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交流活动越来越多,甚至有让人目不暇接的感觉。在此情况下,怎么评价各种各样的示范课、公开课,从中学习什么、怎么学习,成为困扰教师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各种公开课活动上,一般都有专家评课,他们的评价以两分法居多,评课时分别指出优点与缺点、成功与不足。在具体表述时,一般都会多说优点,少说缺点。很多评课专家奉行三七开的原则,七分优点,三分缺点。还有的专家评课采用笼统法,一般都是从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等方面一一列举。如果是一般场合的即兴评价,两分法和笼统法都无可厚非,毕竟是在较短时间之内对尚在短时记忆之内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价,来不及过多思考。然而,这两种评价方法也难以给广大教师以有效引导。
现有评价方法存在局限和误区,专家评课又经常不能为教师释疑解惑,因此,广大教师呼唤建立整体性的评价体系,给语文课堂教学以明确的评价标准和依据。有了科学评价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质量,才能对教师的劳动客观评价,体现教师的工作价值,评估教师的真正水平,把语文教学引向扎实、有效,避免广大教师陷入盲目的误区。
建立语文课堂科学评价体系,至少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这些方面进行考虑。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是全部教学过程的总方向,是考察教师全部教学行为的依据。教学目标制订不准确、不明确,是不能忽视的全局性的错误。现在不少教师上了半天课,还不知自己在干什么,自己不研究,只是模仿别人的做法,是目前语文教学的严重问题。
看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教案,教学目标很模糊,充斥着类似于“认识多少字、会写多少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使用的表达方法”这样的套话,至于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使用的什么表达方法等关键问题则语焉不详。
对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很多教师片面图解,结果生搬硬套,贴膏药、唱高调的事情层出不穷。三维教学目标的关键是统一成一个整体。教学目标虽然在教案中写成三个方面,实际上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目标要结合具体内容自然生发出来;方法要结合具体例子,通过完整的过程呈现出来,而不是生硬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
那么,如何确定具体某一课的教学目标呢?主要根据文本的内涵核心来决定,也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将目标和内容放在一起表述,就是要将内容和目标融为一体,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个根本问题。
从教学目标方面来评价,就要关注教学目标是否反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否具体明确,教学重点、难点是否恰当。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习的灵魂,是教学方法的依据。学生理解什么?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首先要理解课文内容。众所周知,教师备课既要备内容,也要备学生,还要备教法,教师首先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教学方法,这是备课的常规。现在,教师备课时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备课时不是从研究教学内容入手,而是首先查阅资料、参考名师教案,以此代替自己对文本的钻研。教师重视教法设计,满足于对文本表面的了解,不重视对文本深层及内在联系的理解,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中文化的熏陶与感悟。笔者在教材培训过程中,多次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朗读课文的情况,上课之前能够朗读课文四遍以上的寥寥无几。
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对教学内容理解不深,是阻碍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含蓄、丰富,因此,只有挖掘了文本的深层意义,才能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表层,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内涵。这个过程就像采矿一样,越是深入,困难就越大,而收获也就会越多。很多教师的教学则像扫地一样,只做表面文章,主要是因为自身对教学内容理解不深。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良好的交互性;但是,很多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把它当作一种点缀甚至一种炫耀的道具,或对它完全依赖。课件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应该根据教学设计来制作,而实际上,很多教师的课件是照搬别人的,这些和教学设计脱节的课件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辅助效果。
从教学内容方面来评价,就要关注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是否准确,对内容的理解是否透彻,能否将对内容的把握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述出来。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简单地说,教学过程指的是教学中的步骤和环节。有的教师教学过程杂乱随意,有的教师教学过程像一条线,有的教师教学过程由几个阶段组成。有的教师教学过程简捷明确,有的教师教学过程繁杂琐碎。判断教学过程好坏有什么依据呢?
