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5年第10期 ID: 423231

  

找准语文教学的切入点

◇ 陈家尧

  语文教学的切入点,是课堂教学展开的发起点,是阅读教学思路的起始点,是教师在深入的文本解读中找寻到的文本关节点,也是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的最佳入口。因此,有人说:“它不是随意的静态孤立的点,而是有条件的动态联系的点,从这一点出发,能向教学各部分发散、辐射,教学各部分也可以向这一点聚拢、集中,它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显著特征。”[1]复旦大学附中黄玉峰老师说得好:“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所教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突破口。”找准突破口即找准切入点,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教学切入点的选择,是教师文本解读的结果。教师只有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会找到合适的、科学、巧妙的切入点。高明的教师在备课时,总是先对全文的字词进行梳理,对全文的关键语句写出鉴赏评价,对全文的结构、手法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再来思考教学的切入点。
  教学切入点的选择,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技巧。面对文选型教材,一篇文章教什么,从哪里开始教,决定着课堂效益的高下。如果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就可四两拨千斤,带动全文的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中去。
  一、教学切入点选择的原则
  1.基于言语特质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蕴含在工具性中,要紧扣字、词、句、段、篇教语文。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语文与历史、政治等学科不同,历史、政治等学科通过语言文字这个凭借了解内容后,即可径直进入学科知识的讨论和生发。语文则不行,语文学习是在“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形式”的循环往复中涵养语感,丰富情感。确切地讲,语言文字在这里绝不单单是一种了解内容的“工具”,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既是“形式”又是“内容”。[3]最近几年的课堂教学中的确出现了淡化语文知识、轻视语言训练等倾向,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语文学科主体的迷失。因此厘清语文教学中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关系,不仅是教学切入的思考起点,也是整个教学的逻辑起点。
  2.依据体式特点
  王荣生认为,阅读教学就是教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源于体式特征。这里的体式特征,一是指文本作为特定体裁类别的特征,二是指文本作为“这一篇”所独有的特征。古人作文尤其讲究体制,认为“文章以体制为先”,写作之前“宜正体制”,写作之后要“不失体裁”“。苟舍制度法式,而率意为之,其不见笑于识者鲜矣,况文章乎?”[4]古人作文重体式,作为读者要理解文本,也应以体式为切入口。阅读教学应从文体的角度入手,重视学生内隐言语的建构图式。现代心理学的认知图式理论认为,人之所以能识别事物发现规律,是由于长期贮存于大脑中的事物演变的图式。图式就是对事物和事件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图式能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形成有意义的内隐言语知觉模式。这种内隐言语图式的建构,离不开必要的文体感知和认同。小说可从环境、情节、人物切入,新闻可从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切入,散文可从借景抒情、借物寓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切入,戏剧可从矛盾冲突切入。当然,借鉴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语文知识的更新,已经成为语文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诗歌可以引入隐喻、复义、跳跃、错位等,散文可以引入情思、理趣、格调、气势等,小说可以引入叙述视角、形象变形、复调小说、文本互涉等,这些正是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需要努力的方向。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合欢树》时,从散文的“有我”散文重在表达作者对世界感悟的情思)这一体式特征来引导学生体悟作者是如何表现情感的,让学生学会读散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根据学情
  新课程倡导以学定教,这既是文本解读的原则,也是教学切入点选择的原则。作为教学的解读,与一般读者解读的最大区别,就是要根据学情来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过滤,从中选出适合教学、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切入点的选择,更是离不开学情。因此教学要弄清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现状和情感认知发展需要,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以最优化的教育策略恰当切入,架起学生、文本、教师互动建构的立交桥。具体地说,从学生出发选择切入点,首先要以学生的需要为目标,以教材为依托,系统把握,面向所有学生。其次要寻找学生求知的兴奋点、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探究文本对话的摩擦处、矛盾处、困惑处。
  如王君老师在执教《老王》时,依据“当下的这一代孩子难以进入‘老王’的世界”这一学情,及时改变切入点,从老王“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这种“活命”展开生命的对话,让学生理解老王被社会遗弃的痛苦、没有家人的孤苦,从而激活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激活了课堂。
  二、明确教学切入的落点
  教学切入点的选择从哪些方面着手?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从文眼切入。文眼是文章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比如鲁迅《社戏》中的最后一段文字:“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可以由此切入,提出问题:那夜似的好戏真的好看吗?进而观照全篇。
