“李白、李煜、李清照”等方面的素材积累也派不上用场,老师平时的“嘱咐”似乎也不太管用,很多学生在写作时觉得“晕场”,过分“胶着”于“幻想”概念本身,思路拓展不开,作文面貌平淡、平板甚至平庸,缺乏足够的亮点、厚度。
  一篇名为“幻想青春”的作文却给予我们不小的启示和不一样的看法。
  作者首先在幻想中创设了一个“与古人闲适相伴”的场景:
  “喜欢穿淡蓝色或白色的衣裳,合着自己的心情;喜欢喝纯净的、无杂质的清泉水,符合自己的心境;喜欢听淡淡的音乐,像无痕的青春;喜欢写忧伤的文字,写下自己的青春,像矿泉水一样的文字,却能灼烧每个青年的心。”
  扑面而来的清新文字首先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令人觉得淡雅而不俗,没有了习见的说教与功利之气,也紧扣了文题。
  接着作者在作品的主体部分建立起自己的框架:
  总起:“幻想照亮生命,照亮青春。我愿从古人那儿借得‘三板斧’绝技,照亮自己的路程。”
  分写:①幻想青春,能借来真诚。(以项羽、刘备等为例)
  ②幻想青春,能借来操守。(以庄子、陶潜、李白为例)
  ③幻想青春,能借来坚持不懈。(以苏武、曹雪芹等为例)
  在每一次的简约引例中,作者都以一种激赏的语言告诉读者:正是这些幻想中“借来”的每一样东西给自己带来了可贵的精神滋养,令自己受益匪浅。
  在最后的“总收”部分作者进一步告诉我们:自己所以这样大胆地幻想,是希望自己的心不曾被现实的“贪欲或懒散所阻扰”,祈祷“我的青春,我的青春岁月,我不愿她在风中飘零。”“我愿幻想,幻想与古人在一起塑造自己的世界,内心的世界”,成就自己厚重的人生。
  考试是选拔人才的战场,超拔脱俗者一定要让他被选上,这是阅卷场上每一个看到这篇文章的阅卷者的共识。那么,这篇文章的“不俗”究竟表现在何处?我们又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呢?
  本文最大的“不俗”似乎是表现在它不拘一格的引用事例的方式。作者并没有像一般作者那样为写“幻想”而一味找寻与“幻想”有关的事例,于是就使本文脱离了“牛顿的苹果、莱特兄弟的飞机”等选材俗套。作者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所选事例没有一个是与“幻想”有关的。作者似乎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不仅将平日储备的习见素材派上用场,而且在题意相吻合这一点上让人抓不到把柄,实属不易。
  但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引例不俗”只是表象,是结果。如果我们一直追根溯源下去,也许才会领悟到“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深刻含义,从而也才能学会举一反三。本文真正的“不俗”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缘情入理,增强文章的亮度。
  所谓“胶柱鼓瑟”,是指固执拘泥而不知变通。想要写出议论文的深度,于是许多人拼命地用许多“哲理性的”“深刻的”“思辨的”句子来装饰自己的文章。本文却以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惬意的古代生活图景的描摹引出“幻想”的内容,既让人在看多了说教文之后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同时开头画面中渗透出的浓浓的“情”又为下文“理”的展开做下了很好的“预热”工作,让人关注这番“幻想”画面中预示的深层意义。这样的“缘情入理”的构思,已成就过许多前人佳作,《阿房宫赋》、《过秦论》,甚至是当代哲理性很强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都属于此类。
  其次,更上层楼,提升文章的高度。
  “立足点高”是很多写作者追求的境界。为了达到这一点,许多人在作品中生硬地联系上“集体”“社会”“世界”等字眼来力图提高文章体现生活现实的高度。本文却将视角转向人的内心,所举无一不是以精神光芒彪炳千秋的历史人物。作者幻想从这些古人身上“借来真诚,与人相处”“借来节操,行走得更直”“借来坚持不懈,让我的青春更顽强”。这里,没有说“社会”却关注社会更广,没有说“世界”却观察世界更深,以一个典型化的“我”的精神追求,不仅鲜明地显示出自己的思考方向、自我“幻想”的独特感受,体现出强烈的写作个性,而且流露出一个新时代中学生应有的“心忧天下”的胸襟,表现出难得的大气,值得人赞赏。
  再次,掘题深入,展示文章的厚度。
