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648

[ 张德民 文选 ]   

本月阅读模拟题

◇ 张德民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完成1——8题。(32分,每小题4分)
  影响人类的四种植物
  越洋贸易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一些原本只生长在某个地区的植物从此跨越万水千山,传播到遥远的异地。植物的传播看似波澜不惊,但却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们不仅改变了数十亿人口的日常生活,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让世界上瘾的烟草
  烟草源自美洲,将之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却是欧洲人。1492年10月12日,在哥伦布踏上美洲海岸第一天所记的航海日志里,就写着几种当地人送来的礼物,其中之一就有“发出独特芬芳气味的黄色干叶”——烟草。只不过当时这些叶子被扔在甲板之上,无人问津。半个月后,哥伦布的航队到达古巴,水手们惊奇地发现一些土著人在吸食那些卷成筒状的黄色叶子,口鼻中不时冒出缕缕青烟。不少水手也试着效仿,成为欧洲最早的烟民。
  烟草随着哥伦布船队的返航最先来到西班牙,不久后传到葡萄牙,紧接着又迅速传到欧洲其他地区。1580年,烟草经葡萄牙传入土耳其,随后辗转进入伊朗、印度、日本等国。1575年左右,西班牙人用一艘大帆船将烟草运到菲律宾移植,烟草在那里迅速成为赚钱的作物。1600年前后,福建的水手和商人又把菲律宾烟草带到中国。烟草的栽培与使用就像一大块石头扔进池塘后激起的涟漪那样,一波波扩散出去。到了1620年时,烟草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全球性作物。
  烟草之所以能被普遍接受,一方面是人们曾认为它有神奇的药效。16世纪的欧洲,几乎所有医生都把烟草当“神药”使用,用它来医治牙痛、肠寄生虫、口臭、破伤风甚至癌症。更有一种迷信的说法认为烟草可以治疗黑死病,当年英国伊顿公学每天早晨都会用鞭子逼着孩子们吸烟以躲避瘟疫。另一方面,吸烟具有独特的自娱自乐功能,深受贵族和老百姓喜欢。上流社会的人士为保持优雅风度吸鼻烟和雪茄,一般民众则热衷于抽烟斗和卷烟。不管怎样,劳累一天后能叼着烟卷和朋友们一起喝上两杯啤酒,无疑是莫大的享受。
  所以,当反对吸烟的人士不厌其烦地指出烟草的种种危害时,瘾君子们依然在悠然自得地吞云吐雾,所有的排斥情绪和法律手段似乎都不能阻挡全世界的吸烟风潮。今天,全球烟草制造业已发展成一个巨大产业,成为许多国家主要的税收来源之一。
  掀起两场重要战争的茶叶
  茶叶,另一种让人上瘾的植物,但却没有危害。众所周知,中国是最早熟知茶的生产及加工技术的国家,但由于一直采取限制性贸易,饮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仅限于中国及其周边一些国家。茶的全球传播,得益于阿拉伯人的中介作用。大约公元850年时,阿拉伯人通过丝绸之路获得了中国的茶叶。1559年,他们把茶叶经由威尼斯带到了欧洲。
  在当时的欧洲,饮茶当属贵族生活的一部分,由于价格高昂,只有很少人能喝得起茶。到17世纪初,独具慧眼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看准了茶叶贸易的商机,花了整整66年时间,最终取得了与中国人从事茶叶贸易的特许经营权。
  此后,东印度公司每年都要从中国进口4000吨茶叶,但只能用白银购买。当时每吨茶叶的进价只有100英镑,东印度公司的批发价格却高达4000英镑,获得了巨额利润。不过,在英国国内,用于购买中国茶叶的银子却日渐稀少。为筹措白银,东印度公司竟向中国非法输入鸦片,对中国造成了巨大危害,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有趣的是,导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同样是茶叶。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英国人决定在印度引种中国的茶树,自行生产茶叶。1848年,东印度公司派经验丰富的皇家植物园温室部主管罗伯特·福琼前往中国。或许是福琼真的拥有好运气(“福琼”在英文里就是好运的意思),他带回了2万株小茶树和大约1.7万粒茶种,并带来8个中国茶叶工人和茶农。此后,印度的茶叶开始取代中国的茶叶登上贸易舞台。到1890年,印度茶叶占据了英国国内市场的90%。中国在这场贸易战和商业间谍战中完全落败,成为彻底的看客。
  茶叶在欧洲的风行,最终导致了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生活习惯的改变。比如,在下午5点钟喝下午茶成为许多英国家庭约定俗成的习惯。通常用银壶泡上足够的好茶,然后倒入精制的茶杯中慢慢品尝,当然还需要伴以精美的小点心。下午茶时间可以说是一天当中充满温馨、其乐融融和传情达意的美好时光。
  导致人类大迁徙的甘蔗
  喝茶直接导致了对糖需求量的增加。糖是从甘蔗汁中提取出来的,最早的甘蔗种植出现在亚洲。当亚洲人在品尝糖的甘甜时,欧洲人只能从蜂蜜中体验类似的感觉。直到11世纪,东征的十字军骑士在叙利亚王室、贵族和高级神职人员的餐桌上才能看到糖,享用高价进口的糖成了一种炫耀财富的方式。
