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语言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问候语作为人们重要的社会交际用语,必然紧紧跟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发生变化,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状况。从不同历史时期的问候语的变迁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和轨迹。
关键词:问候语 变迁 社会发展
问候语属于日常礼貌用语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语言词汇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语言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古至今,汉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在问候语的变迁过程中得到真实地反映。汉语问候语的变迁,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生活发展历程的一个真实写照。每个阶段的问候语都反映了该阶段人们社会生活的特点。
一
上古时期,人们见面的问候语是“无它乎?”直言之,即“没有蛇吧”。“它”,即“蛇”的初文。《说文解字》:“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上古时期,人们穴居野外,经常受到猛兽、毒蛇的袭击,俗话说:“野兽易躲,毒蛇难防。”华夏先民常受毒蛇侵害,真不知有多少人命丧于“它”,人们惧怕蛇和防范蛇的情况在语言中亦有反映,如“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杯弓蛇影”等等。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上古时期“它”对人类的危害之重。因而古代人时时要注意“无它乎?”每到一处则先探询“有它”、“无它”。久而久之,“无它乎”演变成了见面的问候语。
上古时还有一句问候语“无恙乎?”《玉篇·心部》:“恙,嗜蛊,善食人心。”《风俗通》云:“恙,噬虫,能食人心。古者草居,多被此毒,故相劳问曰‘无恙’。”《说文解字》:“恙,疡也。”“疡,头创也。”创,本义为刀剑伤。《尓雅·释诂》:恙即“痒”,“痒,病也。”
可见恙的词义有个引申的过程。据考证,恙这种虫,不是“善食人心”,而是“喜吸人血”。人被恙咬后全身忽寒忽热,皮肤溃疡,心腔难受,症重者会丧命。故古人误认为其“善食人心”,把它当作“蛊”一类的虫。所以每次见面必相云“无恙乎?”由于“恙”能使人致病丧命,给人带来灾害,所以“恙”的词义也就逐渐扩大引申指“忧患、疾病、灾祸”等义了,而“无恙乎”也渐渐演变成一句含义宽泛的问候语了。
“无它乎”和“无恙乎”这两句问候语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穴居生活、自然灾害、部落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各种疾病及伤痛,不时困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于是没有伤痛、疾病就成了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保障,人们见面时就会问“没遇上蛇、无恙吧,没有什么伤痛吧?”这两句简单的问候语既体现了人们的互相关切之情,也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无它”、“无恙”这类问候语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导致问候语的内容也相应地变化了。
二
进入农耕时代,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人们的生活环境大有改善,但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增长水平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农耕技术落后,人们生产出来的粮食、副食产品根本不能维持人民基本的温饱。因而,“吃饭”就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
据《春秋》记载,仅鲁国大饥荒就有五次,《左传》中记载的各诸侯国大饥荒有近二十次。秦朝和汉朝时也是经常有饥荒发生。据《史记》记载,当时人们每天只吃两顿。到汉代以后,有些地方才改成每天吃三顿,而大多数老百姓仍然是维持一日两顿,贫穷的甚至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所以维持温饱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人们努力劳动,为的就是多吃一顿饭。能否吃上饭,是衡量社会生活水平的具体标准。因而,人们见面寒暄时,往往就要问对方“吃了吗?”
问候语“吃”,正是在社会食物严重缺乏,人们备受饥饿煎熬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它真切地反映了人们想要摆脱严重威胁生存的饥饿的愿望。在那种饥不择食、食不果腹的年代,问候对方一句“吃了吗?”既显得自然、亲切又颇具人情味。
农耕社会“吃饭”是百姓最关注的事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人,但是温饱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我们国家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经新民主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因此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仍很低下,保证温饱是人们最大的心愿。所以,“吃了吗”可以说是汉语中使用时间较长的问候语,从古代的农耕社会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前一直被广泛地使用。这不仅因为温饱一直是人们最关注的社会问题,而且也反映了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人生哲理。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这一问候语经过长期的使用,其实在的含义已慢慢地虚化了,变成了习用的问候语。
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吃了吗”这句问候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取而代之的是“你好”之类的客套话。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经济的发展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人们再也不用为生计问题而担忧发愁。其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东西方文化交融,人们希望拥有更多的个性空间。所以,像“你好”这样不涉及个人生活细节的话语自然而然地代替了“吃了吗”,成为新时代的问候语。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到社会各个角落,问候语的内容也大大丰富了,除了人们普遍使用的“你好”、“最近怎么样了”之外,还在口语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问候语,从而反映出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人们已经改变了那种重农轻商的传统思想,对“经商”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人们不再以经商为耻,而是引以为荣,于是这一时期的问候语中有了浓郁的商业色彩,如“下海了?”“最近赚了吧?”“在哪发财啊?”“最近买卖还行吧!”
21世纪的到来,使人们逐渐地由温饱进入到了小康。人们以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融入社会,重新审视自我,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加讲求生活的质量,这些都在问候语中有所体现。例如:“单位效益怎么样?”“听说你跳槽了?”“黄金周去哪旅游啊?”人们见面一句简单的问候,有时并不是真正要得到答案,只是一个招呼一个问候一个话题而已,但我们可以从问候语内容的变化看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人们思想意识带来的巨大变迁。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追求办事的效率,问候语也是更加注重内容的实用性,不像过去那样寒暄多、客套多、废话多。一个微笑,一句简短的问候成了人们常用的方式。人们在问候语中不仅表达问候还注重传达信息,问候语愈加成为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一个载体。所以通过问候语我们就可以知晓社会上最关注的问题,比如:“离了吗?”反映的是婚姻观念的改变;“买房了吗?”说明安居已经成为百姓的头等大事;“签了吗?”折射出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极大关注和自主择业的新特点;“上网了吗?”、“微博了吗?”体现了电脑科技网络的普及,这是必不可少的老少咸宜的学习、娱乐新途径。
语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社会的全息影像,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会在问候语的变迁中得到印证。从问候语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变迁及人的思想观念、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
参考文献:
[1] 郑卓睿.汉语与汉文化[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2]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3] 章礼霞.中国问候语“你吃了吗?”的文化折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3):67-68.
[4] 黄晓蕾.问候语的变迁[J].语文建设,1999(3).