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诗词包
刘长卿,中唐诗人,出身寒微,早年苦读,屡试才及第,入仕后因刚直犯上,两遭贬谪,命运多舛,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一生大部分时光在颠沛迁徙中度过,长期抑郁寡欢,诗作主要抒发怀才不遇之感,迁谪之怨,离别之苦,山水之趣,诗风淡雅,简练含蓄。
此诗既是送别诗,又是一首自伤之诗。李将军战功赫赫,威震边疆,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年老时竟被遗弃,到处流落。此诗表现了对朋友忠勇为国的敬佩和晚年遭遇的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不禁也想起自己,借事抒怀,发出“日暮欲何之”的浩叹,英雄末路,扼腕叹息。
首联,落笔气势宏大,今昔对比,曾经叱咤风云指挥千军万马的老将,可如今只能流落在江汉边,悲愤之情,破空而来。
颔联,退役之后,两袖清风,身无长物,但仍然惦念着清明的世事,可见其忠君爱国,如此良将可是有谁知道?到头来还是流离失所,老无所养,讽刺当朝政治之腐败,皇上之失察,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颈联,回顾自己镇守边关,独挡一面,边关太平,有如飞将军李广在世。轻生,指舍生忘死,为国抗敌。这功绩有谁能知呢?只有身上那把佩剑知道,其实就是指自己知道罢了。忧国忧民者常引此句表示自己情愿为国牺牲奉献的万丈豪情,其中隐含着不为人知的惆怅和落寞。千古名句写得豪迈雄健,气势恢宏,“静”、“知”二字用法极妙,两字构成矛盾,形成张力,边关平静,何人所为,世人应尽知,可是自己的牺牲与奉献只有宝剑知道。
尾联,老将晚景凄凉,在暮色苍茫的江边徘徊,踽踽独行,茫然不知走向何方,唉!“何处是归程”。寓情于景,其中“日暮”一语双关,既指天色已晚,又指人生及命运走向穷途末路。
战功卓著,威震四方,精忠报国,清正廉洁的老将军晚景如此凄凉,反映了诗人对当朝者的讽刺,也从侧面反映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愤。全诗感情激越,慷慨沉郁。
李煜,南唐最后一个皇帝,是一位人生错位的皇帝,作为文人是成功的,作为帝王是失败的,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词作以失国为界,亡国前词作洋溢着轻松与快乐;亡国后词作浸透着绝望与哀鸣。此词追述了北归臣虏时,最令人屈辱痛心的一幕。
上片,坐拥皇权,意气风发,自鸣得意。下片,归为臣虏,家国尽失,饮恨含悲。“四十”句,从时间与空间写三代国君已历四十载,地域辽阔,约三千里。用远处和大处着墨的手法,给全词宏阔背景,为下文由盛转衰作铺垫。“凤阁”句,“雕栏玉砌”的楼台殿阁,极言帝王豪奢的生活;“连霄汉”,夸张宫室高大巍峨,直入云霄。宫室内种植着奇花异草,玉、琼极言其美丽无比,“烟萝”,指像烟笼萝缠,给人缥缈之感,如人间仙境。以上四句从宏观视角,运用夸张手法,极言亡国之前帝王的豪奢生活。“几曾”句,转折启下,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一旦”句,开宝八年(975年)宋军灭南唐,后主肉袒受降,归为臣虏,辱封为“违命侯”,“违命”指其抗诏不朝及出师抗拒。“沈腰潘鬓”的典故,代指人瘦发白,从外貌的变化写出内心极度的痛苦。“消磨”,言其度日如年。
在所有的伤痛之中最难忘的一幕是什么?仓皇辞庙,奏别离歌,垂泪宫娥。阶下之囚告别仪式写得哀婉欲绝。辞别宗庙,江山毁于自己之手,愧对列祖列宗,奏着悲伤之曲,听之潸然泣下,这一曲无奈的生命挽歌,“流水落花春去也”,大悲无言,只能“无语凝噎”。归臣虏、辞庙日、对宫娥,叙述连贯,用语愈来愈悲,描绘愈来愈细,场面愈来愈近。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亡国俘归痛苦的形象。千愁百恨之中,词人选取典型细节追忆辞庙日的具体场景,足见悲痛之深。
此词是词人命运与创作的分水岭,可谓浓缩词人的悲喜人生。盛衰对比,透露出人生的无常与苍凉。兴亡荣枯,欢悲贵贱,巨大落差,“天上人间”,道出千古词人心中“一江春水”之愁。
——何正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