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5年第10期 ID: 423241

[ 林长山 文选 ]   

父爱主题认同与教材设计差异

◇ 林长山

  沈从文曾经评价朱自清,“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在诗歌散文方面,得把他的作品和俞平伯先生成就并提,作为比较讨论,使我明白代表五四初期两个北方作家:平伯先生如代表才华,佩弦先生实代表至性”。[1]《背影》一文,则是“至性”散文的典范之作。《背影》创作于1925年,自1931年入选由赵景深编的《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以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读者,至今仍保留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背影》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文质兼美,被多版教科书收录,是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名篇。大陆、台湾地区同根同族,一脉相连,但由于历史、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教科书在编写理念、体例编排、选文系统设计等方面存在异同,这集中表现在选文的助读系统、练习系统等方面。本文通过比较《背影》在大陆、台湾两地教科书中呈现方式的异同,探寻其对选文教学内容的导向作用,尝试解决《背影》在中学如何教的问题;并从呈现方式的异同,探讨大陆、台湾地区语文教科书在编写理念上的异同,为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国家相继进行教育改革,大陆、台湾地区也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两地分别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根据新课改革精神,两地最有影响力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国立编译馆分别出版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和《国民中学国文课本》。本文即以这两版教材为研究对象。2003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2003年版大陆教材”)七至九年级共六册,每年级分上、下两册,每册六个单元,每单元五篇文章;《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篇文章。民国九十五年版《国民中学国文课本》(以下简称“2006年版台湾教材”)中学一至三年级共六册,每年级分上、下两册,每册六个单元,每单元两篇文章;《背影》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篇文章。
  一、两版教材中《背影》的助读系统
  1.助读系统在大陆教材中的基本情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爱”。课前有“提示”,课后有“研讨与练习”。《背影》课前提示如下:
  人们大都歌颂母爱,这篇课文却写父爱;歌颂父亲,一般是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这篇课文却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写爱的文章,往往有淋漓尽致的描写,这篇课文的语言却很朴素。那么,这篇课文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请带着这个问题,认真阅读课文。
  2.助读系统在台湾教材中的基本情况
  《国民中学国文课本》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感恩的心”。课前有“课前预习”“学习重点”“题解”“作者”,课后有“课文赏析”“问题讨论”“应用练习”等。《背影》助读系统内容如下:
  课前预习
  一、作者回忆往事时,提到家中所遭遇的变故,指的是什么事情?
  二、作者说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你认为这背影代表什么?
  三、在你的生活经验中,令你印象最深的背影是什么?
  学习重点
  一、认识朱自清及其散文特色。
  二、学习倒反修辞的运用。
  三、辨识双声复词与叠韵复词。
  四、体会深挚的亲情,并懂得回应亲人的关怀。
  题解
  本文选自《背影》,是一篇抒情文。作者回忆多年前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火车,并费力地为他上下月台去买橘子的种种情景。透过追述,作者以朴素的文字和写实的手法,在寻常的事件中,凸显深挚的亲情。本文以背影象征传统的父爱,不仅呈现父亲的关怀和呵护,也铺叙两代之间亲情的付出与回应。
  二、两版教材中《背影》的练习系统
  1.练习系统在大陆教材中的基本情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练习系统在以往“练习”的基础上,增加“研讨”,更侧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背影》一文的练习系统如下:
  研讨与练习
  一、熟读课文,把四次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完成下列问题: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2.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二、一些语句,或者能标志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试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并从课文第六段中找出一些关键性语句,说说它们为什么是关键性语句。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三、课文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很平常。试找出来,并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话语朴实而简洁的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怜爱儿子的深情。
  四、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可以与大家讨论一下。
  2.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样说?
