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真正课程学意义上的学理性建构,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完备体系,这需要教育学、课程学以及教育哲学整体融合的共同建构。即便单从语文课程学层面看,也是见仁见智,更多个性化的侧重,甚或个人化的一些探索。如此看,诸多缺陷使然,笔者也只能从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教研感受层面,提出一点自己的思考。
笔者在听课、评课经历中发现,《小狗包弟》和《鸿门宴》两课值得我们在“改善课堂教学”的角度去做更为细致、深入的思考,也想借此谈谈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上的一个侧重,即课堂教学的内在理路问题。
对于内在理路的关注,源于更多公开课、展示课甚至竞赛课,无不注重教学环节的设置。单看一个个教学环节,大多无可厚非,若要关联环节与环节之间内在联系的辨识,就会发现多有脱节和疏离,缺乏应有的逻辑关系,呈现跳跃式、跨越式或交互式的拼凑,组合成了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脉象,山有山脉,叶有叶脉,人有血(气)脉,文有文脉,课也有自己的课脉。一线贯穿而气象万千,教学者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魅力大多蕴含于此。这里所提到的“课脉”,便是一堂课在教学上的内在理路,是课堂教学生动展开的支撑,是课堂教学活泼运行的牵引,是课堂教学峰回路转的开启。
我们先来看《小狗包弟》和《鸿门宴》两节常态课在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上的如实记录。
《小狗包弟》(40分钟学时)
一、作者介绍(用时6分钟)
巴金,文学成就巨大,著有“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姓名李尧棠,籍贯四川,由“尧”而说到“尧舜禹”。“文革”中被迫害而死的有两千万人,并介绍巴金的夫人萧珊就在“文革”中被迫害而死。2003年,巴金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为:“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二、粗略阅读文章(用时11分钟)
要求学生在阅读后找“文眼”,即文章的中心句,也就是主旨句。
学生粗略阅读5分钟,读完全篇文章,大多找出了“文眼”,也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教师用时6分钟,要求学生注音并理解教师板书的10个字词,重点辨析“坠落”和“堕落”。
三、文章内容梳理(用时15分钟)
序幕:(1)艺术家和狗的故事
开端:(2)介绍包弟
发展:(3~6)友爱包弟
结局:(7~9)送走包弟
尾声:(10~13)对包弟的深深歉意和忏悔
叙事的线索:眼前——回忆——眼前
包弟的经历我的感情
被转送于我高兴
包弟被追杀胆战心惊
转送到医院轻松沉重
被解剖自责忏悔
四、探究分析(用时8分钟)
巴金:人只有说真话才能够活下去。
问题:小狗包弟有什么样的特点?(聪明、通人性、可爱、听话)
鲁迅: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问题:艺术家的狗给人怎样的印象?(来不及细讲,下课铃就响了。)
五、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分析文章的思想价值和启示。
《鸿门宴》(40分钟学时)
一、序曲
两句人物语言的分析,从中看出各自的性格特征。
1.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2.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二、进行曲
分析课文情节:宴前——宴中——宴后
宴会前:无伤告密
范曾定计
项伯夜访
张良献计
刘邦定策
项羽许诺
在分析“宴会前”的情节内容时,着重讲析了相关语句的相关词语在意义和用法上的文言知识,诸如“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中的“无所”,“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此其志不在小”等,其间还要求学生诵读。
三、尾声
铃声响,下课。
纵观这两节常态课,很原生态,事先没有刻意准备,是临时安排的随堂听。愈是如此的课堂,给予我们的思索价值和探究意义越弥足珍贵。
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注重学生课堂上的诵读,注重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注重学生学习状态的把握和引导,注重语文课堂上言语教学的细碎或者细微,教师的这些教学行为在两堂课里都有实质性的呈现。可是,细想深究起来,这两堂课在很有价值的“切入点”或者说“聚焦点”上,顾左右而言他,甚至转折了,变形了,变异了。
问题的根结在哪里?在于缺失了应有且必有的乃至忽视了已有和本有的“内在理路”。
