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5年第10期 ID: 423237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 唐荣昆

  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它面世(中唐)的当时,即得到朝野上下的喜爱,广为传诵;唐宣宗还写诗夸赞:“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声。”此后一千多年来,它长期地仍然拥有广泛的读者,乃至传播到国外。
  其实,对于中国古诗中这一长篇佳作,最基层的广大读者,总是根据自己阅读吟诵时感受到的真善美,尽情地欣赏迷醉。倒是一些文人学士分析、议论起来,却见解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其中最大的分歧是:这篇诗作的主旨倾向及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到底是以肯定赞扬为主,还是以否定批判为主?持肯定赞扬为主观点的是少数人。我则认为《长恨歌》是着力颂扬帝后(李杨)二人爱情的真挚、坚贞。由于它所凭借依托的历史题材,本身是悲剧故事,所以在情节进展行文中,必然要涉及一些史实真相时,则是点到为止,掌握好分寸。另外,还要考虑白居易的创作动机。由于安史之乱,马嵬惨剧已经过去五十年,历史教训、是非功过早已明朗;眼前又有陈鸿的《长恨歌传》,从历史的角度强调了“惩尤物,窒乱阶”的主题。白居易是依据民间(关于李杨“希代情事”)的传说进行加工的。更加之白居易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竟大胆地冲破封建社会“男女之大防”的牢笼,打从少年时代结识农家碧玉湘灵女子,双方逐渐产生纯真的爱情,缠绵暗恋二十二年,终因母亲的坚拒、舆论的压力,双方含泪惨痛地“潜离别”。他有过这样刻骨铭心的爱恋体验,遂把自己满腔激越的神圣美好的情怀,倾注到这首长诗创作中来了。
  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我将以往人们漏读或误读的若干精当、警策诗句,做一些解说。清人刘熙载《艺概》中说“香山用常得奇”,且看《长恨歌》中,就多有这样精妙的词语。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汉代乐师李延年所唱《北方有佳人》歌中,“倾国”一词原是褒义的,许多人误认是贬义。“色”至少是个中性词,不必多说。“御宇多年求不得”,这一“求”字,白居易用得精辟、果断、有力,充分说明主要人物之一的“汉皇”(即唐明皇)是真正懂得爱情的,是要得到自己真心渴想、倾慕的美好女子。用这“求”字,也可以理解为用典,因为《诗经》的首篇《关雎》就有“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自由相爱,起始时他所弹奏的琴曲即是《凤求凰》。男女双方都有了炽热的渴求、倾慕之心,那才是真正纯洁、甜蜜的爱情。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这是突显人物心灵品格至美的联句,非常重要的一笔。作为原型的杨玉环有着内外兼修的美好素质。《旧唐书·玄宗杨贵妃传》记载:“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这一女子是全能艺术家,多面手。作者选取这一点,在作品中充分展示。她具有超群出众的才华和美貌,但自己从不张扬,不自傲,不卖弄,不做作。这正如西方谚语所说:“美人,唯有不自知其美者为最美。”我们读《白居易传》可以得知:白居易的恋人湘灵,就是这样一个“不自知其美”的人,所以他特别珍爱她。他把自己恋人具有的美德移播到笔下的人物身上,这个人物就是对自身的美毫不在意。然而,众人还是发觉、关注到她,一致高看她,所以“难自弃”。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这一联正面描写杨玉环第一次出场亮相,神采耀眼,艳绝群芳。这是全诗中相当重要的一笔,我们要细心体味。杨玉环与宫女们第一次受唐明皇的接见,她在与女伴们适情随意的细声交谈中,由于某一动念,发出舒心得体的微笑,再加上她回头转身优美的动作和活泼的眼神,这一情态被唐明皇从旁见到了。宫中的无数粉黛,唐明皇都先后见到过,在他的印象中拿来与杨玉环相比,实在太逊色了。要知道,杨玉环进宫之前已是训练有素的、出色的表演艺术家,体态、身姿无不具有特殊风韵,还有那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我们还知道,唐明皇也是音乐舞蹈的爱好者,堪称行家里手。他渴求得到心灵美的活泼多姿的女色,盼望“多年”而“不得”,忽然遇到这个有高超艺术修养的美女“回眸一笑”,怎能不引起内心强烈的震撼?白居易这一笔,真是勾魂摄魄的天才之笔。这样描画,就为进一步展示帝妃二人的真情挚爱做了有力的铺垫。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拥有众多“后宫佳丽”,是中国历代皇帝的特权,封建传统的惯例。然而,唐明皇是真正懂得爱情的人,于是就把“宠爱”“三千”的特权放弃了,将自己的爱集中在他所“倾慕”的一个人身上。从真正的爱情角度来看,“爱在一身”才是可贵的、纯洁的真爱。事实上,作为原型的唐玄宗当然不是这样的。凭着构思出“宠爱在一身”的例证,也可以再次看出,白居易是根据艺术真实的要求,着意要美化他所描写刻画的人物,以凸显、深化全诗的题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笔下的男女主角,是懂得真爱,互相深情地爱恋着的情侣。
