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999

[ 王永西 文选 ]   

祝贺与感激

◇ 王永西

  尊敬的各位专家、亲爱的与会代表:
  大家好!
  接到第十一届“新世纪杯”全国作文大赛组委会邀请我作为辅导老师来四川乐山做大会交流发言的消息时,唤起了我久已向往的记忆。16年仿佛弹指一挥间,多少幸福的回忆、温馨的交谈、每届评委终评时的虚拟场景、对入围特等奖作品的点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内心充满着对这项活动的期盼、祝贺与感激。
  17年前,当我在已经订阅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上看到欢迎你参加首届“跨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时,我仔细阅读了赛事细则,发现它规模大、规格高、规矩严,命题新、创作实、评审快,有评论家点评,更与众不同的是凡参赛者都能获得一本获奖作文精选书,以便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于是就决定组织学生试一试。这一试,就是16届,在指导学生写作上,越来越得心应手。从此,我坚定了组织学生参赛的信心,而《跨世纪的足音》和《教授评点新世纪作文三百篇》成为我的挚友和可尊敬的老师,默默指导着我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前进。所以,借今天大会交流的机会,借此平台,对为全国中学生做长远战略规划大事的“新世纪”杯作文大赛组委会表示衷心的祝贺,祝贺此项活动像颁奖大会的圣地一样,乐山借光,届届辉煌!
  此时,我更要表达的是真诚的感谢与感激:是《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让我弱水三千,用其一瓢;是“跨世纪”杯作文赛事,让我在指导写作的同时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内容;是“新世纪”杯温馨提示的感召,让我不愿离开,屡有收获。
  不会忘记:每一届获奖的作文我基本上都认真阅读过,其中有许多佳作曾深深地打动过我,并多次在指导学生写作某一类型作文时,新世纪杯获奖作文总会首先占领我的思维阵地,心不由己、信手拈来、心悦诚服地指导学生写作。
  怎能忘记:晓苏先生那首届跨世纪杯的开场白:“二十世纪的夕阳很快就要沉落,二十一世纪的曙光马上就会升起。今天的这一群刚刚十几岁的中学生,毫无疑问是跨世纪的一代。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里,他们将不可推卸地充当各项事业的精英,其中自然包括二十一世纪的写作者。作为一家全国性的语文刊物,为新世纪发现和培养优秀的写作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于是你们就勇敢地打出了“跨世纪”杯这个鲜明而响亮的作文竞赛旗号,这是何等的睿智与发现,又具有怎样的凝聚和感召?
  怎会忘记:第一届的《走进秋天》:那“秋天的眸子,这般圆!这般亮!晶莹里,折射着七彩;透明中,叠印着丰姿;纯净里,飘逸着辉煌。……七色构成的韵致,在洒、在溢、在泻、在淌——从坠着石榴、柿子、板栗的枝头滴下来,从挂着扁豆、丝瓜、葡萄的藤蔓上滴下来,从结着稻谷、高粱、玉米的穗子上滴下来。”变化多姿的句式,生动丰富的词汇,多种多样的修辞,给读者一种诗情画意般的享受。
  谁会忘记:第二届的《遗憾》,原本聪明好学的男孩在商品大潮中沦为一个流里流气的小商贩,取材非常现实,主题相当严肃,语言极其准确、冷静而深沉。那“我吃惊地望着那张稚气未脱的脸,努力去寻找我记忆中的酒窝和希望中的眼睛。”留个读者的是一种沉郁的美感。
