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改革30余年来,广大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天地里辛勤耕耘,不同时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作文主张或风格流派。诸如兴趣作文、记实作文、聊天作文、情境作文、网络作文、个性化作文、童话作文等。我们为何选择“童漫作文”,而不是其他?利用儿童漫画进行作文的“漫画”图片,具有儿童喜欢的基因。儿童漫画从小学生的生活中来,紧跟时代跳动的脉搏,表达的都是学生熟悉、关心甚至好奇的内容,具有吸引人的事件、夸张的场景和鲜明的意象,使得儿童有形象可依,思维活跃,拓展了儿童的说话思路及写作视野。
当把漫画中的“儿童漫画”作为习作的资源加以开发,引入小学作文教学中,于是便创生了“童漫作文”。童漫作文,由起初就画面写文章,囿于忠实画面的本意,到以“画”作为说话与写作的诱发点,经历了一个实践中不断升华认识的过程,也是逐渐理解、遵循儿童习作规律的过程。
一、教学理念
相较于一般的看图作文“把图说清楚写完整”的要求,童漫作文具有更多的灵性。
非唯看图。过去对于看图说话有两个根深蒂固的指导思想:一是要把“图意”说清楚,于是教学面面俱到,巨细无漏,结果导致小学生说着说着便没有了兴趣;二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言说,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等,而这样的程式化教学会导致教学呆板枯燥。说图式的看图丢掉了教学的情趣,制约着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导致其说话能力一直徘徊在原有水平很难有质的提升。从“漫画眼”入手,则是基于儿童认知特点的求是教学。“漫画眼”是整幅漫画中最夸张、最幽默的部分,也是隐含着漫画寓意并引人深思的部分。例如,漫画中给小孙子送书包的爷爷奶奶后面,居然跑来一只叼着“红领巾”的小猫,学生看到乐开了怀,那就从小猫说开去,不再囿于按观察顺序的常规教学套路。
非唯说话。说是写的基础,看图当然要进行说话训练。说话训练不是师生一问一答的“答问”式言说,也不是格式化的“哪里有什么”的二素句、“谁,干什么,干得怎么样”的三素句、“时、地、人、事”的四素句等“套语”,更不是溢满课堂的欢声笑语,而是再现画上的人、事、物、景于鲜活的生活场景,把没有生机的画中元素变成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元素。起床、穿衣之类的事情哪个孩子没经历过?当从自己的生活谈起,再延伸到画中之人之事,儿童逐渐模糊了生活与“画”的界限,于是画中的内容就是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忘记是说“画”还是说“自己”的界限,才会有真正的“言语交际”发生。
二、内容选择
图片选择。仅就图片选择来说,不再是单纯地拿来,而是对图片进行“美容”,根据儿童习作需要进行重新设计,让儿童产生意想不到的新鲜感,并滋生言说的欲望。有的可以删去儿童漫画中的部分元素、物件,或增添一些内容。有的可以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将本不相关的漫画加以组合。例如,在教学低年级《急吼吼》看图写话时,把三幅漫画组合成“上学去”这一主题,急吼吼小朋友“起床”时由一群小动物叫醒,“穿衣”竟然把衣架穿在身上,“上学”居然有小猫送上红领巾。一连串搞笑的事件,让儿童欲罢不能,下课了都不愿意离开课堂。
漫画故事。苏霍姆林斯基说:“小学生不能从写记忆性的命题作文开始,而是写观察作文,进行‘实物写生’。”此话用来解释童漫作文为何不难是贴切的。“画”上的时、地、人、景、事、物就在眼前,不需要通过想象重新构造情景,跳出了靠记忆写作的藩篱。尤其是“起承转合”的四格漫画表达风格,为儿童叙事写作铺垫了巧妙的构思,自然让儿童感到作文不难。
选取什么样的漫画才能激发儿童言说的欲望呢?一是内容吸引学生,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审美特点,低年级可选择以表现动物为主题的图片,中年级可选择以亲情为主题的图片;二是以独幅或四连幅为主,篇幅过多会限定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利于教学操作;三是从中能够提取可供学生讨论的话题,特别是可引发中高年级学生思维冲突的不同观点的话题;四是画面表达的风格要多元化,以丰富学生的“读图”经验。
三、魅力教学
1.教学流程
童漫作文教学的基本式为“读图—联想—表达(口头或书面)—欣赏”。“读图”允许儿童多元解读,可以就图上某一点“联想”发散开去,而“图片”只是儿童言说表达的材料。例如,一个被砍伐得一棵不剩的树林中,几个人在观赏挂在小树苗上的笼中鸟。这幅含蓄的漫画能激起儿童多方面的联想,树林哪去了?怎会只有一棵小树苗?谁把鸟儿放进这只笼子的?为什么挂在这里呢?是什么能吸引这么多人来观赏?后来鸟儿怎样了,树苗会活下去吗?回答这些问题,组织言语并写出来,就是想象的文字。“表达”是写作的基础,童漫作文遵循由说到写的原则,在说写过程中,提升言语表达力。“欣赏”,即教师“拿着放大镜艺术地放大儿童表达的优点”,久而久之,作文中的优点就会越来越多。儿童习作是需要欣赏的,教师赏识什么,儿童便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童漫作文教学的特殊式有三种。一是补画续写,给一幅残缺的儿童漫画补充画面,口头说话、提笔作文。补“画”的过程,就是完善故事的过程。四格漫画的起承转合表示故事情节的推进,起伏而有波澜。为展开学生的想象,可以在说写表达前,把漫画的某一格留白,引导他们“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审美再创造,为残缺的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补白,形成语言独特的张力。学生在绘画或说话的补白过程中,探索留白处的内容,从而在创造中寻找乐趣,调动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化课堂教学氛围。二是依文作画,由文到图,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成想象中的画面。三是文画相生,由多学科教师共同实施综合习作教学,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师请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去创作漫画,语文学科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创作的漫画进行写作。
2.教学技巧
童漫作文常常让儿童不舍下课,且期待着下一次作文早早到来。仅仅是图片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吗?有什么鲜活的教学绝招呢?