教学过程要能直接回应教学目标,特别是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有些教师的教学过程由一个又一个问题构成,课堂教学由问答组成,教学过程也就变成了提出问题和寻求答案的过程。从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学重点是如何展开、如何落实的,也看不到教学难点是如何突破的,能看到的仅仅是流水账似的问答,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却没有多少效率。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猜答案,直到猜出来为止,万一没有学生猜出答案,就由教师公布答案,揭开秘密。对于那些没有猜出来的学生,有心者对照最终答案自我反省,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而无心者则浑浑噩噩,日复一日在猜答案中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会的信心。
从教学过程方面来评价,就要关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怎么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各个教学步骤是否必要,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是否自然,各个教学环节对理解教学内容是否有效。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具体途径与方式、办法。评价教学方法不能用对错、好坏来做标准,应该用有效、高效来衡量。琐碎的问题和烦琐的讲解,都不是巧妙的方法。任何浮躁、浮夸的方法都易把人引入歧途。
有些教师把游戏引入课堂,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却把握不住度,把语文课变成了一场游戏,将教学目标淹没在游戏之中。有的教师使用多媒体,使用声光电,希望借着这些媒介,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却把握不好度,结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有些教师搬用名师的教学方法,亦步亦趋,却忽视了本班的学情,结果是教师踌躇满志,学生莫名其妙。
恩格斯说:“最巧妙的方法是使人看不到方法,直接被本质所吸引。”能够迅速抓住内涵、抓住本质、抓住整体、抓住规律的方法,就是最巧妙的方法。从教学方法方面来评价,就要关注方法和内容是否合适,方法是否有效或者高效,有没有更直接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单从教学方法、方式、手段进行评价,会不自觉地陷入技术化操作的误区。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途径、做法与方式,如同过河的船和桥。单独来看,教学方法没有对错之分,评价教学方法的标准是看它为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服务的高效、低效或无效。单独来看,教学方法也没有好坏之分,判断教学方法的标准是看它为完成教学任务起到的作用。教学方法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单独存在,离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单纯评价教学方法,很容易陷入技术化操作的误区。很多教学评价表单独将电化教学设备的使用作为评价的一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教学造成了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
五、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就是教学取得的成效。教学效果可以分为当时效果和远期效果两种。当时效果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状态:神情和回答问题的水平。远期效果主要指对学生的长远影响。理想的当时教学效果是,学生通过学习,学会正确运用某些语言文字,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有一种想要表达的冲动。理想的远期教学效果是,引起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对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有所启发。
从教学效果方面来评价,既要关注当时效果,也要关注远期效果。关注当时效果比较容易,关注远期效果比较困难,从这个角度说,教学评价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也需要反思。我们对于教学评价的反思太少,这是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专门探讨,此不赘述。
有人把课堂气氛作为判断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并单从教学气氛来评价,这种评价很容易纵容表演和作秀。课堂气氛是在课堂中呈现的一种综合性的心理状态,大致可以分为积极、消极和对抗三种。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很多教学评价表中,学生是否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自主提出问题成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讨论是否热烈成为一个显性标准。这种机械理解课标的做法,对课堂教学造成了伤害。脱离教学内容和目标,只看课堂气氛活跃不活跃,是十分片面的。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扎扎实实的文化体验和切实的智慧培养,表面的热闹活跃,只会造成浅薄与浮躁。
有人将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作为判断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并单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这种评价倾向很容易落入浅薄的窠臼。我们见到的很多公开课,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对答如流,侃侃而谈,这多半是课前排练好的虚假现象。教学过程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不可能一问就会答得圆满。如果学生总是能应答如流,只能说明教师教学内容选择不当。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能从课堂上看出教师的引导过程和学生的提高过程,像爬山或挖井一样,步步提高或层层深入。如果学生一下子全会了,还要教师干什么呢?
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部分,课堂评价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只有科学评价,才能更好地参考、借鉴,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建立科学的语文课堂评价体系,是一种必然要求,需要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