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题综览
2012年各省市的高考试题对文言文的考查,基本上没有脱离考试说明的要求——除了规定背诵篇目中的“识记”外,其余多归入“理解范畴”,而且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单独命题):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而、乎、乃、其、且、所、为、以、于、与”等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单独命题):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多放在句子翻译里,词类活用有时放在实词意义解释内):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单独命题)。
除此之外,还要求考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分析概括相关内容等。它们基本涵盖了课程标准规定的高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具体体现在各省市的文言文中,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
统计结果表明,全国17套试卷的选文体裁呈多元化趋势,涉及传记、游记(福建)、议论文(湖南)、书信(浙江、天津)、表(江苏)、堂记(上海)等文体,其中以人物传记类叙述性文章占主导(共计12篇,重庆为《战马记》)。
从选文来源看,叙述类文章直接来自传统正史的材料8篇,其余或来自专人集,或来自《世说新语》,或来自地方志。这些文章无论选自哪个朝代、何种文本,所传人物都以正面形象出王见且以男性为主。作者要么突出其道德品质,要么反映其非凡才华或能力,要么彰显其个性操守,要么表现其行事有方,要么透露他爱护百姓,如全国卷郭浩奋勇抗击金人、全国新课标卷萧燧恪尽职守、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广东卷陶澍的实心任事等。他们身上都闪烁出人性的光辉,体现出人格的魅力。
从选文朝代看,今年的文言文阅读考查文本与2011年不同,不以明清为主体(明代的有山东、福建、重庆,清代的有广东、安徽、四川、天津),而多出自明清之前,尤以宋朝居多(全国大纲、浙江、全国新课标、北京、湖南、江苏)。另外,湖北和辽宁都出自晋朝,上海出自汉朝。而且,它们多来自正史、名人文集。表明命题者有意引导学生在平时多关注这些方面,同是也突出了选材的个性化和所选材料的宽泛化。
从文体上看,2009年曾出现论述文,但由于选文难度稍大而受到非议,2010年文言语料中没有出现论述文,2011年北京卷、天津卷又推出议论文本,而今年考议论文的,只有湖南一省。继去年湖北卷考奏疏后,今年浙江和天津分别考了欧阳修和袁枚的两封书信。江苏别出心裁地考了苏辙的墓表。不过,无论何种文本,都符合“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考试要求,突出可读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题型综述
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题型设置一般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前者主要考查实词、虚词、人物品性方面的信息筛选与辨别、内容概括等,后者主要考查断句和翻译,也有极个别涉及文意理解和观点态度的把握。
(一)实词含义的理解
理解文中占绝大多数的文言实词,是理解整篇文章的基础与前提,综观各省份的考卷,文言文的第一题,均是考查文言实词——要求在具体语境中解释词语(实词)含义。因为是客观题,又是释词,因此,除了正误选择之外,别无其他形式(上海卷除外)。从考查情况看,所选文言实词多数属于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重点实词范围,像“绝”“就”“举”“胜”“卒”“固”“闻”等,但也有一些不属于规定范围内的,但这些字在课内文章里均出现过,如江西卷的“籍”(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为“登记,没收”意,我们在《鸿门宴》里就学过“籍吏民,封府库”的话,意思与之接近。这就告诉学生,既要以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为主抓重点,扎实掌握课文内的重点实词,又要适当延伸,拓展课文外的实词特别是容易搞错的实词,理解其含义。如“致仕”常指官员辞职归家,但有人会根据字面义,理解为做官,意思刚好相反;又如“多”有“称赞”义,课文没涉及过,但江苏卷中“蒙正败,士以此多公”和北京卷中“人用是多疑名”中的“多”,都是“称赞”的意思。
文言实词,含义多样,我们不能拘泥于某个意思,而要根据不同的语境,理解其在特定语言环境下的意思,并且弄清它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还是古今通假,只有迅速知道某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思,才能快速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虚词意义与用法的辨别
文言虚词的用法最具灵活性,它往往随文而定,不拘一格。文言文阅读常把它放在第2题来考查。2012年共有10个省份考了虚词:江西卷“以”“且”“之”“其”、广东卷“为”“之”“所”“以”、山东卷“而”“为”“以”“乎”、安徽卷“以”“则”“于”“为”、浙江卷“而”“其”“以”“所”、北京卷“然”“为”“以”(第一个“舍”为实词)、四川卷“其”“而”“以”“为”、天津卷“以”“之”“于”“其”、湖南卷“为”“之”“以”“其”、上海卷“与”“为”“而”“者”。这些虚词,都在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重点虚词之内。综上,所考虚词出现的频率为:“以”9次、“为”7次、“其”5次、“之”4次、“而”4次、“于”“所”各2次、“且”“乎”“与”“者”各1次。
含有这些虚词的语句常常是一句出自试卷材料,另一句出自教材。考查的内容基本上是对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辨别——“意义”指词语的表义内涵而言,即它表达哪方面的意思:多数虚词,其实重在用法,即词性和功能,因为它没实在意义,只在语言的逻辑关系上起作用,如“之”当结构助词时,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还是起连接作用,辨别时要特别注意。更重要的是,辨析文言虚词应把它放在特定语境中加以具体分析,尤其要注意其所在位置、前后搭配等,要联系上下句,而不能孤立地就句论句。若碰到两句话难以区别,则可用适当的方法,如北京卷“何以报为”和“妻卧草中以号”,前一个“以”是表反问的“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何以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呢”的意思:后一个“以”表修饰。前一个“以”不好翻译,但后一个“以”的用法比较明确,用代入比较法即可知道两个“以”不同。
