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670

  

本月作文模拟题

◇ 沈 阳

  一.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网”:人情网、关系网、知识网、校园网、电信网、互联网……人们无不在网间学会生存,不少同学还学会了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请以“网”为话题,选一个角度,自选体裁,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二.写作引导
  话题作文是广大学生经常练习并非常熟络的一种作文模式。一般的学生都能够驾轻就熟,较为优秀地完成既定内容。但很多情况就是在这看似熟悉中发生了一些不必要的纰漏,在此提出来,以供大家对照参考。
  1.虽然题目已经给出了“话题”,但学生依然难以确定最佳立意。
  既定的“网”,看似有形,但也无形。如果我们单纯从“网”本身的物质本性来加以理解和挖掘,固然也可以成就一篇中规中矩的文章,但从“发展等级”来看,似乎就要弱了一些。如果掉转枪头,从“网”所蕴含的抽象特性来推敲,也容易偏离既定的航线,走入“形而上”的精神误区。类似的情况,不是单纯存在于此刻此题的,而是针对话题作文的独特魅力,很多学生都容易苦恼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尽最大可能调动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多多观察生活,多多了解社会,多角度、多侧面地积累生活素材和人生感悟。
  2.在文章结构上,我们的学生容易偏于一面而难以兼顾其他。
  一篇理想而精致的文章,应该是丰满而灵动的,既有预设的内容,流畅的线索,也应该有完整扎实的结构模式。这里所谓的“结构模式”,指的是作文中的前后衔接,呼应,烘托,渲染,也指的是学生有意识地“经营”自己的产品,“打造”自己的话语结构,“和谐”自己的语言特色,“均衡”篇章的前后框架。而在现实写作中,我们的学生易于“剑走偏锋”,在努力求新求异的时候,不顾及理应有的全面和完整,这样就容易导致偏颇和自说自话等毛病。这一问题的解决,还是要依托写作前的努力规划和通盘考虑,尽可能细致入微到每一个段落,每一个细节。
  3.在写作技巧上,多采用自己所擅长和熟知的手法,多展现自己的坦诚和真挚。
  古人云: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瀚藻。学生在写作时,理所当然地调动自己的所知所感来尽最大可能抒写人生,挥洒热情,但亦应时时采用自己早已烂熟于心的各种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自己的心中所思。很多时候,一个句子或一段文章,就是因为使用了简简单单的几种修辞手法或其他写作手法,就可以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而这些地方,也往往是写作者真情投入的地方。我们的文章不缺乏“情调”,但实实在在地匮乏写作者的真诚。试想一个缺乏诚意,漠视他人的人,又是如何写出让他人感动不已的文章呢?正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三.示范作文
  红尘如网
  李 瑶
  时光的流水是岁月的钟摆,载着一些人和事情,去了又来!纯真的校园民谣已被时尚的RAP,蓝调和激烈的DJ所取代。红尘如网,虚拟飘渺。它漫无边际,让你无所遁形。有的人沉溺其中,有的人越陷越深,有的人早已看破了红尘。
  如陶潜,他本“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乡野人情,宁静恬淡,那是他的追求;山如眉黛,水光潋滟,那是他的所爱;归园田居,与鸟同作,那是他的归属。可是误入尘网的他,一去就是三十年啊!最蓬勃的韶华已经逝去,事与愿违的他还能有几个三十年?他耗尽整个青春才冲破尘网,才有超脱物外的洒脱,才使灵魂获得自由与憩息。
  至少在生命的终结之时,他享受到了最初的那份安详和纯净。
  所以,为自己斟一杯清茶,在似有似无的香气中,在袅袅的雨雾里,过滤尘世的铅华。一生难道就这样陷入红尘之网中吗?
  如林黛玉,本是一朵阆苑仙葩。她的文采大度,她的笑靥倩影,她的聪慧灵秀可谓是天上人间难寻难觅的,可是她今生偏偏遇着了柔情似水的宝玉。尘网困住了那个本体弱多病的女子,最后只落得吐血而亡。
  为什么不看破红尘之网?奋发图强,乐以忘忧,或许有些无奈;烛灯黄卷,孜孜不倦,或许有些寂寥;悬梁刺股,囊萤映雪,或许有些孤独。但是这才是超然物外的追求,生命才得以焕发它的灵性,获得无限的宁谧和永久的升华。
  青涩的我们,总也忘不了童年的纯真和自在。那时的我们未经历人事,未到红尘中走一遭。而现在的我们早已被时光磨平了棱角,被红尘之网羁绊不能向前。
  我们曾幻想初恋的美好,却过早地陷入了情网;我们曾体验网络的便捷,却被虚拟的世界所迷惑;我们渴望独立,渴望挣脱父母的怀抱,却一次次被现实打倒。红尘用美丽的泡影给我们制造了一副假象,让骨子里的无数个蚂蚁沸腾,唤醒内心的惰性。
  红尘之网,缠得我们喘不过气,所以,振奋心情,坚忍顽强 用尽全身的力量冲破这网。让我们在雨后撑起一把油纸伞,走一段细雨如织,走一段薄雾浓云,走一段山野小径!走出红尘,走进生命最原始的田野!

本月作文模拟题
目录

  •  / 克塔维奥.帕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