  不曾忘记:第三届的《尴尬瞬间》,从“乞丐”、“见鬼”、“钢笔”三个侧面选材,由三个发生在瞬间的尴尬故事组成,像三篇小小说,全文没有一句话的议论;又像三则幽默故事,幽默风趣,简洁明快,富有艺术魅力。这样成功的语言运用,巧妙选材,真是难能可贵。
  忘记不得:第四届的《牵挂》,“牵挂是用情感的细线连起两颗孤独的心。”“牵挂别人的人正是在牵挂着自己。”“失败与孤独是失去牵挂的结果。”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处处都有格言的味道。启迪读者,催人奋进。
  借助着时空转换,乘坐着宇宙飞船。转眼到了新世纪,抬眼望去,一篇篇更加璀璨夺目的新世纪美文扑入读者的眼帘。
  你看:那《想到什么说什么》的作者张涛,机智地把第五届“新世纪”杯大赛的十二个题目串联在一起,全部融入到一篇作文中,切题睿智;构思巧妙, 内涵丰富;风格自由洒脱,幽默中蕴含哲理。采用解构理论的写作策略,大胆突破一题一文的固定模式,真正体现了驾驭材料、信手拈来的高手笔。
  你想:那《一日三餐》中“民工”与“猫”的特写对白。选材上,巧妙地运用了小标题:“一个民工的三餐自述”和“一只猫的三餐日记”,描写农民工之苦,抛开了习惯套格,抛开了矫揉造作,不在于写他们的饿,反在于写他们在得到劳动报酬后吃喝的香;而老板家的猫,一日三餐,有人伺候,却食不甘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生动性和独特性。立意上,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让对比鲜明、立意深远而深思回味。
  你听:那《妈妈生我的时候》的痛苦呻吟,接着是周围听到我哭声之时的欢乐祝福声。作者巧妙地采用重章叠段手法,一连三次使用“我很想知道,她生我时可曾想过……她一定……但她一定……她一定希望我……”的结构框架,从“相貌、”“性格”、“品质”三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总分总结构,让我一面拜读美文,一面回味妈妈的心迹,从而指导我们认真生活,回报母亲。
  你说:这届《我在父亲眼里》的李晓文,靠矛盾架构文章,以“父亲在我眼里”的叙述方式,写“我在父亲眼里”的内容,看似矛盾,实则合情入理,恰切地反映了作者对父亲的复杂情愫。文章开篇以写景入题,浑然天成,毫无矫饰之感;语言平实晓畅,“他摸着他的衬衣袖子告诉我,你妈妈洗衣服时,总会将我很脏的袖子洗得洁净如新。你,衣服也洗得蛮干净的。”情感真挚,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
  期盼中,每届都能给我喜出望外的结果,进而牵引我品读、领会、传播、指导再创作。久而久之,一位位专家的身影浮现于眼前,一个个参赛选手的美文尽在心底。在仔细地阅读品味中,我读出了于漪、王蒙、碧野、王先霈、邢福义、刘国正、余光中、苏立康、迟子建、方方、毛志成等著名作家、评论家对青少年的关爱和扶持;我读出了谭根稳、胡亚敏、晓苏、剑男、石在中、左晓光等一大批为这项赛事辛勤耕耘者的足迹与欣慰;我也读出了教育家、导师们对小作者的褒奖,更品尝到了前辈们灌溉中国古代君子之风的遗韵,传承楚国文化的流风,值得我们晚辈学习和发扬。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只能挂一漏万,聊表我对此项赛事的祝贺和感激之情。
  去年,一篇《妈妈生我的时候》,赛委会通知我领奖,未能如愿;今天,借“爷爷的爱,像土地那样厚重”的作者领奖之际,来到天府之国,乐山大佛的脚下,叩拜圣灵,期盼后俊。让我们跨越城乡之栅栏,触摸民族文化传统的根系,寻找生命的泉源。在爷爷真实而感人的身影、朴实而纯净的心灵与博大而深爱的胸怀下,学习和传承我们民族的文化,为这项光荣、艰巨而伟大的活动增添色彩。祝愿前辈们福体康泰,提携后俊!祝愿同行们身心健康,幸福快乐!祝愿明年的作文大赛虎跃乐山,再添辉煌!
  朋友们,有缘明年再相会。

祝贺与感激
目录

  •  / 王剑冰
  •  / 王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