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宋词的兴盛成熟得益于燕乐艺术,唐宋词的发达是燕乐音乐体式程式化的结果,而最后脱离音乐这是词体衰落的根本原因。本文介述了燕乐和唐宋词起源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唐宋词的兴盛发达、衰落和燕乐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燕乐 唐宋词 起源 兴盛 衰落
在我国唐朝时期并没有“燕乐”的概念,后人在研究过程中因为燕乐兴盛于隋唐时期,所以提出了“燕乐”的概念,该概念的提出实际上就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燕乐泛指人们在宴席上享受娱乐的歌舞,重点在乐,其在隋唐时代广泛流行,贵族商贾、大富人家、社会名流在相互宴请之时必定以燕乐作为陪衬。燕乐起源于宫廷,后来才在包括广大民间在内的宫廷之外流行起来,但是,宫廷音乐又源自民间,如果追根溯源,燕乐也同样起源于民间,燕乐的主体实际上也在民间。民间音乐的生命力是非凡的,燕乐在民间广阔天地中孕育而来,直接促使唐宋词的产生。
一、唐宋词与燕乐的起源
燕乐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音乐形式,“燕乐”当中的“燕”并非指“燕地”,而是通“宴”,也就是人们在宴会上演奏传唱的音乐,最早时候所有的在宴会上传唱演奏的音乐均可以称之为“燕乐”,后来在逐步发展过程中其内容形式产生了变化,成为具有特定风格特色的燕乐形式。按照燕乐在不同场所分类,可以分为宫廷燕乐和民间燕乐两个系统。无论是宫廷燕乐还是民间燕乐,其各自以娱乐的性质面目出现之时便在不同的程度上促使了词的产生,将作为语言文字形式的词从燕乐中分离出来。宫廷燕乐当中最为有名的属唐玄宗李隆基的《雨霖铃》、《荔枝香》,如果从《雨霖铃》、《荔枝香》中单独将其语言文字剥离出来,已经具备了词的形式。
唐宋词不仅是一种单独的语言文字形式,而是语言文字和音乐两者的结合,唐宋词既可以单独朗诵,也可以用来歌唱,属于抒情诗体。众所周知,词兴起于隋唐时代,兴盛于宋代,之后又下延至曲。我国唐朝是封建王朝政治经济和文学艺术的高峰时代,自从进入宋代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实际上已经呈现出逐步衰落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唐代开创了诗歌艺术时代之后,其艺术发展的势头直接影响到后来的宋代词、元代曲的发展,这实际上就是表明了政治和文学艺术的发展的不同步性。词虽然在唐代就已经较为成型,但是唐代最为兴盛发达的仍然是诗歌,而词的兴盛时期是宋代。由于唐代的诗歌艺术已经达到了艺术的巅峰状态,宋人是无法超越的,所以在文学艺术的发展上宋代不能选择诗歌艺术,如果宋人选择诗歌艺术只能导致诗歌的没落、艺术水平还要低于唐代。不可否认,诗歌和音乐之间是具有联系的,但是词和音乐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词的乐曲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比如李煜的词之所以能够得到经久不衰的流传,和人们的传唱是分不开的,李煜的词是配合歌曲来传唱的,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词在风格上有豪放和婉约,其实也就是“在音乐表现上的慷慨激昂与委婉细腻两种基本情绪的概括”[1]。概而言之,词的起源和音乐之间具有天然联系,我们不能脱离音乐来讨论词的起源,而唐宋词的起源、兴盛和衰落均和燕乐具有紧密关联。
二、燕乐与唐宋词的成熟兴盛
燕乐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歌舞、乐曲,并且应用的范围也较为广泛,从起初的宴会发展到在各种典礼、日常娱乐和民间场合等,几乎所有的娱乐场合都有“燕乐”这个表演艺术形式,所以其被后人称之为“俗乐”。燕乐与唐宋词的成熟兴盛之间具有必然的、天然的联系。
1.唐宋词的调高、调式是由燕乐确定的。也就是,燕乐宫调系统的形成,实际上确立了调式音乐这个音乐形式,这为“曲子词”的演唱确定了规范的调高和调式,而唐宋词正是由曲子调演变而来。《新唐书·礼乐志》记载了雅乐、俗乐的分离过程,按照《新唐书》上的说法,雅乐就是庙堂音乐,而俗乐就是具体指称“燕乐”,并将“燕乐”统一到了“夹钟之律”当中,从而使“燕乐”的宫调得到了统一,这就非常方便进行演奏,也就是直接促使了燕乐乐律的程式化、体系化,从而为演奏音乐提供了规则依据,在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音乐的发展普及和唐宋词的形成。燕乐包括了正宫、高宫、中吕宫、道调宫等28宫,在其影响之下发展而来的曲子词也包括了上述28宫,和燕乐之完全一致的[2]。除此之外,曲子词的调式也是燕乐调式影响之下的调式音乐,可见燕乐对于唐宋词的影响之大。
2.唐宋词“依曲填词”的规范就是在燕乐程式化影响下而形成的。燕乐的乐曲形式是非常丰富的,按照唐朝《教坊记》等书籍所记载的以及太乐署公布的曲就有将近700曲,上述词曲具有固定的调式、音高、旋律,每一首曲就是一个固定的程式化了的“曲调”,不仅为曲牌体音乐的发展确立了音乐的模式,同时还对唐宋词“依曲填词”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所谓“依曲填词”也就是词人依据曲调的愿意来进行填词,所以词的文辞、情调均由曲的声情来决定的。到后来,唐宋词即便是“依曲填词”,但是唐宋词的曲调来源有市井曲子、民间曲子、词人自度曲等等,但是燕乐的宫调体系以及程式化的形式是词乐的基础,是唐宋词形成和发展的源头所在,对唐宋词的成熟兴盛奠定了基础。
