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12期 ID: 355957

[ 黄助昌 文选 ]   

作文评分:到语言为止

◇ 黄助昌

  作文,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考查,并非对学生作政治鉴定,所以应当公正地回归到作文本体,作文评分也就应当以语言能力为标准,且只能到语言为止。美国的作文教学成就,最令全球教育界为之惊叹,因为只要受过普通教育的美国人,都能遣词造句,准确地表情达意;相比之下,我们具有悠久的语文教学传统的中国,当今的作文教学屡屡为教育界、学术界所诟病。其根本性的原因在哪里?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先摘录一篇题为《自由的美国?》的文章片段:
  这个“事件”(指美国著名的哥伦拜因中学校园枪杀案)突出地表明我们国家已经变得多么狂暴。孩子们每天无辜地被别的孩子伤害、强奸和谋杀,这就是许多人想称之为“自由的美国”的那个国家标记。既然我们的新闻播报的最新“事件”净是些有人无端被绑架或谋杀的报道,美国又怎样会是自由呢?这个国家听任年轻人在暴力电影、视频游戏和犯罪故事所制造的兴奋中遭受坑害,国家也受到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后果的损害。这个国家把管教儿童称为虐待,而当真地出现虐待时却又拒绝承认是虐待。这个国家不愿承认第二修正案的错误,而当诺西欧东纳尔进行一个新的武器安全运动时,人们却鼓噪抗议,说什么“不是枪支杀人,而是人杀人”。美国怎么会是自由的呢?
  (——引自《洋作文——美国学生获奖作文·初中卷》,重庆出版社,2002年)
  作者萨拉·邓肯,仅是一个11岁的男孩,能用流畅的语言说出这样一段话,视野何等开阔,语锋何等尖锐。平心而论,他的判断是偏激的。在我们中国,这样的立意绝对是“严重错误的”,更遑论获奖了。我相信,绝大多数美国人会认为美国是自由的国度,但他们不会反对并会尊重这个男孩的个人判断,更不会打着“爱国主义”旗帜,扼杀他的个人判断,因为这个男孩正是有了爱国心,才会如此深思美国现状的。给奖,就是赞赏这篇作文申明的“个人之道”,更重要的是行文流畅,语言表现力强。假设我们国家有位学生写了与邓肯同样性质的文章,无论其语言如何,我们会给奖或高分吗?不会!因为这篇文章“大逆不道”,把国家说得“一团漆黑”,“只看到阴暗面,不看主流、主旋律”,“存在着严重的思想政治错误”……可见,我们对语言能力并不看重。
  南京金陵中学费滢滢的高考作文《人情与季节》,内容是表现现代人因感情淡薄而忽视传统节日,因人情疏远而丧失感知细小事物的能力,写的确实是中国社会当今普遍存在的事实,也完全在指定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范围之内,也完全符合“立意自定,文体不限”的要求,但是只得了25分。这个出版过多本散文集、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金奖获得者,在高考作文中却“栽”了。原因何在?原因就在这篇作文不仅在形式上锐意创新(用四个传统节日来对应人的感情、认知),而且在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在正视当今社会某些现实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个人之道”。当然,这个“道”或有偏颇,可毕竟是自己的“道”,并非人云亦云的“道”,所以被评为25分也就可谓“替天行道”。“立意”一“错”,全篇皆“错”。在评分老师的眼里,“语言”竟是微不足道的。语文老师竟然不把“语言”当一回事!那么教语文教什么呢?
  作文得25分,肯定对升大学甚至对人生都有着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不知费滢滢是否上了大学,但费滢滢们恐怕因为有“前车之鉴”,再也不敢写“个人之道”罢。
  再如,2005年高考,某省出现了一篇零分作文《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之王国维可以休矣》,内容摘录如下:
  ……
  灵活变通才是成功之道,尤其作为一个女性。棉棉、卫慧等宣称她们是美女作家:入乎其内,故能写之之作家;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之美女。张维迎之流,出能出得到大学讲堂,入又能得了资本家的盛宴,按现在的做人标准,那是人中龙凤哪。去年有个关于女大学生卖淫的调查报告引起满城风雨,不就是取材于武汉吗?白天是一本正经的女大学生,夜晚却是一次百金的妓女,你说,做个女大学生我又有多么稀罕!做人做事不能表里如一,不能内在外在得以尽善尽美,不如别做的好。
  居里夫人说过:“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能做到。”不过她漏了下句:“女人能做到的,男人未必能做到。”我们要决定自己的道路。查泰莱夫人曾经说过:“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我们就是要做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女人,回到几十年以前的老路。而我心目中的夫君,不要求什么时候出将入相——那只怕忽然短命或惹出祸事来——只要出有宝马奔驰靓车,入有别墅豪宅,就心满意足了。而这一切,要靠我们辛勤地梳妆打扮,呵护肌肤,像水一般晶莹剔透;修习礼仪,进而仪态万方,风情万种。这,才是钓到金龟婿的唯一途径。
  王国维讲的是诗人要怎样怎样,他不知道,诗人,在这个社会中早就不吃香了。海子听说过吧,什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就不明白。依着视觉描绘次序,面朝大海,又如何能看到春暖花开呢?莫非是海市蜃楼?这诗人做的,逻辑不讲究,脑子或杀妻,又有什么更好的下场呢?这样的男人,一副穷酸落魄模样,又有哪家的妙龄女子看得上?!