一是巧抓“漫画眼”。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漫画有漫画眼。对于“儿童漫画”来说,每一幅图都有一个神来之“眼”,从儿童感兴趣的画“眼”切入教学,最能激发儿童言说的欲望与兴趣。例如,穿上带有“衣架”的上衣,小狗、小猫居然喊小主人起床,小猫竟然叼着红领巾。从漫画之“眼”说开去就不再受制于刻板的教学程式,而以激发言说的欲望为主要目的,可以忽略画面上的细枝末叶,不再纠结于观察顺序。
二是适时“抖包袱”。在儿童漫画的呈现、教学的推进上要有“波澜”,就像说相声一样,要会“抖包袱”,这样能使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例如,《拔萝卜》是儿童很熟悉的儿歌,儿童随着“嗨吆嗨吆”优美的旋律,脑海中会出现老太婆、小姑娘、小黄狗、小花猫等一起拔萝卜的画面。当画面换成了男孩、狮子、猴子、老虎、狐狸等你拽着我、我拽着你的场景时,还是去拔萝卜吗?学生大多会顺着原有思维定式猜想下去,结果却是一群动物在拽着男孩乞求手下留情,不要举起砍树的斧头。儿童漫画的奇巧构思,符合那些正在长身体、长知识、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孩子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他们会不知不觉走进欢快言说的天地,忘记自己是在写作文。
四、教学特色
童漫作文是在看图写话的基础上,赋予了新内涵,使其成为集筛选、赏析、观察、想象、作画、说话、写话的综合性作文教学活动。
一是形象性。面对儿童漫画,学生不是简单地摄取和存留,而要经历阅读、筛选、欣赏、归纳等系列认知活动。结合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时,存留在头脑中的漫画意象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概括,带来了多元的解读,为儿童拓展了写作的思路,开阔了写作的视野,留下了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二是趣味性。童漫作文以其幽默、讽刺、形象、生动甚至荒诞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由于漫画内容的不确定性,容易引发儿童的探究欲,这些都有助于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头脑中的漫画意象经过思维的加工,转化为语言,需要儿童动口、动脑、动手,全身心地投入。这样一来,学生思维活跃,想象驰骋,许多材料涌入笔端。
三是综合性。童漫作文教学中,既有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又有知情意行的综合培养,还有语文与音乐、美术等学科之间的相关渗透,课外与课内的沟通和延伸等。其中,观察、欣赏、筛选是在阅读漫画,意在训练儿童认识生活的本领。从说话到写话,使儿童完成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转化,得以培养儿童的言语实践能力。想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伴随儿童情感的变化,使习作活动跌宕起伏、平中有奇、实中有活。
当下作文教学,学校设置了课内与课外两条写作通道,而课内教材中的作文通道不够好走时,理当有其他更好的写作通道供儿童选择。读图时代,则让习作教学有了新的选择与路径。儿童漫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期刊的、网络的随处可见。这些漫画取材于儿童生活场景,经过艺术夸张,将幽默、搞笑、讽刺、教育的基因融为一体,所以童漫作文具有丰富的童趣元素,这是常规教材作文最为稀缺的。当把随意练笔的童漫作文变为课内作文,便会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童漫作文是“一种新的富有时代感的作文教学主张”(杨再隋语)。它没有止步于教学技艺,而是站在课程的角度来研究,用适合儿童言语表达需要的素材,以开启儿童言语表达智慧的教学范式,积极改变儿童的言语态度,唤醒、激发、培育儿童的言语表达动机,推动儿童言语表达能力提升。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童漫作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T-c/2011/10)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