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点赏析
《千叶瓶》是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的一个小短篇。小说围绕给家中的花瓶画绿叶展开,通过画绿叶过程中主人公心灵、行为的改变,表达了应该积极地对待失误和现代人需要涵养心灵、反思自我的主旨。文章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主人公“他”无意间在素白的花瓶上误画了一道弯线,使得花瓶“破了相”。面对这样的失误,他没有采纳妻子将花瓶“弄脏的一面朝墙”的建议,也没有听从女儿“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干吗着那么大急”的劝告,而是怀着忏悔的心理,小心翼翼地将“涂不掉的那道弯线”勾勒成一小片绿叶,并且从“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这是一个忏悔者对自己失误的弥补,是一个有心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一个执着者对自己应负责任的担当。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他精心描摹,细致勾勒,终于在瓶体上画满了千片绿叶,绿叶与花瓶相得益彰,堪称雅致秀美。一个不经意的过失,经过施事者的主观努力,化弊为利,变废为宝,竟然造就了一个工艺品,这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暗示我们面对失误、困难、障碍的时候,该以怎样的心态和行为去积极地面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小说的结尾中来客的感叹“如果那些对社会负有更大责任的人士,都能有你画千叶瓶的心思,该多好啊!”便具有了卒章显志的意味。
小说更深层的内涵还潜藏于画千叶瓶过程“他”心灵的微妙变化中。刚开始时,他只是一种单纯的“后悔”的心情。然而,随着花瓶“绿化”的不断扩大,他的后悔“接二连三”,他后悔小学时、上山下乡中、进城及提干后、与妻子生活过程中自己各种各样的缺点、失误,在不断的忏悔与反思中,“他的脾气好多了”。可以看出,画绿叶的过程,就是主人公反思自己一生的过程,就是检讨灵魂、滋养心灵的过程。心灵获得的绿化、滋养使人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自己主观上更对自己心灵由苍白荒芜到青翠丰润喜悦不已,他画花瓶的速度越来越慢,越来越用心,甚至当妻子问他累不累的时候,他由衷地说:“我还真怕那画满的一天到来呢。”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许多人为名利而忙碌着,追求外在的物欲,无暇顾及自己的心灵,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的那样:“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时,要记住,给自己的心灵覆盖绿色,让心灵获得滋养,获得丰润,获得提升,让人回归自己的本性,找回生活的真谛,享受心灵的平静和充实,感受生活的温馨和价值。这正是这篇小说传递给我们的深刻意蕴。
难点指津
这篇小说语言平实,意蕴丰富,结构严谨,上下文之间多处设有伏笔,前呼后应,显示了精巧的构思和布局的匠心。我们只有扣住一些关键的语句,才能找到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
小说的开头先写花瓶的“造型一般,素白”,这是为接下去以花瓶的“空白”象征、暗示人物“心灵的苍白”做铺垫。接着,写主人公买笔,“他本是要拿黑色签字笔,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绿色的……笔尖滑动的感觉和呈现的绿色都让他愉快”,绿笔的选择含蓄地表明了主人公以往对绿色的忽略以及内心深处对绿色的渴望。当主人公写回忆录的时候,“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暗示主人公从来就没有梳理、思考过自己的大半生,其心灵一片混乱和芜杂。可以说,文章开头的三段看似闲笔,但仔细品味,无一不是为下文做了精心铺垫。
首先引起读者深思的当属第七段“(他)每天总得花两三个钟头在瓶子上画树叶……不过他脾气倒好多了”,为什么画绿叶会让脾气好多了?绿叶怎么会有这样的功效?小说至此主旨隐隐出现。接下去,“我还真怕那画满的一天到来呢”则更引发我们的推敲、思考。小说到最后写“千叶瓶是无价之宝”,借朋友口说“如果那些对社会负有更大责任的人士,都能有你画千叶瓶的心思,该多好啊”,虽仍未直接道破主旨,但全文处处旁敲侧击,蓄势至此,主旨已是不言自明。全文含而不露,处处引人深思,在咀嚼、品味中最终让人豁然开朗,深受启迪与警醒,获得思想与审美的双重享受,这正是这篇小说的魅力所在。
考点训练
1.为什么“他”在画千叶瓶的过程中,脾气会好多了?
2.千叶瓶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是,为什么“他”却认为是“无价之宝”?
3.这篇小说给当代人以怎样的启迪?
附:参考答案
1.画千叶瓶的过程,就是他反思一生的过程,是他灵魂获得滋养、纯净、提升的过程。心灵的改变导致了他的性格的改变。2.千叶瓶让他看到了心灵的荒芜,获得了灵魂的提升,让他重新明了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这比千叶瓶本身贵重得多。3.见“美点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