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3年第12期 ID: 422939

  

“王”字小析

◇ 魏永生

  王:《说文》对“王”字的释义如下: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划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古文王。”
  关于“王”字的解释,《说文》引用了前人的解说。而董仲舒和孔子都是大儒或儒圣。很显然,二人的解释都是从忠君思想的观念出发,同时孔子见到的古文也不是甲骨文,应该是金文以后的文字。所以他对“王”的解释颇合许慎的心意。于是就出现了现在对“王”字的解说。
  其实,“王”的甲骨文是“”样的字形,本是一种大斧子的形状,在古代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就是“王权”,也是一种“权杖”,欧洲早期社会也用这种大斧表示权力。这就是“王”的本义。当然,从权力的角度看,应该跟孔子与董仲舒的看法一致,二者并不冲突。但从二者解字的出发点来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观念。甲骨文是从字形的角度去分析字义,而许慎、董仲舒,乃至孔子都是从封建儒家思想忠君的理念出发,很显然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来释义的。所以,《说文》中有许多字的解释带有牵强的成分。如“闰”字。
  闰:《说文》:“【】余分之月,五岁再闰,告朔之礼。天子居宗庙,闰月居门中,从‘王’在门中。”《周礼》曰:“闰月王居门中,终月也。”
  皇:《说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读若鼻,所以始生子为‘鼻子’。”
  其实,“自”在甲骨文中就是鼻子的象形,()本来就是鼻子的意思。如汉字中的“臭”、“嗅”等字。
  “臭”:臭是狗的鼻子,狗鼻子嗅觉灵敏,所以公安上用警犬来侦察情况。“臭”的本音读(xiù),即“嗅”的本字。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们先民造字的方法是多么的科学,而且又经得起考验,即使后人用牵强附会的方法解释其义,也能说得通,这也说明了我们的汉字表义性是永恒而奇妙的。

“王”字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