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3年第12期 ID: 422899

  

莫言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元话语运用分析

◇ 李宏亮

  摘要:元话语研究的主要成果体现在劝说性应用型语篇的分析上,在文学语篇这一重要领域的研究成果还很薄弱。对莫言小说《天堂蒜薹之歌》的元话语运用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作品的阐释维度和价值意蕴。小说两个版本的元话语中引导式元话语数量大大超过互动式元话语数量,而且新版本增加了更多和读者的互动,反应了社会环境变迁对作者元话语使用情况的影响。
  关键词:元话语 《天堂蒜薹之歌》 文学篇章 元话语历时研究
  一、引言
  作者为了考虑读者的需要,在组织语篇的方法和与读者互动上要使用一定的策略。这就是Harries和后来的众多学者所研究的元话语概念。目前对元话语的应用研究,国内外更多地关注劝说性的应用型语篇,对文学语篇研究缺乏,据笔者手头资料所查,国内只有个别研究者如陈琳、丁紫赟等做过相关研究。[1]-[2]
  基于此,我们将研究重点放在文学语篇上。《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之一,从元话语的角度分析其元话语运用策略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作品的阐释维度和价值意蕴。另一方面,该小说修订版是在初版后20年出版的,增加了一章,并在结尾处和读者进行大量“互动”。这样做的原因以往很少有研究关注,本文试图比较两个版本元话语运用异同之处,并分析其和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
  二、元话语的概念和范围界定
  1.元话语概念之争。由于元话语自身的复杂性,至今学界并没有一个完全被接受的定义和范围分类。正如徐赳赳所说,“到目前为止,元话语这个概念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证上都还在探索之中。”[3]纵观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关于元话语的争论主要分歧集中在元话语是否都具有人际意义上。韩礼德提出的系统功能语法(SFL)把语言的功能分为:概念功能、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4]元话语界不少学者据此提出表达命题信息的话语对应着前者的概念功能,不属于元话语,而其他的两类分别对应着系统功能语法的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所以,他们普遍把元话语分为语篇元话语和人际元话语。如Crismore[5]、Vande Kopple等[6]。Hyland却认为,所有的元话语都具有人际意义,因为它们都考虑了读者的知识、篇章经验和处理需求。[7]他的看法获得普遍赞同。
  本文赞同Hyland的观点:元话语指用来协商语篇互动意义的自我反省表达形式,其作用在于帮助作者或说话人表达观点,与读者进行双向交流。[8]该定义克服了以往定义和分类中前后矛盾的弊端,其分类有利于防止忽略元话语人际功能的不足,显得更科学。
  2.元话语的界定标准和具体分类。元话语的界定和分类是基于语言功能的,这些语言项目只能在具体语境中被仔细识别,不能仅从形式上简单归类。Hyland提出了元话语的三个界定标准:第一,元话语不同于话语的命题成分。话语的命题成分对应的是客观世界,元话语对应的是语篇自身。其实,从话语分析理论中的“行、知、言”三域理论[9]角度更容易理解元话语。指向“知”、“言”域的成分才属于元话语,而属于“行”的属于话语的命题成分。第二,元话语表达作者-读者互动关系,因为即使是语篇性的连接词的使用作者也必须考虑“读者的知识背景,语篇经验和处理的需要”,因而没有不包含人际功能的元话语。第三,元话语指向语篇内部,而不指向语篇外部。[10]
  关于元话语的具体分类,Hyland的分类清楚明了:引导式元话语和互动式元话语。前者功能是指引读者顺利阅读语篇,包括转换类词语、框架类标记、内指类标记、证据类词语、注释类词语;后者表明作者明确介入语篇,包括模糊类词语、强调类词语、态度类标记、自现类词语和介入类词语。两类元话语都涉及到作者、语篇和读者三方关系,但是两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果说第一类中作者和读者是隐性的,第二类则是显性的。
  三、《天堂蒜薹之歌》的元话语分布和功能
  按照以上我们划定的元话语界定原则和分类依据,我们逐字逐句考察了《天堂蒜薹之歌》的两个版本,对其中出现的元话语统计如下:旧版中引导式元话语共87个,占的比率为84.5%,其中转换类23个(22.3%)、框架类49个(47.6%)、内指类1个(0.9%)、证据类10个(9.7%)、注释类4个(3.9%)。互动式元话语共16个(15.5%),其中模糊类5个(4.9%)、强调类8个(7.8%)、态度类0个(0%)、作者自显类1个(0.9%)、介入类2个(1.9%);新版对应的是引导式100个(75.8%),互动式32个(24.2%),前者的小类数据依次为28(21.2%)、57(43.2%)、1(0.76%)、10(7.6%)、4(3%),后者数据为6(4.5%)、15(11.4%)、2(1.5%)、4(3%)和5(3.8%)。
  引导式元话语共87个,框架类和转换类最多。
  转换类如:
  例1:“我没犯法!”高马晃着头,把鼻血甩出去,坚定地说,“金菊并没和刘胜利登记结婚,因此她不是活人妻,……”
  这里高马辩解自己没有犯法,理由是金菊没有和别人登记结婚。因此连接的是原因和她不是活人妻的结论,所以属于典型的转换类元话语。
  框架类,如:
  例2:“我只有两条要求:一,死尸要火葬,这是县里的规定;二,卖了牛肉要向村委会交十块钱管理费,这是乡里的规定。”
  这里的两条要求之间用数字一一列举,显示了规定的刻板和无情。
  注释类词语,如:
  例3:表的是(这个“是”字高扬上去,又缓缓地降下来,好像要众人都随着他走,随着他滑到一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去闭着眼幻想)——表的是三中全会刮春风。
  括号内对“是”的进一步解释说明,有利于读者身临其境,顺利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
  互动式元话语共16个,包括模糊类词语,如:
  例4:大体上就这样啦,谁还有意见?

莫言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元话语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