  新航路开辟后不久,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开始在加勒比海地区种植甘蔗。甘蔗种植园如雨后春笋般地在这些岛屿上迅速增加。在英属巴巴多斯岛上,这个仅有43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竟有900多个甘蔗种植园。糖产量的增加导致糖的价格急剧下降,糖得以进入千家万户。
  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不仅是在饮食上,它直接导致了跨越洲际的人口大迁徙,不过这是在贩卖黑奴贸易的强制下发生的。相比烟草而言,甘蔗的栽培费时且费力,它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当欧洲国家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殖民地大肆兴建甘蔗种植园时,他们首先想到从非洲运进大量奴隶来进行劳作。结果,加勒比海地区乃至南美地区的人口构成,随着甘蔗种植园的不断增加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据统计,16世纪以后的300年间,从非洲贩卖到美洲从事包括种植甘蔗在内的大种植园劳动的奴隶高达1170万人,最终仅有980万人活着到达目的地。所以说,糖的甜蜜是与奴隶的血与泪掺在一起的。
  养活了世界的土豆
  曾几何时,“土豆烧牛肉”是一种让我们羡慕的现实生活标准。但从历史上看,土豆确实因为养活了更多的人而改变了整个世界。土豆产量高,适于各种生长条件,它所含有的丰富的淀粉可以提供一定的营养价值,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农作物。土豆的原产地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新航路的开辟者们把它带到了欧洲,随后便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世界的第四大农作物。
  土豆的出现弥补了谷物收成不足所带来的粮食短缺。在中世纪的欧洲,一亩土豆田和一头奶牛就可以养活一家人。1845~1847年,一场突发的植物枯萎病横扫爱尔兰,几乎摧毁了当地的土豆种植业。短短两年内,就有一百多万人死于饥饿、斑疹伤寒和其他疾病。它甚至导致一百多万爱尔兰人移居美国。在战争年代,土豆的作用更不可小视。1756~1763年,欧洲发生了“七年战争”。尽管法国、奥匈帝国和俄国多次入侵普鲁士,摧毁了地表的农作物,普鲁士人却靠生长在地下的土豆躲过了灾难。侵略国看到了土豆在普鲁士国家恢复中的重要作用后,它们的政府很快便采取措施引导农民种植这一神奇的作物。
  土豆对世界的意义在于它养活了更多的人,其亩产量是谷物的3到4倍,它因而能够代替谷物满足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在俄国和东欧,土豆代替了面包成为贫穷百姓的主要食物。水煮和火烤的土豆比面包更便宜但具有同样的营养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人们正是因为食用了土豆,才提高了健康水平,也因此能够产生更多合格的劳动力用于拓荒和补充不断因饥荒导致的人口下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得以继续,土豆有着独特的功劳。
  (选自《科学大观园》)
  1.下列有关“烟草”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烟草原产于美洲,后来经欧洲人传播到世界各地。
  B.1492年,哥伦布的航海日志里“发出独特芬芳气味的黄色干叶”的文字是关于烟草最早的记录。
  C.1600年,福建的水手和商人把菲律宾烟草带到中国以后,烟草才成为不折不扣的全球性作物。
  D.全世界的吸烟风潮使烟草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并且成为许多国家最主要的税收来源之一。
  2.下列叙述不能说明“烟草之所以能被普遍接受”的原因的一项是()
  A.人们认为烟草有神奇的药效,可以用来医治牙痛、肠寄生虫、口臭、破伤风甚至癌症等。
  B.吸烟有独特的自娱自乐功能,是上流社会的人士优雅风度的象征。
  C.烟草可以缓解人们紧张的工作压力,给人带来莫大的精神享受。
  D.人们对烟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一直以来没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3.下列有关“茶叶”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叶是一种让人上瘾但对人没有任何危害的植物。
  B.东印度公司每年都要用黄金从中国进口大量的茶叶,并从中获得巨额利润。
  C.16世纪,茶叶刚刚被带到欧洲的时候,由于价格昂贵,很少人能喝得起茶,于是饮茶成了贵族生活的一部分。
  D.19世纪中期,中国茶树在印度引种成功以后,印度的茶叶开始登上贸易舞台,茶叶贸易占据了国际市场的90%。
  4.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丝绸之路为茶叶在全球的传播创造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B.中国是最早熟知茶叶的生产、加工技术以及对外贸易的国家。