《小狗包弟》一课,关于作者介绍的内容和随即进行的教学内容之间关联密切,是继续学习的支撑性铺垫,是思考空间的拓展,是问题意识的强化和深化,具有开启思考的内在张力。“文革”悲剧、巴金夫人萧珊和颁奖辞,这看似不相关的三方面内容,都和《小狗包弟》一文的内容理解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经历苦难和煎熬后的巴金,依然保持了“激情,真诚,热情,良知”等美好品质,依然满怀着希望和憧憬,这也让巴金所说的“怀念”和“歉意”富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教学者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应该紧扣“怀念”和“歉意”展开,以此作为内在理路而迁延开去。教学者不是没有找到这个切入点和聚焦点,就是没有内在理路的意识和觉悟,因此随后的教学内容便也晃荡开去。从教学者的教学内容看,6分钟作者介绍和5分钟阅读教学是有效的,而后的6分钟字词理解和15分钟内容梳理显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字词理解割离了“怀念”和“歉意”的聚焦,内容梳理也只是表层意义上理解文章内容,至于“我的感情”的分析概括,完全是抽丝剥茧式的陈列,没有在人物和事件的纠葛中进行整体思考和整体辨析,显得零碎和散乱。再说8分钟的探究分析,因为没有沿着内在理路的聚焦而展开教学内容,只能停留于概念,未能深入作者内心。作者隐隐作痛的内心世界的情感波动,在于作者不堪回首而又无从忘怀的沉痛煎迫,需要沿着“艺术家的狗—包弟—萧珊”这样的叙述和描写脉络来阅读理解和深刻感受。
《鸿门宴》一课,切入点很好,富有思考的内在张力,具有可分析的深刻蕴藉。个性化的语言,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一种对比的状态下更能见出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反差。虽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是成败自有原因。这两句个性鲜明的语言写活了两位主体人物形象,这是一个引子,是凝结得很好的内在理路,借此而结合《鸿门宴》中的相关叙述和描写进一步深刻理解项羽和刘邦,实际上是一脉贯穿的。遗憾的是,教学者在课堂结构上的“疏离”和“逆转”,导致教学内容的处理各处游走,“纲”不举,“目”不张,中心无法突出。如此草率和空浮,不能在课堂教学上有所讲究,求得精细,也正因为没有弄清课堂教学内在理路的重要和必要。
两堂课在教学上散乱而不紧凑,破碎而不集中,空浮而不深透,就因为没有抓住内在理路,也就不能沿波讨源,寻根究底。
对于课堂教学,我们应该努力追求“明明白白(教学内容)—清清爽爽(教学思路)—实实在在(教学细节)—透透彻彻(分析探究)”。至于所说的教学的内在理路,便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的有机整合,一脉相承而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而不枝不蔓。这个内在理路,既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和核心价值的深刻凝聚,也是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的高度融合。一说到“高度”问题,教师就觉得这好像与平时的教学在常态上不可弥合,是一种过高的期望,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妄想。事实上,就因为常态课缺失了有意识的自觉和自为,常常也在一种习惯自然的因循状态,便也固定框套了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以至于随意、散漫、松弛、空疏。如此,优质教学设计和教学创意便也淹没和葬送了。
单说《小狗包弟》和《鸿门宴》这两课,富有教学价值的内在理路本也蕴含在两位教师的教学环节中了,可惜的是他们没有这个意识,不明确应该教学什么以及可以教学什么,于是再怎么教也是盲人骑瞎马,课堂上很多富有协奏或者合奏的乐章便也走了音,跑了调。
《小狗包弟》既然要求学生寻找“文眼”,那就应该仅就“文眼”牵引开去,着眼于“怀念”和“歉意”进行具体、细微、深入的解读。情由事生,呼应于“怀念”和“歉意”感情的相关事件,不就一一抽取和剥离出来了吗?这些内容,都是和“小狗包弟”以及“我”密切相关的。在一种整体状态里,各个层面也就不会支离破碎了。《小狗包弟》的内在理路,便也是顺沿“文眼”而分析文章,无须什么情节内容的丝丝入扣。大凡叙事性作品,也都存在叙述角度的取舍问题,本文属于回忆性散文,纠葛了历历往事,自然也就存在了“当时的我”和“现在的我”的对应。更多教师把眼光完全放在“小狗包弟”以及“当时的我”,其实因为小狗包弟,作者巴金也还隐约含蓄甚至是情意深长地写到了“我的爱人萧珊”“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如果仅仅是从“小狗包弟”读解全文,作者那句“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煎熬”深刻的感喟,怕是也只能浅尝辄止了。这篇回忆性散文,借写小狗包弟,写出了自己对不堪回首的往事的无以忘怀,对包弟如此,更何况对萧珊了。关于包弟的外在叙事线索,蕴含其内的也就是对爱人萧珊,同样是“怀念”和“歉意”感情的纠结。包弟死了,“我”还活着;萧珊死了,“我”还活着。包弟和萧珊都死于那场浩劫,“我”的“怀念”和“歉意”就是敬献给他们的,这也是生者对死者的忏悔。然而忏悔并非是自己真的就有所谓的罪孽,有些时候是良心和良知上的一种自我完善,是人的灵魂的自我拯救,活着的意义和价值,甚至活着的追求,在忏悔意识的支撑下能够更加清晰。巴金的忏悔意识不是罪孽的忏悔,而是对人性的呼唤,对人的尊严的呼唤,对人世间道义和正义的呼唤。如此看,《小狗包弟》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也就深蕴于“现在的我”的感怀,即“怀念”和“歉意”的表达。