  王国维对一些雕虫小技如诗歌癖好,仿佛一个冒着铜臭的权贵富翁,把玩一个上古鼻烟壶。或前朝宫廷贵人使用过的一樽精致品。生活早巳给了我们更多更深的感悟,他却在《人间词话》中絮叨,我看,这《人间词话》可以扔到垃圾桶了。王国维可以休矣。……
  此文旁征博引,足以看出作者阅读之广;冷嘲热讽,足显文风之老辣;洞明世事,足见人情之达练;直抒心曲,足现赤子之热肠,却因为出类,不仅没拔萃,反而被处以“极刑”。为什么?不是因为语言不好和离题万里,而是因为语言太好并紧扣话题但“反动”。这篇作文不是正话反说的讽刺杂文吗?我看应判满分!我参加过高考评卷工作,看到那些离题万里或只有五六行的作文都未被判零分,那么这篇“零分作文”说什么也不能得零分的!到如今,我还意难平!我曾在2004年第2期《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上疾呼“淡化道统,宽容另类”,但我们还是看到了因犯“思想罪”而遭“屠戮”!
  再举一个极端例子:作文题《你认为谁对“二次大战”负责任》,有一学生表述为邱吉尔是罪魁祸首,由于表述充分,美国老师个人并不认同学生的观点,但没有指责其“黑白颠倒”,而是对他的作文语言极为赞赏,觉得逻辑性强,欣然判满分,因为这只不过是一次作文训练,学生能熟练运用文字有条理写出,这就够了,达到教学目的了,至于历史观对错问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自行解决。中美两相比较,可看出:美国作文评判的标准是看写得好不好,写得好就一好百好,而我们是看写得对不对,写得“不对”,一错百错;前者能催生“个人之道”看重的是语言运用能力,而后者只能强迫学生重复既成的“集体意识”的“道”。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差异和多元的社会。懂得尊重差异、宽容异己是文明时代人类获得有效沟通的基本前提。差异作为多元社会的基本属性,要求人类必须具备多元对话的意识,必须认识到既成意识的局限性和思想的无限性。那种包容性范式,是否能源源不断提供绝对正确的真理,的确值得怀疑。作为多元和开放的选择性策略,“个人之道”就应该且必须获得生存的空间。
  何谓“道”?“道”的本义是人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宇宙的本原,或一定的人生观、政治思想与主张。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无一不是“个人之道”,但他们的“道”,现在已经成了国人景仰的一座座璀璨的恒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思想界的上空渐渐黯淡,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即便如此,千百年来,儒生都无人不赞叹庄子奇诡瑰丽的语言。
  “文以载道”并没有错,但只认当下的主流思想或传统观念为“道”,显然不能适应多元社会,甚至还会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君不见:在封建八股文里,“道”就是“为圣贤代言”,对学生来说就是“失语”;当人们公认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是“道”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是“个人之道”;当人们公认牛顿经典力学是“道”的时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个人之道”;当人们公认神学院的物种不灭论是“道”的时候,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个人之道”……由此可见,公认的“道”往往是强势话语霸权的传声筒,而并非是绝对的真理。历史也证明,从来就没过所谓的“绝对真理”。“道”会因时代变迁而变异,此时代的人大都不会全盘接受彼时代的“正统之道”,但不会因“道不同”就不读那个时代的书籍,因为语言的魅力永存。经典著作正是因为有绝伦的语言艺术,才使思想放射出璀璨光芒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个人之道”,都是“优良”的“新事物”,但是如果不宽容、不允许“个人之道”的存在,就从根本上铲除产生“新事物”的土壤。其实经典大都“离经叛道”。不难设想,当“道”钳制了学生的思维时,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怎能不厌恶写作?厌恶写作,又怎能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实际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百道并行而不相悖”。从扼杀学生个性表达的众多“悲剧”里,我们要吸取教训并树立这样的观念:“语言表达”高于一切。由此解放学生的眼,发展学生的眼,使之会观察、善辨别、有眼界;解放学生的脑,发展学生的脑,使之能写、敢写、创造性地写。如果能真正让学生“我手写我心”,作文教学将一定能得到切实的改进、突破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才可随之提高。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早已不把“思想正确”作为评分依据了,且代之以“切合题意”,并在“发展等级标准”里设立了“有创新”一款,其中要求作文“见解新颖,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思想”本身的“对”“错”被淡化,对成绩的评定失效,一切回到作文本体,“思想”表述充分,就得高分;表述不充分,就得低分。
  总而言之:作文评分,到语言为止!
  [作者通联:江西万年中学]

作文评分:到语言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