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5年第10期 ID: 423239

[ 黄助昌 文选 ]   

对高考语文命题、答案及评分的反思

◇ 黄助昌

  从吕叔湘先生开始,对语文教育的批评、指斥之声就一直没有平息,尤其是每当高考之后题更为高亢。不少学者、语文工作者也按照自己的理念做出试图扭转时势的努力,但仍然收效甚微。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他们往往无视高考而论语文素养与教学;二是人微言轻,寡不敌众,没有主导教育的话语权和领导权。话又说回来,即使他们拥有话语权和领导权,如果不从高考命题入手,也将以失败告终。
  因此,现实情况是:高考命题乃是指导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素养的指挥棒。任何针对语文教师的批评、指斥都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当一个社会以高考成绩来评定语文水平和素养,语文教师当然会以高考模式来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这也是他们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因此,从很大程度上,语文“有病”是由于高考有病毒,才被感染的。
  高考病毒导致的后果之一:语文教科书已经边缘化。教科书的选修本大多被废弃,必修本里的课文也半数被废弃,因为它们对高考“根本无用”,学了也是“浪费时间”。
  高考病毒导致的后果之二:语文试卷成了教学的中心,每堂练、每周测、每月考。语文教师的“教研”也是以试卷为中心,搜集信息,组合试题。教学时间也基本被讲评试卷占用,常规教学就是讲考点、考试、改卷、讲评,循环往复。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进行真正有效的文本阅读,只能阅读试卷。
  高考病毒导致的后果之三:教辅书取代了教科书。教科书与高考只有“理论上”的血缘关系,而教辅书与高考则是坚实的母子关系。教辅书直接以各年的高考题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直接洞悉高考的秘密,从而可以获取解题技巧和经验。“返回课本”确是当今高考命题的一种理念,但事实上,如果师生完全相信,就必“死”无疑。
  更要命的是高考命题模式早已固化、僵化,海量的高考模拟题更是充斥整个高中课堂,其中相当一部分命题者提供的答案根本经不起学理、学术的推敲,却成了评分最主要或唯一的依据。
  比如“现代文阅读”,它的命题模式是:设立一个题干,然后从原文中摘录并组合成ABCD四个选项,其中之一为答案。这种考法根本不能检测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为从知识背景上看,与高中知识体系完全脱节;从现代诠释学理论上看,将原文的具体信息加以重组,就极可能违背其原意,也就是说每一个选项都可能是错误的。更何况,“现代文阅读”的材料是有关最新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内容,而命题人也往往不是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重组的信息能不出现纰漏吗?
  在课堂上,教师最害怕的就是讲析这种阅读题,由于教师对阅读材料也往往没有相关知识背景,于是只能按照答案搪塞了事。即使有相关的知识背景,答案也不容许教师用来诠释这篇文章,因为它是作为考试的完全独立而封闭的一个文本,不容许相关信息进入。从教学终极效果上验证,这种命题是极不科学的:即使训练一万次,学生也得不到提高,学不到科学的阅读方法,并且还极可能连一道题都做不“正确”。这样的命题,苦了师生,极大地伤害了语文的尊严。
  我非常赞赏2014年新课标卷I试卷中的第1题: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这道题好就好在没有死抠字眼,而是着眼于整体阅读。其选项的设置不限于阅读材料的范围,但又可以根据“悲剧”这一概念的内涵加以判断。以后的命题如果能以此题为参照,就不会出现那种只有命题者认可的“标准答案”了。
  一个真正有学理或学术依据的答案,应该是千人趋同的,也就是说不同的专家、学者、专职人员能够做出相对一致的答案。然而,高考真题尤其是模拟题的常见命题切入点根本就不会产生答案的趋同性。请看:
  1.文章的某一段或某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2.从文章的整体看,重点写的对象是某某,文章标题却是“另某”,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的某一联运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4.赏析某一字眼的妙处。
  诸如此类的“魅题”,不同学者一定也会有不同观点和表述,但只有巧合到“答案”的核心范围才能酌情给分。于是,高考史上曾经多次出现原文作者做题也不能得分的大笑话。
  按学理,只要学生的答案言之有理,就可以得满分,但事实上,这自然是不行的,因为等于没有标准。在实际评卷时,“标准答案”还是评分唯一的标杆,只有考生巧合到了“采分点”(即关键词)才可以酌情给分;否则,即使考生答得再好也是0分。比如,采分点中有“借景抒情”,答案中有“融情于景”;采分点中有“铺垫”,标准答案中有“伏笔”;采分点中有“善良”,答案中有“慈悲”……这些答案都是错的。按学理来判,两者的概念确实不一致,判0分考生也百口难辩。
  其实,高考真题尤其是模拟卷的答案常常匪夷所思。那些答案基本上是古代眉批式的即兴所为,怎么能作为标准呢?当然,首先是命题出了大问题。真正的标准答案必定是趋同的,但趋同的答案又不一定都能考查出学生的真正语文水平和素养,如常见的命题类型(以下均为高考真题):
  1.吴良镛在哪些领域里取得了哪些成绩?
  2.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协调统一的?
  3.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4.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做了倡导?
  5.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诸如此类的“伪题”,客观性很强,做题时只需要摘抄或略加整合即成。这类题目,即使小学生无须太多的训练也可以做得与“标准答案”一致。因此,全国新课标卷中“二选一”,极少人会选做“文学类文本阅读”,几乎都选了“实用类文本阅读”。我们真应该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这种基于摘抄的“阅读”能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呢?这种不需要任何文化积累的答案能考出学生的语文水平,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吗?显然不能!
  怎样才能考出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素养呢?我不能提供答案,但可以抛砖引玉:
  1.能够运用课本(含选修本)内的知识解答考卷中出现的文化信息。
  2.能够根据上下文的信息解读某一生僻词语或某一句话的确切含义。
  3.将试卷中出现的典故、人物、作品、风俗、风土人情等做出简要的说明、解释、评价。
  4.能够保证每一道题,专家、学者的答案近于或完全相同。
  如此,答案才能无可争议,评分也能精确定位。对不上答案的,0分;对上了答案的,还应着眼于下列情形,制定标准,酌情扣分:
  1.有病句。
  2.有错别字。
  3.用语、用词错误或不妥。
  4.逻辑混乱。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应试都是不可避免的,教学也必定仍会以应试为中心而展开。如果应试能够反映出真正的水平和素质,那么教育才算真正走上了正轨。我参与过高考阅卷,也参与过高考命题,一直以来,对高考命题、答案、评分有着深深的忧虑甚至悲观。如果语文试卷不能在“命题、答案、评分”三方面达成像数、理、化等自然学科那样精准的客观标准,我敢断言,师生终年做题考试,受苦受罪,也得不到终生受用的知识和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