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训练的三个维度
吴忠豪在《关于语文训练的讨论》一文中认为,中小学生学习语文重在掌握听说读写技能,而掌握技能关键在训练。教师认同语文训练理念并不困难,难的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厘清语文训练的内容和途径。语文训练有三个维度。理解文本语言是第一个维度,也是语文训练的基础,它有两个路向:一是通过文字符号理解文本旨意,即课文“说什么”:二是理解文本的表达方式,即课文“怎么说”。积累语言是第二个维度,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多读多背,其实就是强调书面语言的学习和积累,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运用文本语言是第三个维度,这也是语文训练的重点。目前,课堂教学中大量时间耗费在文本解读训练上,挤压了用于表达(说和写)训练的时间和空间。以文本解读为重点的语文训练不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现代语文学习规律,但是现代语文教育不能也不应该简单回归以积累为重点的传统语文教育方式。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语文能力过关的主要标志也是能够熟练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交际,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忽视阅读训练,但是以阅读为重点不是现代语文教学的最佳方式,现代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以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训练为重点。
(《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12期)
建设“学本化”语文教材
张永祥在《语文教材“学本化”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及思考》一文中指出,“学本化”是语文教材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语文教材在“学本化”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导学模式简单化,重结果而轻过程,不能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导学形式较为雷同和陈旧,缺乏富有时代特色的设计;导学内容显得平庸化,难以指引学生学会学习;导学方式没能真正体现出“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特点;导学内容科学化水平不高,影响了导学效果。为了实现语文教材“学本化”,应该:1.强化学习过程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指引。首先,要优化导学内容知识类型,强化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设计:其次,设计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2.对传统导学方式进行现代教育理念的改造和重构。传统的诗文评点、注释模式、选文编排策略等既有优势,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我们要继承传统更要超越传统,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点和注释思路,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点拨、指引和解读示范。3.充分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使导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4.设计面向时代和未来的导学形式和内容。导学内容要适应教材发展趋势,发挥文字、音像等不同教学媒体的综合作用。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素质教育认识论的误区
苏君阳在《素质教育认识论的误区及其超越》一文中指出,当前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有几个误区:第一,把素质教育理解为一种取消考试的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立与否定关系,而是一种辩证的扬弃关系。考试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手段,其所具有的诊断与促进功能是其他制度或评价方式难以替代的。第二,把素质教育理解成为一种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才艺教育。才艺教育只是素质教育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切不可把素质教育片面地理解成为某一方面的单一的才艺或技能培养的教育,如语言能力、绘画能力、弹唱能力,否则就会违背素质教育的初衷,把学生引入片面发展的误区中。第三,把素质教育理解为一种急功近利的工具性教育。工具性教育只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手段,但并不是素质教育本身。急功近利的思想只注重教育的眼前利益,而不顾教育的长远利益,容易导致教育发展的形式化与培养对象的庸俗化。第四,把素质教育理解成为无约束的自由教育。自由教育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一种终极期待,在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必然会受到合理性、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制约,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否则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美国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陈俊珂在《美国高考因何没有导致应试教育》一文中指出。美国高考主要指的是SAT考试,其成绩是大学选拔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也被用作许多大学奖学金评定的标准。因此,美国的高考同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特别是报考著名大学,竞争更是异常激烈。但美国的高考并没有导致应试教育倾向,究其原因,独具特色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功不可没。其特点有:1.建立重视高中各科成绩和强调平时成绩的长效考核机制。美国大学在审核学生成绩资料时,除了看重SAT成绩外,还要看高中时期的各项成绩。其中期末成绩总评是美国高中升大学的基础,它由平时作业、项目评分和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这样就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偶然性,突出了平时学习和积累的重要性。2.实施一年多次、选取最高分的考试制度。SAT考试一年举行7次,学生参加考试的次数不限。学生可以直到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为止,考试成绩两年有效,招生时学生可选取考得最好的那次成绩提供给大学。这样就避免了考生发挥失常的现象和由此产生的紧张、焦虑感。3.采用注重分数但更注重综合素质的综合化的招生标准。美国高校录取新生与我国大学录取新生单纯根据高考分数不同,它没有固定的指标体系,而是注重通过多种途径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美国的高校招生制度体现了美国大学既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又不错失“专才”“偏才”的综合评价目标,同时,美国高中生考大学的过程也是一个课程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的过程。
(《教育导刊》2008年第12期)
背景知识与阅读理解的关系
刘淼、祝丹兰在《论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与阅读理解的关系》一文中认为,背景信息和课文信息是决定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背景信息是人脑中的信息积累和储备,课文信息是课文本身的意义,它来源于作者的创作,以文本的形式呈现。语文教材选文广泛。课文信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而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头脑中的背景信息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为此,教师常常会在阅读教学中引入背景知识以弥补学生背景信息的不足。背景知识是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缘起及社会影响等。但背景知识不是阅读理解的必要条件。阅读理解的产生取决于背景信息与课文信息的交互作用而非背景知识,只有当背景信息与课文信息无法交互时,才需要引入背景知识。也不是所有的背景知识都能促进阅读理解,只有当背景知识既能与背景信息交互,又与课文信息一致时,才能完成其桥梁作用,连接背景信息与课文信息。促成两者的整合,形成知识表征。
(《教育学报》2008年第5期)
自我对话:一个常被忽视的教育问题
李树培在《自我对话:一个常被忽视的教育问题》一文中指出,自我对话是关于所发生事情的解释性、评价性的思想。通过倾听并逐渐理解内心的精妙叙说,自我得到确立和展现。自我对话是人的心理和意识的一部分,尽管人们普遍意识到自我对话很重要,但比起考试成绩,自我对话很少受到关注。学生的自我对话对其在课堂中的状态、在学校里的成功或失败等表现起着关键作用。乐观者以接受的态度来面对日常问题,直接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实践着积极而真实的自我对话,接受自己的局限并清楚自己的潜能,这些学生更容易在学校生活中获得成功。而悲观者的自我对话则总是不鼓励自信和高效的感情,认为总是存在困难,总是缺乏能力来解决问题。如:老师不喜欢我、我很失败、我很怕数学、我很丑……这些充满悲观、自我怀疑和憎恶的自我对话,很难使自己获得好的表现和成绩。积极而真实的自我对话对学习和理解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助于提高自我的尊严和效能感。作为孩子最初成长的引领者,家长和教师需要帮助孩子把自我对话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通过与内心深处潜伏的另一个自己对话,在不同形式的积极的真实的自我对话过程中,逐步实现自我潜能的激发、生命的唤醒与人格的塑造。
(《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