《鸿门宴》既然是开篇就人物个性化语言进行分析,那就应当紧接着“人物分析”,用文章中的相关语句和相关事件对两人的性格特征予以分析。这既是对引出的两句话的呼应,更是对文章内容的紧密联系。两句话是纲”,那么文章的相关内容便是“目”,纲举目张,教学的内在理路也就清晰明朗起来。事实上,整个“鸿门宴”在形势上的逆转,根本原因也就在于项羽、刘邦二人的性格。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然而对于性格的成因以及性格的内在,却是缺乏更为深刻的认识,大多在一些模糊的状态给予人物一些定论,缺失的正是对于人物性格细致入微的分析。项羽的“为人不忍”并不是什么“仁德”或者“妇人之仁”的浅淡,还在于他刚愎自用,缺乏对未来的远见卓识,更在于他过分相信“人力”或者“天命”。司马迁《项羽本纪》结尾的“太史公曰”,那深沉的喟叹更是一针见血的确论:“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师心自用,本就是项羽的性格弱点。刘邦虽未称帝,但是刘邦的帝王气象已经渐成气候,广纳善言而隐忍待发;相反,项羽则是在“小看刘邦”的潜意识里,无限膨胀了个人英雄主义。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远远不及众志成城的群体智慧。项羽的真性情,不能说不是一种深度的悲剧。“鸿门宴”前后的强势和弱小、鼎盛和衰败,项羽由“破釜沉舟”而“四面楚歌”,实在是“非用兵之罪也”,而是“人的因素”,性格的因素。事实上,上课的教师已经讲到了“性格决定命运,情商决定人生”,可是这么好的“切入点”,这么好的有思考的内在张力,这么好的可分析的深刻蕴藉,却因为教学内在理路的缺失,即便是一些语词语句的分析讲解,也没能深入言语内蕴的有关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导致了课堂教学的破碎,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再说,课堂教学内在理路的建构,就是要紧紧扣住课堂教学的合理内核,也就是王荣生所谈到的“合宜的教学内容”,集中彰显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真正有章有法,张弛有度,渐进有序,顺理成章,圆融完美。
同样的教材内容,可以析取出很多并不完全一致的教学内容,根由也在于内在理路的确定。比如《小狗包弟》大可以从回忆性散文或者随笔这种文体特征进行教学,从探讨怎么写的角度来理解写的内容。《鸿门宴》也可以从项羽不可一世的“破釜沉舟”以至于无力回天的“四面楚歌”的生命历程角度,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但所有的思考和探究都必须依据《鸿门宴》的事件内容。不同的内在理路,体现了教学者的个性差异,既有知识结构上的,也有教学理念上的,更有对文章本身读解角度取舍上的。听课评课,关注了教学的内在理路,便也看清了教学者的教学脉络和教学轨迹。
任何一堂课,如果枝节横生,如果盘错牵绕,必定是含混颠倒,云遮雾罩。看似什么都涉及了,其实什么问题也都没有实实在在、透透彻彻地解决。
如何“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纲举目张”,如何“行云流水,水到渠成”,如何“轻快自如,婉转别致”,都当在课堂教学的内在理路上给予明确的梳理,或者实在的确定。
遵从课堂教学的内在理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然体现为“融”的境界:一是教学结构的“融贯”,即有序,教学思路的清爽明快;二是教学内容的“融合”,即系统,教学内容的充实饱满;三是教学细节的“融通”,即透彻,分析探究的深刻深透。
一堂课也就是一堂课,但是可以观微知著,以小见大。教学者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教学者的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教学者的创意追求和教学践行,大都凝聚于教学者的教学行为中。从某种角度看,教学也可被视为一种行为艺术,教学者的一切教学行为是否能收到切实的教学效果,却并不完全在于教学行为的形式存在,而在于环环相扣的教学思路的铺展,以及由此而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否合宜、得当、切实。这一切,尽在于教学者对教学内在理路的确定,一如格律诗的“起承转合”,自然圆融,却也别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