  阅卷者看一篇文章,往往关注作者有没有很好地阐释文题,并以此评论文章内容上的高下。比如“内与外”话题(2005年湖北卷)有没有很好揭示“内”与“外”的深刻含义及二者关系,“常识”话题(2009年广东卷)有没有扣住“常识”概念的特点写出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对“常识”的看法。而对于“幻想”这个文题,阅卷者关注的是考生有没有较好地体现“幻想”的含义、意义价值,或与“现实、生命、快乐”的辩证关系。许多考生直入与“幻想”有关的实例,然后直言从中可看出的“幻想的意义”。而《幻想青春》在对中心的表现上却体现出一波三折之态:
  (一)首段:“幻想源于求知,是意识的增长。而我却愿倒退,幻想青春能回到初始,回到过去。”虽说字眼上扣了“幻想”,但不免让读者担心:作者是否故意标新立异,追求历史的倒退?
  (二)主体部分:幻想借来“真诚”“操守”“坚持不懈”,这些东西固然是作者打着“幻想”的旗号“借来”的,但这些东西与“幻想的意义、价值”有关吗?是否如2006年湖北卷与“三”有关的许多作文一样,尽管也能写“三姐”“三妹”,但毕竟与“三思而后行”的文章在切合题意体现题意的深度上不在一个档次。如果只是满足于让选材与“幻想”有一些关联,那么文章将顶多只能判定为“符合题意”而不是“切合题意”。
  (三)收束点题部分:作者那天上人间广借精神品质的大胆的幻想行为,原来是缘自于对现实人生中许多人“被贪欲或懒散所阻扰”的堪忧现象的焦灼,而“我”则愿意让自己在“幻想”中广借精神以成就“厚重的人生”的行为不单单是一种个人行为,而能够成为一种风向标,祈盼更多的现实中的人在“幻想”的体验中重塑自己更为健康、辉煌的人生,这,不是“幻想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作者不仅让我们于层层剥笋中最终豁然开朗,而且以一种完整的心理历程向我们展示了自己追求“幻想的意义”的全过程,让读者意识到:幻想、追求幻想,是极具价值的!
  让我们在评判一篇文章“不俗”的同时也来探究一下其“不俗”的原因吧!本文作者显然是有意放弃平板而选择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切入点去阐发文章主题,任笔墨驰骋于一些看似与“幻想”无关的古人古事,甚至让这些古人古事成为文章的主体内容,其胆量不可谓不大。而当读者捏着一把汗跟随作者来到“文脉”这条河流的下游,却是渐入佳境,兴味十足;而当终于来到河流的终端,迎接读者的竟然是一片豁然开朗:点题之有力、作者的匠心、文思之缜密、主题的深度、内容的厚度……
  想要让文章“切合题意”,方法当然有很多种,而作者选择的这个方式却很显然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在危机四伏的高考考场上会出现这样的“艺高胆大”者?作者的做法显然不是冒险一搏,其宽阔的胸襟,深远的忧思,开阔的眼界折服着每一个读者。所谓“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眼界的高度和思维的高度是互为因果的。单纯去模仿其行文的技巧显然只是效其皮毛,单纯讲“审题的技巧”也只能是舍本逐末。我们讲“咬定青山”,是希望我们的审题能够不偏不倚;而这“青山”到底能不能“咬”得住、“咬”得深,却是要我们好好琢磨“放眼量”的境界的。
  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很多时候,我们目标明确却思维受限;
  很多时候,我们思路开阔却目光散乱。
  既要学会执着于写作的主体不游离,又能于开阔的眼界中会行文收放自如,开合有致,这是一种功夫,也是值得我们广大考生去追求、其历练的一个境界。正如一个好的水手,既能学习在驾驶技艺上让自己的航船保证达到每一个航线的终点,同时又能在心里把世界的每一个港湾、每一个角落当作自己的终点,这样才能学会处变不惊,沉着应对每一阵波浪的挑战。不要将任何一次的成功视为偶然。要写好作文,既要练“技”,更要练“心”。在无数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独辟蹊径”的成功范例基础之上,我们不只要艳羡于它们表面的光彩繁华,更要看到它下面的“忧思情怀”“对现实的关注”“对人生质量的追求”等属于成熟心智的方面。所谓高考作文要考查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就是指的这层意思吧!
  
  杨红燕,语文高级教师。发表论文多篇,多次参加湖北省高考语文评卷工作。

咬定青山放眼量
目录

  •  / 王剑冰
  •  / 王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