  缓歌漫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音乐、舞蹈是这对恋人共同的爱好和专长,他们都具有很高的技艺和才华。原型的杨玉环自小专心致意练习歌舞,精工音律。原型的唐明皇最擅长击鼓,其他多种乐器也都娴熟;又会写诗,《千家诗》中就收录了他一首五律《幸蜀西至剑门》。他们这种种高端的技艺,是靠长期勤学苦练,加上足够的聪明才智才能造就的。白居易就是发现和紧紧抓住人物原型的这一共同特点,精心构想,神奇地创造了迷人的诗意和诗美。作为人世间尊贵的皇帝和妃子,他们钟爱艺术,而不只是作为观赏者。他们全身心地、兴味专注地投入,共同创作、改编、排练、演出,始终以平等的心态,一起斟酌讨论、切磋琢磨,互助互补,且乐此不疲。他们长久地沉浸在艺术天地之中,各自把对方认定为情投意合的知音伴侣,相互倾慕,平等互爱。他们的生活质量是很高的,他们之间的爱情是温馨甜蜜的。在皇家宫苑,竟有按地位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这样一对情侣,过着艺术的生活,这可以说是特殊的、奇异的。作为艺术形象,这在中外文艺作品中是罕见的。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由于唐明皇晚年的麻痹、怠政,轻信了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多年的积弊酿成了谋反暴乱,都城长安陷落,明皇、贵妃西逃。在马嵬坡兵谏中,众人要求处死贵妃。在这危急关头,贵妃悲痛万分,惊愤交加;但“智算过人”的她,此刻头脑还是能冷静思考的。她清楚地知道,在这险恶的“众怒”情势之下,“君王”若是全力保她,势必两人都得丧命;只有她做出牺牲,才能保住明皇。因为时下明皇没有掌握兵权,在此之前,已将兵权授给他的儿子肃宗了。“六军”以“不发”为要挟,事态非常危急,为了保住明皇,她决心赴死。这里,特别用了“宛转”一词,意为曲折随顺。“江流宛转绕芳甸”(《春江花月夜》),意即江水蜿蜒曲折向前流去。虽身为贵妃,但她没有权势欲,以往从未介入、插手过政治,她的死是无辜的。正是因为这样,唐明皇便对她万分痛惜、感怀。贵妃死后,他更加刻骨铭心,一往情深地追忆怀念。贵妃最后是“缢死于佛室”的,在诗中,白居易却将之改写为“马前死”。这是为了更加深刻地反映生活,反映历史真相。“马”是“六军”的马”,代表着政治势力。事实上,贵妃是当时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历史上每遇政局动荡、危难之时,掌权得势的男人便纷纷怪罪女人,甚至给女人加上一个共同的称号——“祸水”。贵妃死得无辜,死得冤屈,也死得壮烈,所以她死后老百姓普遍同情她,怀念她。我想,事后那些感人至深的民间故事产生并广为流传,以其为蓝本而创作的《长恨歌》也广为流传,绝不是偶然的。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由于“六军不发”逼贵妃“马前死”,造成这一对恋人的天人之隔,但是,人死而心不死,心中的爱情“似金钿坚”,永远矢志不渝。这就像另一民间传说,“梁祝”双双“化蝶”的故事,表现了“爱情战胜死亡”,一样的美丽动人。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在中国漫长的禁锢重重的封建社会里,男女之间爱情与婚姻自主的权利是完全被剥夺了的。可魔鬼的手掌也有些许漏光的缝隙。世间还是有不少的男女,有着蓬勃的青春活力,有着纯真美好的爱欲,他们会私自到桑间、濮上、淇水、复关这些地方去寻欢觅爱。两情相悦到了情笃意惬之时,便勇敢大胆地“私订终身”。然而,不管他们有多少佳期柱约,海誓山盟,全都以失败告终,酿成悲剧。《长恨歌》中的男女主角,一个是至尊的皇帝,一个是高贵的美女,他们同样没有爱情和婚姻的自主权。他们敬慕互爱,恋情达到炽热的程度,便有了新的创意期约,特意立下誓言,愿来生来世自由结成“连理”。这样,就使典型人物的性格充分展示,整个诗篇主题思想灿然闪亮,淋漓尽致。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全诗最后一联,突出一个“恨”字。“恨”是“绵绵”,思也绵绵。这是警醒、告诫读者:这是一个感天动地的悲剧。此“恨”绵绵,已无可追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