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9年第2期 ID: 138184

  

论点摘编

  媒介语言进入语文课程
  
  夏家顺、荣维东在“媒介语言:语文课程语言类型的新变化”一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普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把媒介语言看成继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之后的第三语言,将运用媒介进行浏览、发布的能力看成继读写听说后的第五种语文能力,并将其纳入语文教育中。媒介语言作为信息传媒时代最重要的语言形态,进入语文教育领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将给现代语文教育带来巨大变革。首先,语文概念发生了变化。语文的本质突破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的基本定位,语文的内涵拓展了,内容丰富了。第二,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学习和运用媒介语言成为语文不可缺少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由过去的单纯进行读写听说,发展为培养读写听说视五种语言技能。第三,语文教材编撰和使用的模式将大幅度改革。过去的纸质媒介课本将由电子课本和印刷读物共同承担,原来线性的固定教材编辑模式将被电子超文本和多媒体技术代替。第四,语文教育教学方式出现重大变革。将由原来的一本书、一块黑板、一间教室、二十几篇课文教半年的教学模式向虚拟现实、情境教学、自主学习转变,原来教学资源和教学时空狭隘封闭的情形将彻底改变,学生借助电子网络技术,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搜索资料,灵活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高考作文命题中的“学院味”
  
  赵文汉、李西军在“高考作文命题中的“学院味”问题一文中指出,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中广泛存在着“学院味”现象,表现在:1 命题隐性要求考生的认知水平超越了他们的实际认知水平。高中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水平还很有限,在思维的深度、广度、辩证力等方面还差之甚远,命题者必须注意高中生认知水平的这一特点。2 文学味太浓,不利于引导中学作文教学。高中时期作文训练的重点文体应该是抽象说理的议论文,而目前高考作文命题文学化倾向太明显,书斋味太浓,这对高中作文教学将会产生不良导向。高中生升入大学,或者走向社会,更多的人需要的是议论文的写作能力,而并非文学创作能力,所以高考命题文学化倾向过重,对青少年今后的发展也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3 命题深含着中国传统文人的情结。当今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化的观点和精神追求,用中国传统文人的情结来统率高考作文命题,将不利于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教室环境:一种被忽视的课程
  
  教室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一直未得到学校应有的的重视。谢翌、徐锦莉在《教室环境
  一种被忽视的课程——课程开发视野中的教室环境布置》一文中认为,教室环境是一种重要的现实课程,它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实际上是在“默默地说话”“默默地育人”。教室环境所承载的物理或人文价值对个体有着潜在的教育影响。学习者本身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主动参与环境设计,既是对环境的丰富,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室环境作为一种课程文化,用以表达学校的办学追求和教师的价值取向,是正式课程的重要辅助或补充,它们一直在无声地教育学生。教室环境作为一种显性的课程资源,是课堂的重要阵地,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空间,对学生的心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它表达着与文本课程同样的追求,需要我们更加精心地设计和组织。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室环境的布置过程实质就是校本课程的研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课程意识,不仅要把环境布置看成“物理环境的装饰”,还要看成“一种课程的设置”,看成“学校价值观和精神”的挖掘和彰显,要关注班级、学生的独特性。把环境设置作为一种课程开发,是对把环境布置当成环境美化或者政治宣传这一传统做法的超越。
  
  美国教育中的幽默
  
  在美国,幽默被认定为教师最强有力的教育策略之一,李梅、张向葵在《美国教育中的幽默》一文中指出,随着快乐学习理念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来,美国许多教师和教育家把幽默引进课堂。例如,讲述有趣的逸事,用幽默的形式解释课程内容,展示丰富有趣的想象,校内设置幽默的物质环境,鼓励学生创造幽默作品等。幽默被确定为非常有用和有效的教育手段,人们认为它的益教作用是多方面的1 幽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老师和教学内容的注意;2 幽默有助于优化学习环境,使学习更快乐,3 幽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保持信息的能力;4 考试中的幽默有助于缓解考试焦虑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5 教科书中的幽默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美国关于幽默在教育中的应用的研究和实践对我国发展“快乐教育”“乐中学”等教育理念具有很大的启发。
  
  关于补习教育的再思考
  
  王吉在《关于补习教育的再思考》一文中认为,补习教育是指中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之外所参加的辅导、补习。家教、课余补习班或补习学校、假期补习班等都是补习教育的具体形式。补习教育的兴盛有其合理性,第一,补习教育的优点构成了销售补习教育的商品条件。首先,补习教育比较注意因材施教,补习教育实施者往往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和老师的地位也更为平等,他们之间更容易就一些问题进行个别的协商、讨论。其次,补习教育形式比较灵活。在时间、地点、形式等方面都比正规教育灵活多变。时间在正规教育之外“见缝插针”,内容则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因生制宜”,因此,课外补习与新课程强调的选择性更相契合,可以创造比课堂教学更丰富的内容和形式。第二,家长对子女学业的期待是导致补习需求膨胀的重要诱因。第三,教师、大学生的创收愿望促成了补习教育的卖方市场。这样,合适的商品、供应者、需求者共同构成了一个较稳固的补习教育体系。但是补习教育也会出现种种问题,首先,可能会导致教育的不公平,经济条件较差的家长往往不能为子女购买补习教育:其次,如果任由市场调节,则会导致补习教育成为应试教育的主阵地,与学校素质教育对垒,间接成为课程改革的阻力。总之,应加强对补习教育的理论研究,并对补习教育进行一定的规范,这样才能减少补习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余文森在《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一文中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与优化教学,必须遵循以下三条规律:第一,先学后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问题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在针对性教学时,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第二:先教后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的时候,即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时,必须先教后学,但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即教学生学会学习。第三,温故知新。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因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识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识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因此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化难为易,循序渐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