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5年第10期 ID: 423233

  

理解文言词义的三条路径

◇ 乔舟

  学生记不住所学文言词语的意思,如果再无法推知陌生词语的意思,就会影响他们对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这里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教师的责任。教师如何教会学生理解文言词义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探寻汉字源头,让学生形象记忆文言词义
  学习外语要认识、记忆一定数量的单词,否则对话听不懂,文章看不懂;学习文言文亦如此,需要记住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如果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则势必加重学生的文言学习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就需要教师来指点帮助学生。
  “夺”经常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陈情表》)
  教师一般只是告诉学生:“夺”在此不是“夺取”的意思,在“勿夺其时”中是“耽误”的意思,而在“舅夺母志”中是“强行改变”的意思。学生只好去死记硬背,一不小心还会记错,甚至遗忘。相反,如果追本溯源,告诉学生“夺”的繁体字是“奪”,由“大”“隹”“寸”三个部分组成。“大”是“人”的象形,“隹”是一种短尾巴的鸟,“寸”是人的手。整个字形表示一个人的手里抓住一只鸟。鸟欲飞而不得,这就强行改变了鸟的意志,剥夺了鸟的自由权利,也耽误了鸟的飞行时间。这样,学生就不需要对“夺”的义项死记硬背了,说不定还会从此爱上语文课。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这样的字词出现频率比较高,教师应该追本溯源地讲请其词义的来龙去脉,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词义的源流是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不可不讲。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能讲清楚一个实词的常见义项就可以了,如果能讲清楚该实词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了解字形字义源流就非常好了”[1]。
  二、利用对称句式,让学生科学判断文言词义
  古人喜欢行文对称和整齐之美,因此古文中有不少对称的句子,而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其意义关系有以下两种情况。
  1.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词义相同或相近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中的“作”与“如”位置对称,意思也应该是“像”。“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中“族”与“灭”位置对称,因此,“族”的意思是“族灭”。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中“镜”与“吟”位置对称,也应该是动词,意为“照镜子”。“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中,“乘”与“御”、“奔”与“风”的位置各自相对,前者词性相同,那么后者的词性也相同,因此,“奔”不是动词,而是名词,意思是“奔驰的快马”。
  2.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词义相反或相对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月》)中“钟”与割”位置相对,“割”是“分割”,那么“钟”的意思就是集中”,诗意是“大自然把山岳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集中在泰山上,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中鸿儒”与“白丁”位置相对,“鸿儒”是有学问的人,那么白丁”就是无文化的人。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中“繁”与“寡”位置相对,意思相反,“繁”是“多”,寡”是“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居庙堂”和“处江湖”,“进”与“退”位置均相对,意思相反。居庙堂”指在朝,则“处江湖”指在野;“退”指退职,则进”指供职。
  根据上述句子位置对称的特点,来推知文言词语的意思,是语文知识中的一个重要规律,这样的规律,教师储备越多越好。将此教给学生,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减轻记忆负担。一旦遇到陌生的词语,学生不会束手无策,运用老师所讲的方法就能判断词语含义,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渐浓。
  三、掌握正反同词,让学生灵活推知文言词义
  文言文中存在正反同词的现象。所谓正反同词,即“语言中的某一个词,由于种种原因(如词义引申等),在共时的语言背景下,具有两个互相对立的义项”。[2]这类词可分为施受同词和美恶同词两类。
  1.施受同词
  这类词是指在施受共时的语言背景下,从施事者和受事者各自的角度,可以得出两个对立的义项。
  “受”,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爫”(手)、“冖”(承载东西的器具)和“又”(手)。《说文》:“受,相付也。”“相付”表示的就是上面一只手交付、付给,下面一只手接受、承受。因此,“受”的本义一开始就包含了“授予”和“接受”两个对立的义项。“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战国策·齐策四》)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受”就是“授予”的意思,而“我老矣,受汉家恩,宁死不能相随”(《后汉书·南匈奴传》)和“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两句中的“受”就是“接受”的意思。
  “售”,《说文》:“售,卖物出手也。”站在卖方的角度是卖,而站在买方的角度就是买。因此,“售”就有了这两个相反的意思。“卖之,不可偻售也”(《荀子·儒效》)和“吾售之,人取之,未闻有言”(刘基《卖柑者言》)两句中的“售”就是“卖”的意思。由此,还可引申出“嫁出去”和“考试考中”(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意思。例如:“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杜甫《负薪行》)“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聊斋志异·促织》)而“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和“(村中少年)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聊斋志异·促织》)两句中的“售”则是“买”的意思。
  这类词还有不少,如“从”(跟从;率领)、“致”(送达;招致)、“市”(买;卖)、“乞”(讨要;给予)、“奉”(奉献;接受)、“割”(割让;割取)、“纳”(缴纳;接纳)、“假”(借给;借来)。
  2.美恶同词
  这是一类特殊的同形反义词,集“善恶”于一身,既含褒义,也有贬义。
  “延”,《说文》:“长行也。”其本义是出门远行,可以引申出邀请、聘请的意思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陶渊明《桃花源记》)和“饮宴既毕,谦(陶谦)延玄德于上座”(《三国演义》第十一回)中的“延”都是“邀请”的意思。另外,从“出门远行”还可以引申出“拒之于门外”的意思。“秦人开关延敌”(《史记·陈涉世家》)中的“延”就是“迎战”(拒敌于关外)的意思。
  “逆”,《说文》:“逆,迎也。”其本义是迎接。“郑子产聘于晋,晋侯有疾,韩宣子逆客”(《论衡·死伪》)中的逆”就是“迎接”的意思。在敌人来犯的背景下,“迎接”就是“迎战”了。“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国语·吴语》)中的“逆”就是“迎战”的意思。
  这类词还有“迎”(欢迎;抵抗)、“被”(施及;遭受)、豪”(杰出;强横)等。
  不论是施受同词,还是美恶同词,教师将之分类归纳,呈现给学生,就能让学生在比较中清晰地记忆,深刻地体会。
  参考文献?
  [1]冯渊.如何讲解常见实词的陌生义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3).
  [2]马景仑.“反训”与“正反同词”浅论[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