  你在自己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2.练习系统在台湾教材中的基本情况
  《国民中学国文课本》在以往“问题与讨论”的基础上,增加“应用练习”“课外学习指引”等。更侧重学生语文能力的运用与培养。《背影》一文的练习系统如下:   问题讨论
  一、本文的主旨在描写父爱,为何以“背影”为题?
  二、本文的叙述方式,在时间上有何特点?
  三、文中作者暗笑父亲的“迂”是指哪些事?你有何感想?
  [语文小视窗]
  倒反修辞
  故意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法叫“倒反”。如本课中“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其实这是后悔的话,意思是当时真是太愚蠢了,用的就是倒反修辞法。
  应用练习(仅录部分)
  一、倒反修辞练习:下列句子都采用了倒反的修辞手法,请为以下的情境选出适当的答案。
  父亲买橘子时,吩咐水果行老板:“可别一斤秤出了十七两来!”
  (A)做生意要公道,不可占客人便宜
  (B)做生意要公道,不可让客人占便宜
  (C)如果磅秤坏了,要赶快修理
  (D)讥笑老板不会作生意
  二、近义词练习:本文中“大去”是指去世、死去的意思。你知道还有哪些词也表示此意?请至少写出三个。
  ()()()
  三、两版教材中《背影》呈现方式的比较
  两地教材在《背影》语言、思想情感、艺术特色等的解读上基本一致。在2003年版大陆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背影》“整体把握”称:“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006年版台湾教材中《背影》题解也称:“透过追述,作者以朴素的文字和写实的手法,在寻常的事件中,凸显深挚的亲情。”
  比较助读系统,台湾教材比大陆教材丰富多样。 2006年版台湾教材选文前有“课前预习”“学习重点”“题解”“作者”,信息量大,全面,且明确了选文主题、学习重点、难点以及主要问题;2003年版大陆教材选文前仅有“提示”,明确了选文主题、学习重点。就主题而言,两地教材均肯定了《背影》歌颂父爱这一主题。不过,台湾教材也同时关注了作者对父爱的回应与感恩,并把《背影》放在“感恩的心”单元。就学习重点而言,大陆教材更侧重情感的熏陶与感染;台湾教材则在注重文法、修辞的同时兼顾选文的思想内容,其编辑大意称:本书编辑目标,在增进学生听、说、读、写、作的能力,提升文学作品的鉴赏程度,兼顾人格与情意的陶冶,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以开阔学生的胸襟。
  比较练习系统,2006年版台湾教材更侧重文章结构、叙述方式、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知识的积累与应用。这与《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提出的“增进学生听、说、读、写、作的能力”相一致。2003年版大陆教材更侧重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思考。
  语文能力方面。2006年版台湾教材侧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语文能力的训练,从课前预习、学习重点到问题讨论,再到应用练习,尤其是应用练习,包括倒反修辞练习、近义词练习以及“双声复词”与“叠韵复词”辨识练习。内容侧重文法、修辞的积累与应用,讨论、交流、对话内容少,语言略显单调,缺乏趣味性与感染力。2003年版大陆教材则侧重情感陶冶与感染,在以往“练习”的基础上,增加“研讨”,从课前提示到研讨与练习都侧重学生对选文情感把握,尤其是注重学生联系个人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形成个性的文本理解。在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和情感把握的同时,兼顾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语言亲切,有感染力,易于中学生心理接受。
  情感价值方面。2003年版大陆教材肯定了《背影》“爱”的主题,歌颂父爱的伟大;2006年版台湾教材肯定父亲的真切关爱与呵护,同时也关注了作者对父亲爱的回应与感恩,既有感激,又有内心的愧疚与后悔。可见,台湾教材在文本的解读上更深一层,更关注个人的心理体验与情感表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仍然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在《背影》一文的主题解读上,台湾教材为大陆教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也为《背影》教学提供了多元解读的新思路。
  适合中学生心理接受能力方面。2006年版台湾教材侧重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与语言文字应用,从课前预习、学习重点,再到课后练习,都侧重语文能力的应用,易于学生提高语言表达、文章写作等语文运用能力;然而,在激发学生兴趣、注重情感体验、个人感悟方面,可以从大陆教材得到一些借鉴。2003年版大陆教材则侧重学生讨论、交流及沟通,易于学生接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情操,提升语文素养;然而,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可以借鉴台湾教材的一些长处。
  21世纪初,大陆、台湾语文教材在课改精神引领下,从编写理念、编写体例以及选文系统等方面都在以往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改变。两地语文教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彼此各有侧重,又各有优缺点。助读系统方面,两地教材在课前提示、学习重点、作者简介、注释等都各有特色,台湾教材比大陆教材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丰富多样。练习系统方面,台湾教材侧重考查语言文字的应用;大陆教材侧重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考查学生对人文性知识的运用。通过《背影》一文在两地教材中呈现方式的共性与差异,从而揭示出大陆、台湾教材助读系统、练习系统的共性与个性。这些差异体现出大陆、台湾教育的不同特色,这与两地的不同历史背景、思想文化、教育环境等密切相关。两地教材的比较研究,对今后教材编写的改进以及两地语文教育的改良都将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不毁灭的背影[J].新路周刊,194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