  C.中国与英国在茶叶贸易上利益的不均衡是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D.茶叶在欧洲的风行,让英国人在世界上首创了喝下午茶的习惯。
  5.下列有关“甘蔗”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甘蔗大面积地种植最早出现在亚洲各国。
  B.新航路开辟后不久,欧洲一些国家的甘蔗种植园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C.相对烟草而言,甘蔗的栽培并不十分容易,一般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D.甘蔗种植的不断扩大,使美洲一些地区的人口构成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6.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品糖风气的日渐形成,对糖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大大弥补了人们喝茶的种种不足。
  B.在11世纪的欧洲,糖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享用高价进口的糖成了一种炫耀财富的方式。
  C.糖之所以能进入千家万户,不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奢侈品,是因为甘蔗种植园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兴起。
  D.从某种角度上说,糖的甜蜜往往伴随着罪恶的奴隶贸易制度。
  7.下列有关“土豆”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土豆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新航路开辟以后美洲人把它带到了欧洲。
  B.在所有农作物中土豆产量最高,且适于各种生长条件。
  C.土豆因为含有十分丰富的营养价值,而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农作物。
  D.历史上一场突发的植物枯萎病对土豆种植业的影响,导致一百多万爱尔兰人移居美国。
  8.下列推断与原文意思相吻合的一项是()
  A.欧洲“七年战争”期间,土豆为普鲁士人躲避灾难产生过神奇的功效。
  B.土豆亩产量是谷物的3到4倍,因此它可以代替其他作物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
  C.要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产生更多合格的劳动力,就要大力推广土豆种植,食用更多的土豆。
  D.因为土豆比面包更便宜,因此在俄国和东欧,土豆依然是贫穷百姓最主要的食物来源。
  二.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9—12题。(30分。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分;翻译题18分)
  孟德传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中,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兮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孟德传》文/苏辙)
  9.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不获如志实现
  B.以其衣易一刀十饼交换
  C.取草根木实食之 野果
  D.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到,往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是()
  A.以其子与人/不赂者以赂者丧
  B.而逃至华山下/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C.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虽列于天地可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吻合的一项是()
  A.孟德曾是一个逃跑的士兵,年幼时喜欢山林之趣,自从入伍以后就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志向。
  B.孟德休了妻子卖了儿女以后逃到华山的深处,吃草根野果为生,时常遭遇恶疾侵袭,好几次还险些被猛兽所食。
  C.孟德后来到了商州被哨兵所擒,知府看他不像作恶之人,就让张安道把他安置在秦州做一般的老百姓。
  D.作者引用老虎吃人的轶闻,不仅让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而且也为下文的立论和进一步探讨作铺垫,较好地体现了传记文学的写作风格。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9分)
  译:
  (2)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9分)
  译:
  三.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完成13题。(16分)
  南 邻①/杜 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②,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①杜甫住在成都城西浣花溪时,南邻有朱山人。本诗写作者访朱,同出游泛溪,月上后送诗人回家。②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古代庶人不用冠,只用巾裹头。
  13.(1)在诗人笔下,邻居的自得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赏析。(8分)
  答: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分)
  答:
  四.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14—17题。(22分)
  “桑梓”趣谈
  现代文学“荷花淀派”的主创者孙犁有一对联曰:“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其意为:睡梦中主人常常痴迷于寻找回乡的道路,人到晚年会越来越想念自己的家人与故乡。其中“桑梓”应解为“故乡”之意,这主要是由其文化历史积淀所致的。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对“桑”、“梓”赋予了特有的文化意象。
  《诗经·小雅·小弁》第三节有诗曰:“惟桑与梓,必恭敬之。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离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这首诗共八节。就全诗看,应是一首被父亲放逐的人抒发心中哀怨的诗。所引诗句可翻译为:桑树梓树爹娘种门前,敬它如敬祖先。儿子哪有不敬父,孩儿怎不把母恋。谁人不是爹生皮和毛,谁人不是和亲娘血肉连。老天既然生了我,为啥时乖命又蹇?从诗句中不难理解到,“桑”、“梓”一词已隐含了父母的因子,而父母之地,就是故乡之渊源。因此后来的文人墨客们便干脆以“桑梓”喻指故乡了。
  汉代张衡在《南都赋》中,就有“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的咏叹。人的一生一世应当致力于孝道,胸中永远念着故乡、家人。这里的“桑梓”就是故乡了。晋人陆机在《百年歌》中叹道:“辞去官禄归桑梓,安居驷马入旧里。”辞去官职归还俸禄回到故乡去,驾着马车回到从前的家乡平安过日,这里的“桑梓”显然也是喻指故乡。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祖籍河东解县,即今山西运城。但他生长于长安,在那里又有段辉煌的人生历程,因此视长安为自己的故乡。他被贬后,也无法淡忘对它的记忆,因此诗中常常流露出对长安的深切思念。在《闻黄鹂》中,诗人将思乡之情写得真切,具体感人:“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不思还。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先说“误落千万山”,实言被贬之后,再说“身同伧人”,自己已同化为粗野流放之人,哪有“不思还”之理。因此家乡的件件生活小事时时牵动着诗人的心绪,顿生思恋“桑梓”之情。
  古人对“桑梓”这一文化意象的发掘与应用,在今人中得到彰显与升华。如果说古人多在抒一己之情,解个人之悲,往往产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种用意仅仅停留在“小我”的理念之中,那么今人则多把个人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出“大我”的理念,达到了超越“自我”的境界!
  党的好干部孔繁森牺牲后,人们用挽联高度评价他的崇高品质:“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如冈底斯山。”这里的“两离桑梓,独恋雪域”,就是说孔繁森两次离开故乡山东聊城,听从党的召唤,毅然到西藏岗巴县工作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这就是今人对“桑梓”文化意象层面的丰富与升华。
  因此,我以为“桑梓”所蕴含的文化特质,是古今相通、一脉相承的。
  (选自2009年《中国教育报》文/谢本梓)
  14.从《诗经》看,“桑梓”最初的含义是什么?今天我们最通俗的理解又是什么?(5分)
  答:
  15.文章第六段与最后一段是否矛盾?简要说明理由。(5分)
  答:
  16.试举出一些与故乡有关的诗词或俗语,你从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6分)
  答:
  17.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6分)
  答:

本月阅读模拟题
目录

  •  / 克塔维奥.帕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