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时候就知道,钱有“大钱”和“小钱”之分。那时,民间散落着许多古钱币,清代和民国的居多,当时称用银子铸成的银元为大钱,黄铜铸成的铜板为小钱。我们小孩子玩的都是小钱,上面有“康熙通宝”“道光通宝”字样。“大钱”很稀奇,上面有袁世凯的头像,一般不大敢公开示人。
在儿时的记忆里,人民币的元和角就是大钱,分算小钱。我的家乡被两条河环绕,到区里和县城都得坐渡船,一人一次收两分钱。这在买票时往往出现尴尬,一船人多是熟人,咋好意思只给自己的两分?中国人好面子,在乡小学当教师的母亲尤其如此,结果总是她抢先把一船人的票全买了。虽是小钱,但积少成多,且我家也并不宽裕。船老板是母亲的学生,看不下去,便想出了个办法。凡母亲一上船,他便高声喊道:“唐老师,你没零钱,我给你记账了,月底一起结吧。”这样,母亲就可以不用掏钱了,其他人也不用给母亲买票。
母亲还有一个学生,毕业后回家务农,我们家买过他一次烧柴,差五分零钱,母亲应承以后给他。几天后,他特地走十几里地来收那五分钱,窘得满脸通红,嗫嚅着开不了口。事后,我说这人太小气了,母亲说,小钱也是钱,五分钱可以称大半斤盐呢。要理解农民,他们太穷了。
小钱也是钱,成了母亲的名言之一。后来工作了,有了固定的收入,逐渐知道了“人无横财不富”,靠“抠”是发不了大财的,反倒大手大脚起来,既然挣不了大钱,那就把小钱用得洒脱些吧。
当然,要把小钱用得洒脱也不容易。早年参加了一个名家云集的文学笔会,分手时,不免“执手相看泪眼”,全是难舍难分、情深意长的样子。但车一启动,车上一名老作家便破口大骂一位还在车外频频挥手致意的名老诗人。原来,前一天买土特产时,名老诗人借了名老作家几十元钱,忘了还,名老作家碍于情面不好索要,但这一别又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碰头,这几十元钱打了水漂,如鲠在喉,只好谩骂一通解解气。
大钱与小钱的关系是辩证的,是一个哲学话题,单从这一点看,我的母亲算得上是一个朴素的民间哲学家。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