3.唐宋词依燕乐之拍为句、依曲之篇幅确定词体的长短。所谓的唐宋词依燕乐之拍为句,也就是说唐宋词的“拍”源自于燕乐的曲拍,当时燕乐的乐曲节奏和结构是以“乐句”为拍的,以击打“拍板”作为“记号”,这里的“拍板”就是一种乐器,每唱到一个乐句就击打一下“拍板”谓之一拍。唐宋词依燕乐之句为拍的特点确定了唐宋词的词体节奏,所以由于燕乐的句式长短和程式化曲调的不同产生了“齐言句”、“长短句”两种词体。此外,所谓的依曲之篇幅确定词体的长短,也就是唐宋词的篇幅长短主要由于燕乐的句数多少而确定的,由燕乐的长短、节拍的多少而确定。张炎《词源》中所:“歌曲令曲四措均,破近六均慢八均。”意思是令曲每遍为四拍,近曲和引曲每遍为八拍,直到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唐宋词大部分也如此。同时,音乐艺术具有丰富性,燕乐即便是在节拍有所固定的情形下,在演唱的过程中也可能根据具体情形导致“临时变化”,以使音乐更加灵活多变和符合当时当地的场景,更好地体现和表达人们的感情。
4.燕乐以情感表达需要“定调”,唐宋词以燕乐之情填词。音乐是人类情感的体现,燕乐也同样如此,能够彰显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切情感体验。燕乐和人们的情感之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有什么样的内容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来表现。燕乐的形式就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人们的情感需要,为此出现了“同调异体”,以情感表达的需要来进行“定调”。燕乐从唐朝发展到宋朝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宋朝人填词比唐朝人填词更加规范,形成了宋人填词“曲有定句”、“句有定字”的较为稳定的词、曲两者之前的关系。由此,词的句式受到了明显的限制,在此情形下,部分词人认为单遍之曲的容量太小,无法顺畅表达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从而创立了“双调”、“多调”。所以,唐词大部分为单调、“小令”,到了宋词就出现许多“双调”、“多调”和“慢词”,比如宋朝著名词人柳永的词即大部分为“慢词”。由于一个曲调多次重复就容易产生单调乏味之感,所以通过艺术上的换头、重头、转调等多种艺术技巧处理,比如所谓的“转调”也就是将整首燕乐的曲调从原来的宫调转换到另外的一个宫调进行演唱,从而形成音乐表现形式上旋律的变化,克服单调之弊。除了旋律上的变化之外,同时还通过文辞上的“减字”、“摊破”、“偷声”等艺术手法寻求文辞的变化和丰富,更好地符合表达情感的需要。“减字”就是减少某个句子的字数。“摊破”就是不仅在原调基础上增加文辞,同时还添加乐句。“偷声”就是在某个句子当中增加字数。通过上述技术处理,便冲破了“曲有定句、句有定字”的束缚,从而使其更加富有变化和表现力,大量出现了“同调异体”。燕乐以情感表达需要“定调”的同时,唐宋词以燕乐之情填词,达到了文辞和声情的协调,以曲调的繁多、声情的多样实现打动人心的良好效果。
综上可知,唐宋词的成熟兴盛和燕乐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燕乐的艺术水准对唐宋词的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唐宋词的艺术水平之所以能达到巅峰状态并不是偶然的,其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得益于燕乐的发达。
三、燕乐与唐宋词的衰落
唐宋词的兴盛成熟,尤其是宋词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文学艺术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登峰造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燕乐的发达是分不开的,这实际上也是唐宋词选择了和燕乐的结合是具有关联性的。因为,唐宋词的兴盛成熟正是在于其能够在市井和文人之间广泛传唱,是“活的艺术”。简而言之,唐宋词选择了和音乐的结合是促使唐宋词盛极一时的根本原因,同时,和音乐之间的脱离又造成了词这种文学艺术的衰落。由于词和音乐之间的脱离,从而使能够在市井民间传唱的“活的艺术形式”转变为文人案头的“纸面上的文字”,由于诗失去了传唱性,所以仅仅局限于文人尤其是诗人之间的交流,在唐诗盛极一时之后,中国文学艺术的走向发生了极大变化,后朝流行的文学艺术以元杂剧、明清小说为主,当代的文学艺术则更多地需要借助于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在唐朝和北宋时期,唐宋词与燕乐紧密结合、相互融合,不仅提升了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同时也为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市井的传唱、文人的传诵将唐宋词推向了艺术的巅峰。但是到了南宋时期的曲子词却逐步脱离了燕乐这种音乐形式,从而导致“曲子词”仅仅具有“词”的内容而无“曲”的形态,由于其难以进行歌唱,从而最终逐步走向了衰落。导致曲子词衰落的原因如果进行详细分析,是有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靖康之变后,宋朝朝廷南迁,导致了北宋曲子词的大量的失传,并且由于朝廷下诏禁乐,更是加速了曲子词的衰落;朝廷南迁之后,由于家国情怀的影响,导致当时的词注重“言志”而非“娱乐”。
总之,唐宋词的兴盛成熟得益于燕乐艺术,唐宋词的发达是燕乐音乐体式程式化的结果,而最后的脱离音乐这是词体衰落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2]胡云翼.宋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