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虽然“教无定法”,但“无定法”强调的还是要有法,而且这方法还很重要。常言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领”就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不然又何以为师?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喜欢用“加法”和“减法”进行对比教学,效果不错,也较受学生欢迎。
最早将“加减对比法”用到教学中是我在教学生划分句子成分时。比如:
勇敢的小龙不一会儿便捉了三四条鱼,挺肥挺大的。
这是一个“主谓宾定状补”六大句子成分都同时出现的单句。我在讲授时先用“减法”后用“加法”。具体做法是:开始我在黑板上只板书“小龙捉了鱼”,用的是“减法”,且有意把“小龙”(主语)与“捉了”(谓语)和“鱼”(宾语)隔开一定距离。“主谓宾”是句子主干,表达主要意思,哪个缺了就会犯“句子成分残缺”的语病,明显行不通。那么“定状补”这些附加成分是不是就不重要,就可有可无呢?这时我用“加法”把“勇敢的”“不一会儿”“便”“三四条”“挺肥挺大的”补充到了相应位置上去。其中“勇敢”这一定语修饰主语,突出了小龙的可爱;“不一会”“便”这两个状语修饰谓语,强调“捉”的动作麻利;“三四条”表明捉鱼的数量,交代很清楚;“挺肥挺大”这一后置定语(放在后面即成了补语)形象地说出了捉的鱼什么样。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主干缺了是语病,附加成分缺了则会影响到句子是否生动形象、清楚准确等。在这里,用“加减对比法”一是有助于学生尽快学会区分句子的各类成分及其功能,二是对他们写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做做此类练习,多数学生基本能轻松地解决划分句子成分与改此类病句的问题,而且学生做起来很感兴趣,下课后还会经常主动地探讨争论,何乐而不为?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指导学生习作时,我也经常运用“加减对比法”。常言道“凤头豹尾”,此话形象地表达了开头和结尾的重要作用。这个道理学生也知道,但真要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或在写作时自如运用,则又完全不是一回事。比如《故乡》一文,可以先不让学生翻看课本,直接用多媒体出示掐头去尾的《故乡》让学生读,然后再加上开头两段和结尾两段让学生对比阅读。
小说开头两段是: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情况正如事先预料的一样,学生很容易即可看出这一开头在烘托氛围、领起全文、为全文定下“悲凉”基调等方面不可或缺。
结尾两段是: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们都知道鲁迅的文章立意很深,除了文中刻画的人物和所叙故事的表达效果外,该文的结尾很显然在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启迪读者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等方面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意地引导学生用“加减对比”分析,学生会自然而然地领悟作者的用意所在和文章的巧妙构思,远比教师一味苦口婆心地讲解省时省力。学生自己领悟到的,记忆深刻持久,运用时也会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
分析或指导学生写好过渡句、过渡段时,我也会运用“加减对比法”。
如之前收入初中课本的著名作家浩然的小说一担水》,写作者相隔十八年前后两次访问同一个山村的不同见闻和感受,反映的是普通山村十八年发生的惊喜变化。作者借着赶车送他的马长新鞭梢所甩下的一根柳条,信手来了一个巧妙的过渡:
绿了,绿了!春天了,春天了!一个又一个,又过了十八个,我才得到机会,重访这个使人怀念的山村。
汽车载着我在平坦的柏油马路上奔驰……
这个过渡近乎化天堑为通途,将十八年前后的两次访问用一根柳条妙手天成地联成一体,很值得借鉴。如果去掉这一过渡,中间的“十八年”就真变成一条无法逾越的壕沟。由此可见,有无这个过渡的天壤之别。
平时学生写议论文,最易犯的毛病是举例与说理相脱节,或只会罗列事例,不懂得在举例之后稍加议论,因而文章显得松散,用意不明,中心不显。我在教学时会用加减对比法讲清其中的道理。议论文中的举例好比是建房所需的砖瓦门窗等建筑材料,议论则好比将材料黏合在一起的白灰与水泥。有无这些议论——有时仅仅是一句话或一个小段落,效果则大相径庭,有时甚至一句话即可使一篇三类文上升为二类文,也就是说多加一句话就可让一篇作文多得5分。很多学生平时都发愁写作文,这种加减对比能让他们清楚怎样写才能得高分,学生写作时自然就会在意。
此外,在分析课文或指导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环境铺垫、细节刻画时也可运用加减对比法。比如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出场那段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不一会儿,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在讲课时如果用多媒体把“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和后面“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做加减对比分析,收效也一定很好。
教学是门艺术,不仅要讲方法,而且还必须经常结合教材和学情的变化,总结摸索出一些较少受条件和场地限制,又便于师生一起活动参与,尤其是契合学生兴趣爱好的方式方法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知识传播途径的变化,对于方法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标准会越来越高。也许有人会认为“加减对比法”缺乏新意,可教学毕竟不是领着学生坐过山车,不能一味求新求快。否则就会因为今天跟着学这家、明天又追着学那家而陷于莫衷一是的盲从状态。“加减对比法”简便易学,教师引导学生有意用、经常用,坚持一段时间,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