(三)信息筛选与要点的整合
筛选信息、整合要点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之一。
从命题形式来看,今年,考这个点时多从正面设题,除湖北卷以“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之外,江西卷、广东卷、全国卷、辽宁卷、全国课标卷、重庆卷和江苏卷都是以具体表现人物的某个亮点作为选项组,甚至连福建卷的游记,也是以“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的形式出现。
至于命题角度,传记和表角度多样:有的从表现人物美德出发,山东卷11题“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是”;有的从表现人物嘉行出发,广东卷7题“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有的从体现人物某一侧面来看,辽宁卷3题“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周顗性格同一侧面的一组是”;有的从人物精神着眼,全国卷9题“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重庆卷直接从所传对象的精神入手,以“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战马‘义’的一组是”设题等:江苏卷侧重一个官员本质上的东西,“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今年的书信体和议论文没出这方面的题。
(四)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名为“内容”,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概括内容和评析思想(含作者观点)。除江西、福建两省外,其余各省市都考到了这点。在命题形式上,为降低难度,均采用了客观题形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设定四个选项,以作为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评价,且都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不能体现作者反对重理学轻技艺的一句是”(天津卷)的形式出现。在选项中,命题者为迷惑学生,常会有意设置一些障碍或陷阱,让考生辨别是非。常见的障碍或陷阱有无中生有、添枝加叶、断词取义、强加因果,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时空错位、牵强附会。如湖南卷第7题D项“《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就属于“添枝加叶”,因为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劝谏他人”的意思。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细心,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难度不大。再如北京卷第9题C项“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我们细看文本就会发现,文中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不知感恩”,这是典型的牵强附会。
(五)句子的翻译与点断
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头戏,每个省份都是必考,除北京卷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外,其他试卷都是直接出示所选文章中的句子让学生翻译。所出示的句子,安徽、浙江、辽宁、福建、全国新课标、重庆为2句,其他都是3句,分值从6分到12分,所占分值较大。从命题者所选句子来看,它们不是有关键词语,就是有特殊语法(词法和句法)现象,要不然就是包含某种修辞,这些,往往是批改评判时的得分点,故在翻译之前,应仔细阅读句子,慎重考虑到这些因素。且看江西卷第一句翻译:“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学田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养人才,怎么可以卖呢?)此句三个关键词要抓住:“所以、安、鬻”,一个特殊句式不能忘记:反问句。浙江卷第二句翻译:“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要注意关键词“比”(与……相比)、“工”“禄仕”(俸禄官位)和判断句这一特殊句式,可译为:“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
断句考查的是学生的文言语感。今年共5个省份考断句,从来源看,湖北、北京、重庆、湖南来自所选文本外,浙江来自文本内。分值上,除北京5分外,其余均为3分。断句只要能把握句中的名词和代词,懂得文言虚词的关系与位置,明白语句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方式等即可。
三、备考启示
文言文是学生学习语文中的第一十白,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他们克服畏惧文言文的心理,以使它成为最有可能拿到高分的试题?窃以为至少要做到下面几点:
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在复习时,只有认真地以课本为本,逐一复习课文内容,才能体现“题在课外,功在课内”的特点,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系统归类,整理知识。对四大词法(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古今通假、一词多义)和四大句法(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和被动句),自己必须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整理过程,这是积累和掌握文言词汇的重点和途径,切不可忽略。
多多诵读,加强训练。“文章不厌百回读”,投入感情的朗读,非常有助于培养语感。训练要讲究方法,利用技巧。如陌生实词的解释,要学会根据词的偏旁和它在具体句子中的位置来推断意思。如虚词辨析,要利用上下文关系,再讲究点方法,比如“之”的前面是名词,后面是动词,则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句子翻译时一定要具备火眼金睛,能迅速抓住关键词、辨出特殊句,注意增、删、调、补,再在语句的通顺方面下些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