  从关键的词句段切入。关键词或关键句指的是能够集中揭示中心、表达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展现文章风格的词语或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神经中枢或信息节点,具有发散和贯通文章的作用。常见的切入课文的关键句有起始句、主旨句、过渡句、矛盾句、总结句、蕴藉句等。关键段指表达文章中心、揭示作者情感、彰显文章艺术特点的精要语段,连接文章的过渡段以及文章的首尾段。教学切入时抓住重点语段,可以化繁为简,重点突破。如《孔乙己》末尾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李镇西老师在执教此文时即以此切入,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进而追述决定人物命运的因素是自身和周围的环境,孔乙己自身的性格如何,周围的人又如何,沿波溯源,从而带动全文的理解。
  从线索切入。无论何种文体的文章,都有一定的行文思路及线索。线索可以是时间、空间、情感、事物等。线索提示行文方向,标示作者思路,串联组成课文的丰富材料。从线索切入,可使散珠成串,纲举目张。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以从盼春—绘春—赞春的线索切入,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春天的情感。   从主旨切入。文学文本总是有一定的主题倾向,有的主题显豁,有些主题模糊、多元。教师可以直接提出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辨,从而理解文本内容。如王鼎钧的《那树》,就有环保意识、生命意识、亲情意识、文化意识等多元的主旨,教师可以在上课伊始直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读文谈观点,并从文中寻找证据来支撑,形成争鸣,达到投石湖心的效果。
  从结构切入。任何文章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形式,从文章的结构切入,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路,了解段与段之间、段与篇之间的关系,理清叙述顺序,把握重点内容。如余映潮老师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就让学生将课文变形,即将原本只有一段的课文重新编排段落,经过讨论,学生按叙事、抒情分为两段,按记叙、描写、抒情分为三段,按起、承、转、合分为四段,通过这样的切入,学生快速把握了全篇。
  三、探寻教学切入的方法
  1.质疑切入
  学贵有疑,质疑是有效阅读的手段。进入阅读状态的学生,总会发现文章的疑点,这些疑点有的被学生消化了,有的却遗留在学生脑中,这些问题最适合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一位教师在执教《范进中举》时这样切入:结合课文内容,你能推测范进中举时的年龄段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埋首于课文,试图找出答案,当细寻却无功而返时,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竞相回答,结论也颇有些道理。在一片争议之后,当教师把原著中范进中举的实际年龄“54岁”写在黑板上,学生看后有惊喜、有失望、有不解,但最终都归于一种表情——不可思议的惊讶。“那他考了多少年啊?”“他几岁开始考的啊?”“他为什么考那么多年还不放弃啊?”……诸如此类的疑问层出不穷。
  2.比较切入
  比较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层思维,教师通过呈现与文本主题、技巧相关联的材料,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比较阅读,能引发学生对内容的探究、对语言的品析,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一位教师执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首先就呈现了《辞海》关于罗布泊的介绍:
  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古称蒲海、盐泽、洛普池、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孔雀河从北面注入,呈葫芦形,面积3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水,湖水逐渐枯浅和干涸,沿岸盐泽广布。
  之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文阅读思考:罗布泊湖水的介绍、河流改道及干涸的介绍,又是怎样的?写法有什么不同?从而激活了课堂。
  3.情境切入
  情境切入是指在学生不易理解文本内容、缺乏有关背景生活表象、难与文本形成有效对话的情况下,教师通过多媒体图像、语言、活动等方式,营造一个形象的场景,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文本的方式。比如学习《安塞腰鼓》,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这种民族风情不太了解,就需要通过视频来丰富学生的表象认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
  4.目标切入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把课程分为阶梯型课程和登山型课程,其中阶梯型课程的教学环节体现为:目标—达标—评价。上课伊始即展示目标,给课堂学习定向,让学生心中有数,知道学什么,能够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这也是很好的切入方法。如余映潮老师执教《云南的歌会》即采用此种方法切入: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人说了这样三句话来评价它。第一句话,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第二句话,这篇课文的片段描写是多么生动啊!第三句话,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三句话来进行。
  之后课堂就围绕这三条目标,逐条分析。整堂课显得简明清晰,不枝不蔓。
  教学切入点的选择与实施,表面看是教师的一种教法,实际却是学生的一种阅读方法、阅读路径。教学切入点选好了,学习就变得轻松高效了。
  参考文献
  [1]付煜.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研究理论探索与实证[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聚龙宣言[J].语文建设,2013(1).
  [3]李卫东,荣维东.课堂导入语与教学切入点的设计策略[J].语文建设,2007(4).
  [4]刘九洲,张声怡编.中国古代写作理论[M].华中师范学院: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